王立群
2016年6月,《山东省文物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省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文物事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就此确定。借此时机,《山东画报》专访山东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治秀,以《规划》为蓝本,全面回顾山东省文物事业“十二五”发展成就,解读“十三五”规划蓝图,展望“十三五”发展前景。
记者:2016年6月16日,《山东省文物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经省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这样一份规划,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谢治秀: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截至2015年底,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处(泰山、“三孔”、齐长城、大运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11处,市、县(市、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万余处,省级优秀历史建筑37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座;全省拥有各级各类博物馆352家,馆藏文物196万件,其中一级品1.26万件。文物总量和一级文物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丰富的文物资源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山东文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物保护形势的变化和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十三五”期间,文物保护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山东实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正能量。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重要指示批示、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的基础上,2015年5月,我们启动了山东文物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经过深入调查调研和讨论修改,形成了规划初稿,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与国家文物局、省委政研室、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进行了汇报对接,形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规划》。
记者:《规划》是对未来的展望,也是对过去的总结。过去的五年,山东文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哪些成就尤其突出?有哪些能彰显山东特色的经验值得应用推广,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谢治秀:“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文物局大力支持下,山东文物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物保护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实施“七区两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和重点项目带动战略,着力让文物在保护与利用中“活”起来,全省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目标任务全面实现,重点项目取得突破,基础工作逐步夯实,文物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山东文物工作整体走在全国前列。
“十二五”期间,我省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新格局逐步形成,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经常调度文物工作情况,听取工作汇报,5年来对文物工作的批示每年都在30多次以上,去年达到52次;文物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文物法治建设得到加强。着力推动“让文物在保护与利用中活起来”带来文物事业大发展。坚持融入大局,“七区两带”片区保护和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成效卓著,国家大遗址保护“曲阜片区”引领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建设全面启动,“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全面实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新动力,文物保护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坚持主动作为,“乡村记忆”工程和“山东海疆历史文化廊道”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坚持保护传承,文物保护状况大为改善,基本摸清了全省文物资源状况,重点文保单位保护和管理得到加强。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文物科研能力得到大力提升,人才培训机制化。坚持为民惠民,整合全省文物资源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博物馆体系日臻完善,展览展陈水平日益提高,博物馆社会服务和教育功能日益凸显,推行“互联网+”展览模式,建设“山东数字化博物馆”,实现馆藏珍贵文物的网上共享和3D展示,尼山论坛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平台,丰富多彩的文物普法和宣传活动普遍开展。
山东文物坚持主动融入理念,不断创新工作,多项创新举措在全国首开先河,被誉为“山东经验”。实施“七区两带”片区保护战略,创新了文化遗产片区保护模式;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创新了以项目实施带动引导文物保护的工作模式;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创新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实施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创新了新时期文物安全保护模式;整合全省馆藏文物资源统一展陈利用,创新了馆藏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模式等等。这些经验代表了“十二五”期间山东文物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有益探索,也为未来五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记者:未来五年,对于文物事业的发展来说,挑战和机遇共存,有哪些利于山东文物事业发展的条件,又有哪些方面需要攻坚克难?
谢治秀:“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工作,文物事业发展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制约和影响文物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也更加凸显,文物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文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社会对文物工作的关注度显著提高,文物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成为广泛共识,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文物保护工作责任重大。但文物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发展质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文物服务大局能力不强、利用效益不高、开发利用不当的问题亟待寻求解决。全面深化改革,为文物工作提供了新动力。但文物保护机构不健全,管理体系与管理能力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任务;文物保护技术人员不足、执法力量薄弱与亟须保护的文物数量大幅增加的矛盾依然突出。文物保护经费总量严重不足,资金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普遍存在。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为文物工作带来了新课题。城镇化进程中协调处理文物保护与改善民生、改善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保存城乡文化记忆与促进城乡发展的关系等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课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存在着对文物本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潜在威胁,环境危害及文物本身腐蚀导致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为文物工作开辟了新空间。文物保护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高科技在保护维修、展示利用、考古发掘等领域广泛应用,拓展了文物工作的新空间。但文物保护科研创新机制和科技转化能力亟需加强;文物保护修复专业力量明显不足,适应新技术应用需求的文保人才极为缺乏。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创造性地解决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勇于担当,守土尽责,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山东省文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记者:“十三五”规划是指导今后五年全省文物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进行编写时一定是严谨认真的,您能介绍一下《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有哪些?
谢治秀:《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体而言,《规划》的起草,主要围绕五个方面进行。一是坚持规划连续性。保持事业发展的连贯性,坚持“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二是突出一条主线。以让山东文物全面“活起来”作为谋篇布局的主线,体现为保护与利用一体两面,保护是让文物“活下来”,是重要基础和工作前提,也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利用是让文物“活起来”,是价值体现和工作提升,也是十三五的发展重点。三是突出山东特色。在贯彻落实国家要求的前提下,立足山东文化遗产特征和文物保护利用的特点,力求提出符合实际、有创新突破的战略措施。四是坚持问题导向。以制约山东文物工作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制约保护利用的突出矛盾,提高发展举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直面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突出问题。五是坚持积极稳妥。既高屋建瓴、搞好顶层设计,又脚踏实地、做到切实管用;既考虑宏观布局,务求长效,又依托重点任务、重点项目,抓好当前。
同时,我们确定了山东文物事业未来五年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即保护为主、服务大局、改革创新、开放共享。
记者:“十三五”期间,我省从宏观层面将从哪些方面对文物事业发展进行总体布局?
谢治秀:《规划》中,对我省文物事业“十三五”期间的总体布局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的核心内容,既包括文化遗产区域空间布局上的深化与创新,也包括文化遗产内涵梳理上的齐鲁文化遗产传承体系构建与完善。
关于区域空间格局。“十三五”期间,我省要在延续 “七区两带”片区保护战略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增加海疆历史文化廊道这条线,形成“深化七区、构筑三带”的理念。
“深化七区”包括两个层面,在大区层面,“重点突破曲阜、临淄和省会片区,协调推进其它片区”。充分发挥三大片区作为山东核心文化遗产地的重要引领作用。继续扩大曲阜片区的优势,发挥在国内外的重要影响力。临淄片区通过近年的积累,具备了重点发力的条件,要建成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省会片区要建成适应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在区域内部,结合文化遗产类型特征,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支持各片区聚焦重点,连片保护、协作发展,构建若干不同类型的省级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基本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省域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格局。
构筑“三带”包括巩固和扩大两个层面。巩固“十二五”的成果,全面推进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保护建设。同时,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规划构筑山东海疆历史文化廊道,加大环山东半岛一带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实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程,培育沿海遗产旅游线路。
在文化遗产的内部梳理上,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关于构建传承体系的概念。按照“山东特色、全国影响、分布广泛、谱系完整”的标准,构建齐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将通过建立研究体系,健全保护体系,丰富展示体系,规范利用体系等途径,着重加强齐文化、鲁文化和莒文化遗产,儒家文化遗产,红色革命文化遗产体系的梳理研究和保护展示,推动齐鲁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其次,行业创新发展布局也是较为重要的一面。根据当前山东省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程度与文博产业发展要素富集程度的区域差异,为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文博行业在提升城市形象、助力城市发展、增强城市软实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出打造不同类型的文博行业发展引擎城市,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和文博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记者:未来五年,山东文物事业发展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十大工程,能否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谢治秀:重大工程是落实规划发展目标及基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十三五”期间文物事业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认真分析“十三五”期间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兼顾需求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筛选提出了十项重大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一方面,抓好“十二五”的延续工程,包括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工程、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建设工程、“乡村记忆”工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程、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博物馆建设和展陈提升工程、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程等,目前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三五”期间将继续推进,全面展开。另一方面,在未来五年要重点推动实施的工程包括海疆历史文化廊道建设工程,重点整合山东沿海和管辖海域文物资源,全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加强沿海海防遗产设施、近现代建筑、管辖海域水下文化遗产及盐业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培育沿海文化遗产旅游线路,打造山东海疆历史文化廊道。胶济铁路沿线近现代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胶济铁路沿线的济南、青岛、淄川、博山、坊子、青州等遗产地为中心,推动沿线近代工业遗产、近现代建筑的调查、保护和维修等工作,为胶济铁路文化遗产廊道的建设奠定基础。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展示工程,加强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各类重要文物载体的全面保护、传承和展示。开展山东古代文明起源地考古调查,研究齐鲁文化起源传承谱系,追溯齐鲁文化起源发轫原址,建立文化起源标识,实施文化起源地遗产保护展示工程,为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物质支撑。建立齐鲁文化传承名录,实施齐、鲁、莒文化传承展示工程,儒家文化传承展示工程,革命文化传承展示工程,建设形成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展示体验区。弘扬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主义、打造文化品牌,探索建立传统文化持续传承、创新发展的机制。
记者:根据即将出台的规划,未来五年,山东文物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的任务需要我们去完成?又有哪些保障措施来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
谢治秀:在《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和指标,对我们接下来的工作进行指导,同时也进行自我考核。
《规划》制定了“十三五”期间我省文物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山东文物实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山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格局更加优化。“七区三带”片区保护战略全面实施,齐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基本形成,博物馆体系建设更加优化完善,文博单位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法规政策和执法监管机制更加健全,文物保护科技手段实现突破,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文物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加突出,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实现文物大省向文物强省的转变。
《规划》按照力求全面、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原则,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文物工作的八项基本任务:全面提升管护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博物馆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文物科技水平;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展示利用水平;全面提升齐鲁文化影响。
保障措施是提升规划执行力,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保证。在深入分析文物事业发展现状和制约问题的基础上,我们的规划从政策、机制、人才、经费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制定了措施,确保规划落地实施。(山东省文物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