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

2016-04-29 08:19顾晓蕊
牡丹 2016年10期
关键词:泡面

顾晓蕊

春日的一个夜晚,看吴冠中的画,是一组关于树的。黑瓦白墙的屋舍,房前房后种有树,几抹乱红,繁花点点。抑或是低矮的院墙外,种有数行青竹,竹高而直,青碧喜人。到处充盈着绿意,那一汪汪绿,似是要从树干上枝叶间流淌出来,淌入眼里,淌到心里,淌进乡人的酣梦里。村外一条清碧明澈的小河,终年潺潺流淌,环绕护佑着宁谧的村庄。 这般水墨浸染的村庄,曾浮现在我的梦中。在一棵树的招引下,沿着一缕花香,我又回到故乡。然而,令人唏嘘感伤的是,如此美好的情境,只可在梦中寻得。少小离家,我游走在不同的城市,故乡已淡出记忆。尤其近年来,祖父母相继离世,回乡的次数就更少了。 按乡下的风俗,“早清明,晚十一”,父母会在清明前回乡扫墓。以往父母想到我忙,并不勉强随行,我也嫌路上颠簸,便找理由推脱。而今年父亲打来电话,话语中有不容拒绝的坚定。 长途车驶进县城后,拐到一条坑洼土路上。车颠得很厉害,拥挤的车厢中飘浮着一股咸湿难闻的气息,我有些晕车,胃里一阵翻涌。我朝车窗外望去,目光追赶着田间几株稀落的杏花。终于下了车,在岔路口等三轮车时,父亲回头深望我一眼,说,你来领路吧!我四下眺望,一时愣怔在那儿,不知该往哪边走。人至中年,却不认得回乡的路,我不免伤怀,颇有些尴尬。 我和你妈年岁大了,记性已不如从前,说不定以后回来,就全靠你带路了。唉……父亲的叹息极轻,却似一阵风,在我的心湖上荡起细小的涟漪。 我一脸羞赧地望去,父母的鬓间掺杂不少白发,恍若秋日苇塘中的芦花。为掩饰自己的窘迫,我低声辩解道,回老家的次数本来就少,车厢里气味难闻,又颠得七荤八素的,哪还顾得上记路。 当然这是借口,连自己也觉牵强。还有句没说出的话,那便是记忆中的故乡,已沦陷在时光深处,一切都变了模样。 中原腹地有个叫竹园的村子,是我的衣胞之地。村中的孩子们,一茬一茬地长大,之后逃离土地,到城市中去寻梦。而今它与附近的村庄,有愈来愈相似的面孔,像一位老人沟壑遍布的憔悴的脸。 这不是我童年的那个村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透过被岁月淘洗的记忆,以及父亲散乱的回忆,试着去打碎、拼接、还原,一个真实的有温度的故乡。 在记忆里,树是村庄的灵魂。家家户户院里种有桃树、杏树、石榴树、樱桃树等,墙角植有青竹。院落之间但凡有点空地,都被栽上泡桐树、洋槐树、杨树、榆树,村后还有一大片青茂的竹林。“风吹梅蕊闹,雨红杏花香。”“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砌下梧桐叶正齐,花繁雨后压枝低”……生长在古诗中的树,跟乡村的树是一样的,只是村民们并不知晓,它们已被吟咏千年。 我家老屋的门前,种有一棵杏树,一棵桃树。父亲是位军人,常年驻守海岛,这两棵树是他在我和弟弟出生后,回家探亲时栽下。在母亲温柔目光的抚摸下,它们不断抽枝绽叶,只几年工夫,就超过我的个头。春天来时,杏花落了,桃花开,小院的春天是醉人的。 听父亲说起过,早年乡下有土匪出没,为防乱世遭劫,村子四周筑有寨墙,墙外挖有护村河。再后来寨墙被拆毁,十几米宽的壕沟还在。我隐约记事起,春长雨水多。雨一旦下起来,跟天漏了似的,淋淋沥沥的,得下上一两天。水恣意地流淌,护村河沟、村里的大坑、田间的水渠,都溢满了水。村庄被水分隔开来,成为汪洋中的一个个小岛。 我家前面有个大坑塘,水总是满的。有一年父亲休假归来,在塘里种上了荷花,第二年春暮夏初,青碧的荷叶挤了半塘。母亲常到塘边洗衣服,棒槌一下下地用力敲着。塘边有株粗大的紫藤树,紫藤花盛开时,远看宛如一片紫云。我喜欢坐在藤条上荡秋千,仰头向上看,觉得好似荡进云彩里。 在树的护佑下,水的滋养下,村庄古朴中透出几许灵气。春日的清晨,村民在鸟儿的叽啾中醒来,去往田间劳作,待到傍晚时分,他们趟着花香缓缓归来。这时放牧的孩子也回来了,他们会缠着大人,去河沟里、水渠里叉鱼。有水的地方,自然有鱼。洗好的鱼用清水煮了,放点盐、葱花。熬得泛白的清香鱼汤,就着灿黄的苞米面饼子,就是一顿美餐了。 乡里人的心,是简朴而天真的。到田地里去做活,屋门从不上锁,没听说谁家丢过东西。做饭时,发现少盐缺醋,便去邻家借来。飘荡在村庄上空的炊烟也如人一般,有天然的亲近感,在相互凝视中袅袅起舞,或干脆纠缠在一起。 不知何时起,“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的景况一去不复返了。成片成片的竹子被毁掉,村中大树多被齐腰砍断,壕沟水渠填上了土,坑塘中的水也干涸了。记得前几年回乡时,我绕塘而行,怎么也找不到那片紫藤花云。我感到有些恍惚,这使得原本稀薄的童年记忆,兀然可疑了起来。 炊烟远去了,灶台被燃气灶取代,面对一大桌的饭菜,却再也品不出故乡的味道。牧童不见了,落日斜晖,坡上老牛,成了美丽虚幻的剪影。村中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有人用攒下的钱,在村中盖起气派的两层小楼,红漆木门上挂着把沉重的大锁。他们脚步匆匆地来去,将空荡荡的房子,以及漫无边际的孤独留给老人和孩子。 那天,我最终还是紧随在父母身后,回到了故乡。老屋已然苍老,院内静立着一株杏树,并非早年的那一株,却带着熟稔的旧日气息。有风吹来,片片杏花落,花飞如雪。我伫立在树下,凝望着一地单薄清软的花瓣,心里充溢着难言的忧伤。 或许多年前那个夏日,我扯着母亲的衣襟,踏上北去的列车,就已注定了这样的结局。故乡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因那里的山石草木,见证过一段山河岁月,跟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而今记忆就这么断裂了,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故乡已消逝在岁月的拐角处。 每次听到别人说,天天吃泡面,烦死了时,我心里都有一种特别羡慕的感觉!而每次听到别人说,泡面真难吃,我宁愿饿着也不吃的时候,心里就感觉这人真矫情!我羡慕前者是因为,很多年前我特别想每天都能吃到泡面;觉得后者矫情则是因为,我一直认为都吃上泡面这样的好东西了,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第一次见到泡面这种东西,是我十岁左右。那年,大姑来家里看奶奶,临走时塞给我妈一个小布兜,我妈还没打开看是什么,我们姐弟仨就围了上去,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泡面,甚至那时候我都不知道它叫泡面。 大姑走了以后,我们开始分那个小布兜里的东西,很不凑巧,只有一桶,所以,那桶泡面我和妹妹是吃不上的。那天,弟弟抱着那桶泡面乐了一下午,长达几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不停地问我妈,可不可以吃了?什么时候可以吃呢?我都饿死了!而每一次弟弟这样问时,我和妹妹都紧盯着他怀里的泡面,羡慕嫉妒恨,五味杂陈。 可想而知,那顿晚饭我和妹妹吃得都不太开心,整个晚饭时间,我们耳边都是弟弟吃泡面的声音,都是弟弟对泡面的称赞,还有弟弟喝完整桶面汤时发出的那种满足的啧啧声。我记得,我差不多是看着他将那桶泡面吃完的,至于为什么明知道自己吃不到,还非要守在他旁边看着,我想,可能这就是一个孩子的天性吧!就比如,幼年的我们,看到吃糖果的小朋友,明知道他不会给自己一颗,明知道糖果的甜味是在他的嘴里,可自己总还是像闻到了甚至尝到了糖果的甜味一样,当他笑起来的时候,自己也跟着笑了起来,当他说这糖果很甜的时候,自己的心也不自觉地跟着甜了起来。 我第一次吃到泡面是什么时候呢?应该是第一次离家打工的时候吧。在拥挤的火车车厢里,到处站满了人,各种难闻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别提有多难受了。可是到午饭点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什么气味都闻不到了,泡面的香味盖住了一切,甚至觉得之前拥挤的车厢都宽松了很多。我身边的乘客都在抱怨,火车上的东西如何难吃,尤其是泡面,等下了火车后,一定要找个饭馆大吃一顿!他们这样说时,我心里就在嘀咕,泡面哪里难吃了?别身在福在不知福了!然后,我就埋头大口大口地吃面,大口大口地喝汤,就像少时弟弟吃泡面一样,我的眼里、心里都是满满的幸福味道。我终于吃到了梦寐以求的泡面,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爱上了坐火车,因为我觉得能坐火车时吃泡面是件特幸福特不容易的事。所以那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赚够了钱,我要买很多很多的泡面来吃。 很多年过去了,那个爱吃泡面且扬言要买很多很多泡面的小女孩早已经长成了大人,然而,每次和家人坐下来聊自己爱吃的东西时,我和妹妹都忍不住把泡面事件拿出来说,直到现在,我还是时不时地买些泡面煮着吃,尽管没有找回当年的那种味道,但心里却总是觉得能吃上就是极好的,一段时间不吃,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似的。 常听人说,情结这个东西很奇怪,本来一件极其平常的事物,对你而言却妙不可言。细细一想,确实如此!很多时候,你爱一件东西,或者说你固执地爱一件东西或者一件事物,不过是因为想得到的时候没能得到,心中留下了遗憾,所以,在以后的岁月里再看到它时,就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和心灵上的归依感。抑或是它伤害过你,给你留下了阴影和很深刻的印象,你很怕它,可有时候又忍不住地去想它、去碰它,然而你却又铭记着它带给你的伤和痛。就如我每次逛超市,都忍不住想去买一桶泡面,回家后不见得一定吃得香,但一定是要买的,不然心里总是不大舒服!我想,这或许也是一种情结吧! 一年一度,又遇金秋,萧瑟秋风今又是,收获的季节又一次到来。今年的金秋,没有“一场秋风一层寒”的感觉,伴随着秋风的沙沙声,嗅闻着稻菽纯香,凝视着秋叶如毡,才知道金秋像天使般婀娜多姿地到来了。千百年来,秋天总是让人伤感、寂寥的,而如今的秋日,给人的是收获、成熟和灿烂,已经和凄苦不再同日而语。使人不禁想起刘禹锡的《秋词》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站在秋天的原野里,天高云淡,秋果满山,红叶醉秋,秋自醉人。秋风徐徐吹来,比二月春风更加姹紫嫣红,霜叶的绚烂夺目,比春花更加妖娆妩媚。独处在秋日的庭院里,天空划过一行南飞的大雁,不由把人的思绪带向远方;俯看窗前的菊花,千丝万缕,多姿多彩,让人赏心悦目,让人留恋赞叹。我健身所在的西山植物园的甬道上,松柏四季常青,身姿美轮美奂,秋风拂来,北方的乔木如蝶舞般落叶缤纷,好像在秋日里绽放着独有的美丽,播种着来年的希望。漫步在河堤上,伊洛河的芦花如飞絮一样多情,飘飘洒洒,载满希望,与云同游,与风共舞,与人同行,与秋同醉。秋天的朝阳,不再沉睡在东山的襁褓里,早早爬起来流光溢彩,秋夜的梦寐,不再栖息在安享的床榻上,而是诗情画意,到处挥洒,等待来年春天的再次萌发、夏日的茁壮成长和秋后的丰硕充盈……美好的秋景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不再悲悯秋天的萧瑟,因为天下太平,国运隆昌,秋有胜景,人心愉悦。今年的金秋,因为冬日姗姗来迟,也就孕育了更多的成熟和收获。我喜欢延迟的秋季,因为此时丹桂飘香,到处馥郁袭人;我喜欢迎面不寒的秋风,因为此时果香阵阵,沁人心脾;我更喜欢淅淅沥沥的秋雨,因为及时而不淫,润物细无声。金秋没有春天那么哗宠,却无比充盈;金秋没有夏日那么喧嚣,却比夏天更加充实,金秋没有严冬那么冷峻,却比冬日多了几许温柔。钟情于秋,因为天高气爽,云淡风闲;钟爱于秋,因为秋日轻抚大地,让秋草无忧无虑地轮回;钟意于秋,因为秋风用广袖轻拂林木,落叶轻歌曼舞,用歌声告诉人们,今秋的脚步毕竟就要匆匆离去,明年春天的脚步已经温柔地贴近,待到明年春耕夏耘之后,秋天的收获还将再一次如期而至,时光没有终点,人生只有起点…… 我参加高考是在1999年7月7日至9日,俗称“黑色七月”的高考,已经过去17年了,很多考试的细节于我已经有些模糊,但有一件事却让我时时想起,刻骨铭心。当时我在家乡县城第一中学读书,而老家在滇东北一个偏僻的大山里。我清晰地记得那是7月5日,离高考的日子只有一天了,却难过地发现自己身上只有20元钱。这点钱无论如何也不够我高考期间的花销。我向很多同学借钱,都没有借到。无奈之下,只好将身上的钱买了一张车票返回家里。虽然我知道家里也拿不出钱,但还是抱着一丝希望。从县城到家乡约200公里,路况很不好,只能坐车到我们镇上,然后再步行到家。当天早上八点出发,下午五点左右才到家。“后天不是要高考了吗?回来干啥子噢?”父亲很不耐烦地吼了我一声。“我……我……没有生活费了!”刚吞吞吐吐地说完,我的眼泪就忍不住地流了出来。朦胧中,我看到母亲也在一旁偷偷地擦泪。“哪有钱?家里的粮食都快没有了,你自己想办法吧!读啥书啊?考不上大学出去打工!”父亲无奈地摇着头走出家门。我的心瞬间就像数九寒冬,冰冷无助。昏暗的屋子里异常安静,漆黑的墙壁处处是裂痕,我和母亲呆呆地站着,沉默不语。我认真地打量着四周,那个原本贫寒的家真的是家徒四壁了。一切都源于读书的我,花销成为家庭的最大负担,罪恶感也在我心里翻腾着。不考大学心有不甘,考大学困难重重……“妈,我不读书了,不去考试了!”我高分贝的声音打破了死一般的沉寂。母亲像触电般转过身,大声说:“不,不行,你一定要去考试,一定继续读书,哪怕妈砸锅卖铁也要供你!”突然,母亲拉着我的手,提高嗓门说:“幺儿走,妈带你去借钱!”母亲眼里噙满了泪,长满老茧的双手粗糙有力而且温暖,这温暖的力量通过她的手流向了我的全身。我的眼泪又忍不住地往下流,母亲的眼泪比我的更多。母亲带着我,从山脚到山顶,挨家挨户地借钱,一次次地失望,但却一次次地往前走。天快黑了,终于找到一家愿意借钱给我们的,但最多只能借200元,要求月利息是20%,而且必须一个月内还上。我和母亲当时别提有多兴奋,毫不犹豫地借了200元。母亲把这200元钱转交到我手上,摸着我的头轻声地说:“幺儿,你高考这几天不要省钱,这200元钱你要花完,一定要去吃馆子,吃好吃饱,才能考出好成绩!”我不停地点着头,眼泪滴在地上。说着,母亲又从裤袋里摸出了手帕,小心地打开一层又一层,露出一小叠纸币。“这是昨天卖鸡蛋的钱,还有10多块,你一起带过去吧!”我正准备推辞,母亲已经把钱塞进了我的裤兜里。7月6日,我一大早赶回县城,沿途我脑海里一直涌动着母亲带着我借钱的情景,眼泪一次次在眼眶里打转,一种莫名的力量充满全身。回到宿舍,我对着墙壁不停地大喊:“我一定要考上大学,我一定要成为我们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高考那三天,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助我在超常发挥,每一门考下来我都感觉很好。三天下来,母亲带我借的200元钱,我只花了100元。考完试,我没有走,而是留在一家饭店里做了一个多月的小工,我赚了人生的第一份工资——200元钱。我给我爸爸妈妈各买了一件衣服,然后把剩下那200元的债和40元的利息给还上了。没过多久,我收到了喜讯,我考上了一本,我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母亲抱着我大声地哭了出来。那是幸福的泪,更是骄傲的泪!这件事过去多年了,我一直难以忘却。对事物认识多了,已经理解一个农民父亲,没有挣钱的门路,没有什么远见,他吼我,是无奈的发泄,并不是不想让我成材。而母爱的力量,让我温暖感动;她有一种苦难的力量,让我成长成熟;她更是一种特殊的磨砺,催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奋进,让我时刻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激情。 浅浅呼吸,轻抚木门,仰起眼帘,凝聚焦点,微抬脚尖,走进这个人境壶天的世界。 苏州古典园林是我们所有人的骄傲。因为她的美像极了优雅的古典美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苏州园林对于我们便是这样美好的存在,分秒间的回眸便可使你永生铭记。 全世界园林建造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数千年之前,各个文明也都留下了无数造园典范,如西亚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欧洲的枫丹白露宫、凡尔赛宫等等。她们的美妙各具特色,拥有充满对称的自然理性之美。纵然震撼,纵然技法绝妙,可在我心中仍中意苏州的那方净土。 苏州园林与西方建筑之机械对称不同,她追求极致的自然之美,师法自然,模山范水,以写意手法造园。就如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所述,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与主人力求的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要素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唯愿这般画景能永远留存在世人心中。 《园冶》中曾经讲到这样一句话,“巧与因借,得景随机”。伟大的设计者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精髓,他们深谙文人隐士们对于自然山水的感知与热爱,以自然山水为主要思想,以花鸟山石为物质基础,在有限的范围内,借景挡景,创造出无穷无尽的变幻美景。隋唐是中国园林开始真正走向辉煌的时期,在兼容并包的时代氛围感染下,大批的文人隐士选择“大隐隐于市”,香山居士白居易也走向“中隐”,在园林中寻一方心灵的栖息之地。因此园林中深厚的文化气息由此留传,意蕴深远,余泽不息。可这“如在画图中”的绝美是怎样变为现实的呢?我想这个园的繁体字“園”便可以很好地为我们解答这一问题。“園”字中的“土”代表着土地,代表这地平面,这富庶的吴地,这亭台与楼阁。园中的建筑与土地面积之布局颇具讲究。不同的厅堂、馆轩、斋、榭、舫、廊,每种建筑样式的存在都具有其特殊意义。他们融入自然,多以错落巧见、色彩素淡的亭台与窗榭与大自然随性交流。这些建筑不似北方园林的规制华美、色彩艳丽,只有淡淡的青灰与纯净之白,粉墙黛瓦让人走进其间,心不由得便安静下来,双目流盼,静享这山水宁静之美。“園”字中的“口”代表这园中的水。水泉是园林之血脉,吴地本为水城,市民多有在自家挖井取水造井。而园林中的水便在模拟大自然的水形态,将自然之水引入私家园林。“理水”之精妙在于以小见大,引江湖万里遐想。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如叶老所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意境决不雷同,同时景致间配合绝妙,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或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种些花草,都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还有的在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園”字中的最后一部分似石似树。山石作为园林的骨架,花木作为园林的衣饰,同样精妙绝伦。山石以“叠山”为主,讲究以假拟真,因此被称为假山。虽为假山,却仍秉承师法自然的追求,使其灵活生动富有生机。环秀山庄的假山便是苏州一绝,清朝时被称赞有高山深阔之感。狮子林又与之不同,那里有盘桓曲折的假山洞天,却不仿真山。我想这也是苏州园林的魅力之一,一园一韵,一步一景。花木的种植更具有其深意:修竹的峻直挺拔、松柏的古雅长青、荷花的高洁温婉……中国文人们对于花木的痴爱恐怕永远列举不尽,这点从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便可见一斑。有人爱菊有人爱莲,园林中的花木可窥见主人的高雅情操。园林是一个人、一个时代最好的留念。 园林中可说的还有太多,可以珍惜学习的也有太多,有无数的东西等待我们的发现。可在今时今日,只要她给予我们“如在图画中”的美意,便已足够。我只想祝愿这苏州园林千古留存于史,永远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吸引无数后人的驻足与激赏。 “中药”两个字,清凉!像来自远古的一缕和风,拂过神农氏尝百草,济苍生的背影;掠过李时珍荷竹篓,走青山的身姿,在山野、在阡陌、在江河湖海的四季里和我们相遇,一丝不苟地拯救着人世间的病患痛疾,它是草木,更是救苦救难的神仙。每一味药,都那么的贴心贴意,想一回,心里就会有说不出的感念。感谢苍天大地,让中药这样神奇的草木来到尘世,用如此纯粹的心性普度众生。 《神农本草经》《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一部部药书收起世上的千百花草,周到细致地告诉人们:这些奇花异草都是药材!而再美的花草,一旦作了中药,就抛却了外表的艳和俗,只留下超常的药魂和内力行走在天地间。草药的江湖,魅力深藏不露,花花草草联合出手,祛邪扶正。温热的浆汤中闪烁着看不见的刀光剑影,这世间的疼和痛在无声的厮杀里渐渐退去,我们的病体得救了,中药带着芳香的气息,散去。百草的滋味却留在了我们的身体里,草药的魂魄也就此驻留,呵护一生。草药从远古走到今天,上下五千年的光阴中,它早已融入国人的血脉,像遗传基因一样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有谁没吃过中药呢?去看中医,大夫将三根指头按在你的腕上,静静地号过脉,伴随着“望、闻、问、切”式的观颜察色,就会像算命先生一样说出你身体的感觉和症状。然后,提笔开方子,把一些不相干的草药配到一起,一副药就有了。带着方子去药房抓药,一面墙的药厨,多像草药的家呀!大小一致的抽屉上,写着每一味药的名字,药香透过抽屉窄窄的缝隙,流溢出来,弥漫在药房里,温暖、清新。白色的方子展开:“当归10克,白芍10克,元胡10克,乌药10克,炙香附10克,夏枯草15克,炙附子5克,云苓10克……”那人照着方子一样一样地抓,小小的称,碎碎的药,一样一样地称过,一副药包一包,想吃几副就包几包,然后回去慢慢地熬。还依稀记得早年家里熬药的情景,铁火盆的锅支子上一个黑黑的药吊子汩汩地冒着热气,里面的中药在沸水中吱吱作响,满屋子浓浓的中药味,飘散出去,邻人就关切地问:“家里谁不舒坦了?”母亲回答得也淡然:“没啥事,我有点小毛病,吃几副药调调。”那锅支子和药吊子平时就放在闲屋的墙角处,乌黑、岑寂。母亲还出过有关锅支子的谜语:“大哥仨,小哥仨,一条皮带哥六个扎。”因为这家什不常用,我们冥思苦想猜不到,直到她说出谜底,才恍然大悟。而锅支子和药吊子也像亲哥俩,它们从来不分开,不用时就那么不声不响地呆在一处,用时就一齐烟熏火燎地上阵,它们大显身手的日子正是家里有人生病吃中药的时候,所以它们的安闲,也暗示着家人的安康。绵绵的时光里,百草葳蕤,花枝招展,药香从花草的世界飘来,隐约看见神农氏、孙思邈、李时珍……他们采药、品药、记录草药的身影清晰高大。在草药的王朝里,他们有着自己不朽的灵魂,那是药香凝聚下的光和影,纵然隔了异常久远的岁月,却始终清澈、温暖、鲜活着。神农氏虽然活在神话里,可那走青山,攀野岭的身影时刻都在眼前浮现,他尽尝百草,多次遇毒,为救苍生,九死一生,这个无怨无悔的形象,有神的姿容,佛的心性。后人记录下的《神农本草经》收录动、植、矿三类,共365种药物,每一种药从性味、功能到主治,都有详尽记述,也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它为以后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药王庙里,孙思邈这个在人世间存活了百余年的老寿星,也早已羽化成仙,百姓称他药王爷,是世代虔诚膜拜的一尊神。他曾经是个地位极高的道长,长期隐居深山,一生都在做着“济世活人的”事业。他留下的《唐新本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也是科学价值极高的医学名著。而李时珍的身影则闪现在《本草纲目》的花花草草中,他清瘦、淡雅,手里有时握着前人的药书,认真忘我地研读。有时他身背竹篓,手握铲镐,走在山岭间。有时,他在案前端坐,提笔写下每一种草药的名称、作用和秉性。他一天一天地行走,采掘,一点一点地记录,整理,日积月累,就有了我们捧在手上这本沉甸甸的大书——《本草纲目》。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读着先人的药书,去采药,种药,吃药,就像身体力行的传教士。中药在这样的传承里,世代飘香,草药的河山,繁花伴着流水,绵长优雅地盛开,开到妇孺懂花木,开到人人见草知药性。而我们对草药的认知,除了与生俱来的悟性,更有身边人的无私指点和传授。父亲是个粗人,不读书,也不买书,他这辈子唯一买的书是一本《图解中草药大全》,懵懂的年纪里,他就指着书里的奇花异草教我们认知它的名称。像教小学生认字一样,极具耐心和用心。也正是从这本书里我们知道了,原来我们熟悉的“挠头僧”也叫白头翁!“和尚帽子花”就是桔梗!等到我们能提着镐头上山采药的时候,那些草药就在耳濡目染中早已熟记于心。那时候,每到夏天,放了学,大家就结伴去山里采药,身背柳条筐的身影小小的,人一走进山里,就被柴草淹没了,那些柴胡、桔梗、防风,苍术、百合、黄芩等药材就立在柴草中,样子突兀、亲切,遇到的那一刻,会引起一阵惊喜。然后,小心翼翼地抡起镐头,一镐一镐地刨下去,抖掉泥土,装进框子。印象中,每一样药材取的都是它们的根须,回到家中,去掉它们的茎部,在阳光下晒干,然后卖给供销社。三五块钱的收入,是我们用自己的劳动换得的,特有成就感。花草在风里舞动,在雨里摇曳,风情、浪漫。采药人也是风情浪漫的,每年的端午节前夕,有一种极小的鸟,从早到晚站在远处的树上叫“端午挂葫芦!端午挂葫芦!”听到鸟叫声,扎荷包的母亲会将一个大大的荷包连同一个火红的纸葫芦用碧绿的桃枝一起别到屋檐下。母亲说,那鸟是葫芦籽变的,是药王爷的使者,它提醒人们把葫芦挂起来,端午的早晨,药王爷好往里面放药,以保全家安康。而家人则在端午的清晨去爬山登高,顺便采回苍术、野百合和艾蒿等药材,苍术洗净放进水缸,艾蒿别在门楣上,百合插进清水的瓶中摆在窗台上,洗脸的盆中还放了枣叶或艾叶,据说是为了明目。而孩子们胸前的那些荷包也是为药王爷放药而佩戴的。荷包的样子像葫芦,它也是意象中的药葫芦。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许多元素连接着中药,看上去神秘又浪漫。中药的神奇让国人从古到今,都迷信不已,在神化的同时,生活中对中药更是无限信奉和依赖,得了久治不愈的顽疾,人们往往会说,吃点中药试试。即便是癌症这样的绝症,很多患者也选择中药治疗。所有的疑难杂症,都离不开中药的调治。人们信赖中药,感恩中药,中药带着花草的精魂与我们相扶相携地走过每一天。光阴在一天一天地逝去,花草在枯荣往复里不断重生,我们循着花草的身影,去采药,煎药、吃药,药香汩汩,盛满四季!花花草草赴汤蹈火地来到我们的生活中,以涅槃的形式,融入我们身体,用巨大的内力祛邪扶正,还我们健康,它是我们心里的真神仙。责任编辑 谷 西

猜你喜欢
泡面
谁没有在晚上吃过泡面呢
冷水泡面
煮泡面,第一遍水最好倒掉
泡面表情包
一碗泡面敲开名校大门
靠微博卖泡面日卖200包
MISHMASH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