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烂陀:那一朵圣洁的祥云

2016-04-29 00:44:03乔仁卯
牡丹 2016年10期
关键词:玄奘

乔仁卯

在玄奘的记忆里,那烂陀,是佛学圣地,戒贤法师,是佛的化身。

公元625年,年轻的玄奘混迹于逃难的人群中,义无反顾地离开了长安,独自踏上了西行的旅途。他面对的,不是《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和美女国王,也没有能上天入地的齐天大圣相随,更没有观世音菩萨一路上的护佑。没有关碟的他,面对的是凉州、瓜州、玉门关守将们严格的盘查,是茫茫戈壁、漫漫黄沙以及冰天雪地、生死未卜、遥遥无期的孤寂路途。

他的目标,是公元七世纪中叶的古印度佛学圣地——那烂陀,那里有世界上最为恢弘的佛教寺院,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百岁圣僧——戒贤法师。只要活着,他必须到达目的地,必须见到戒贤法师,以解生命之惑,以求宇宙真理。

公元600年,玄奘出生于洛州(阳)附近陈河村一个书香传家的官宦人家。10岁,父母双亡,随兄长在东都洛州遁入空门;13岁,在洛阳净土寺被破格剃度,正式成为佛门弟子。彼时,洛阳寺院林立,僧侣如织。不到5年,玄奘以其超群的智慧和记忆,在大唐东都声名鹊起。

公元618年,玄奘到了隋都长安。这时,建立不足30年的大隋王朝瞬间败落,天下大乱,长安城内百业凋零,寺院败落。于是,玄奘南下北上,游历了大半个中国,遍访高僧大德。然而,七年之后回到长安,他的心中依旧有许多不解之惑。这些疑问,无人能答。于是,玄奘倍感寂寞,灵魂深处充满了迷惘。

这时,印度高僧波颇来到长安。玄奘与波颇彻夜长谈,他认为:中国翻译的佛经甚少,译文错乱,门派林立,不知如何化解。波颇告诉他,远在万里之遥的西方,有一个叫那烂陀的地方,有一位圣僧名叫戒贤,可解此等疑惑。

于是,那烂陀就像黑夜里的明灯,一下照亮了玄奘前行的路程。他想起了小时候母亲的那个梦:自己骑着一匹白马,向西而去。玄奘觉得,母亲的梦应验了,决心奔赴那烂陀。奔赴那烂陀求法,成为玄奘不可动摇的理想和信念。

此时的长安,已经是大唐帝国的都城,李唐王朝一方面要巩固新生政权,另一方面面临着西部新崛起的突厥,惶恐不安。公元627年(贞观元年),朝廷禁边,玄奘不得西行。那一年夏天,霜灾突然降临八百里秦川,百姓颗粒无收。大批灾民西行寻找活路,官府无奈放行,玄奘混迹其中。告别了长安,踏上人迹罕至的西域,首先到了凉州城。

凉州(今甘肃武威),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商都和文化中心,佛教气息浓厚。但是,此时突厥和吐蕃两面夹击凉州,城内气氛十分紧张,官府禁止西行。玄奘设坛讲经,备受众生尊崇,被誉为精神导师。此时,玄奘接到官府发来的勒令,命他返回长安。执意西行的玄奘,在两位僧人的掩护下偷偷出城,隐姓埋名到了瓜州。四世纪时,法显大师曾经从这里前往印度。后来的两百年中,赴西方求法或者沿丝绸之路经商的人从这里继续西行的人,不是死在半路上,就是半途而废,打道回府。玄奘面对的每一个关卡都是戒备森严,困在瓜州的玄奘几近绝望。执意西行的他最终还是被瓜州守备李昌根据通缉令捕获。意料不到的是,信奉佛教的李昌,不但撕毁了通缉令,而且偷偷地放玄奘出城。

在瓜州塔尔寺,玄奘收了一个异族徒弟,名叫石磐陀(后来的孙悟空形象大概就是来源于他),不久,徒弟畏惧边关检查,半路弃他而去。玄奘毅然独自前行,走向不可预知的未来。

就要进入大沙漠了,必须取水,水在烽火台下。在穿越和躲避五座烽火台检查的过程中,官兵抓住了企图偷越边境的玄奘。幸好,烽火台指挥官王祥亦信仰佛教,他为玄奘提供方便,私下放行。

西出瓜州,到西域第一个小国伊吾(现哈密地区),必须通过300里死亡之地——沙漠。摆脱了官府的缉拿,却很难战胜可怕的自然环境。更要命的是,玄奘把红马驮着的皮囊打翻在地,救命的水全部流干。以后的四天中,狂风夹着暴沙,烈日泼洒高温,玄奘终于跌落于马下。对于这个执着的、舍命求法的僧人,仿佛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玄奘在迷离之间,看到了成千上万的“妖怪”捧着鬼灯向他走来,母亲在前方召唤,死亡来临。也许,是玄奘不屈的精神感动了天地,在断水的第五个夜晚,天降大雨,浇醒了已经昏死过去的玄奘,红马又带着他找到了一处水源。

第一个沙漠的尽头,就是星星峡,过了星星峡,就是伊吾国了。这里有西域的第一座佛寺,主持是来自中原的汉僧。当玄奘看到主持用家乡话迎接他时,出生以来第一次显露出激动、感动的神色。

其实,这只是他万里征程上第一次生死考验。更大的风险和死亡威胁还在后面。

在玄奘西行的道路上,虽然也经历了官府的追捕和盗匪、异教徒的抢掠与威胁,但是,最要命的还不是这些人为的阻拦,而是严酷的自然环境。从瓜洲到哈密之间,有一个长达八百里的沙漠,自古就是死亡之地,随时可见累累白骨。对于第二次进入沙漠的玄奘来说,这里没有任何参照物,迷路是家常便饭。这是玄奘一生最为难熬的日子。他一次次产生幻觉,妖魔鬼怪如影相随,久久不肯离去;鬼火憧憧扑面而来,死亡一次次招手。然而,只要稍微恢复体力,他就继续前行。他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在他的脑海中,很远很远的地方,那一座神圣的佛都在向他招手。那烂陀,掩埋在浓郁的菩提树丛中,佛光普照,祥云缭绕。

在丝绸之路的古道上,有一个名叫高昌的王国,国王鞠文泰曾经到过洛阳和长安。那里的繁华与文化,让他十分震撼。回国后,他就按照中原的模样营建都城,并广为传播中原文化,光大佛学。听说大唐高僧到此,高昌王率文武大臣,亲自迎接玄奘入城。

高昌位于今吐鲁番地区,是当时西域最大的国家,曾经是汉帝国管辖的西域重镇。汉灭后,这里是汉人最为集中的地方。玄奘到高昌之时,这个王国已经生存了百年之久。在这个沙漠绿洲王国,人们笃信佛教。玄奘在这里讲学月余,举国听从教诲。高昌王欲留玄奘,言辞恳切,几乎不能拒绝。玄奘感动之余,说:“大唐佛典尚不齐全,佛法还不能深入人心,玄奘不敢停留。舍命求法,不可半途而废”。王要挟他,要将他押解回大唐,玄奘绝食以示决心。在所有的威逼利诱失效后,王无奈,相赠珍宝珠玉、丝绸瓷器和茶叶钱财,并派官员和30名勇士,护卫玄奘西行。一个内心强大,学识渊博的高僧,就这样征服了路途上一次又一次的诱惑和强留,一路向西,向着那座菩提摇曳、祥云缭绕的圣城而去。

玄奘认为,人的欲望是苦难的深渊。

正值盛年且高大俊朗的玄奘,是怎样克服了正常人的种种无名欲望和大自然无情的摧残,而最终修成正果?我们在他的身上,不得不敬畏信仰的力量。

后来,在五万里的旅途上,龟兹国华丽的乐舞,帕米尔高原暴龙(雪崩)的夺命,中亚大草原上突厥人的喜怒和高温酷暑,撒马尔罕拜火教的驱逐,贵霜王朝第三代在迦湿弥罗30万人的颂典,都没有留住玄奘西行的脚步。

经过大月氏,便到了古印度文化中心——犍陀罗。此时,佛教在这里已经萧条,僧院荒废,僧人流离失所,人们大多信奉了印度教。即使这样,玄奘也感觉到了神圣而庄严的佛学气氛。梵音缭绕,依旧弥漫在这个曾经的佛国。玄奘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就要走进那座圣城了,内心充满了喜悦。

公元629年秋,唐太宗发动了对东突厥的战争。630年,唐军俘虏了东突厥可汗,数十万突厥军士投降,大唐西域再一次恢复了平静。崛起的祖国,对玄奘西行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保障。从犍陀罗出发南下,玄奘心中的佛教圣地,已经近在咫尺了。

《三藏法师传》记载:公元631年春,玄奘一行来到了印度的圣河——恒河岸边,但见水天一色,波光潋滟,河水洁净清澈。然而,就在这时,信奉突伽女神的强盗,将路过的玄奘押上祭台,他们要用美貌的中原男子祭祀突伽女神。就在他们点燃熊熊烈火的时候,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沉涌浪、舫船翻覆。强盗大惊失色,认为天神发怒,急忙放人。玄奘最后一次躲过了死神的威胁,来到了释迦牟尼的故乡——迦毗罗卫的蓝毗尼。在这里,玄奘拜谒了佛陀的诞生地和涅槃处。在佛祖涅槃处,在高大的菩提树下,在佛祖讲经的鹿野苑,在大菩提寺和毕波罗树,玄奘回顾了佛祖抛弃锦衣玉食和无量前程,毅然出家,流浪在恒河平原上,寻找人生真谛,最后大彻大悟的往事,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感悟。他从心灵深处发出感叹:“生死大海,谁做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佛祖也!

在茫茫的五万里旅途中,佛祖释迦牟尼是他唯一的心灵支柱,支撑着他坚韧不拔地走下去,步履艰难,步步莲花,悲壮艰难,令人震撼。伫立在蓝毗尼阔大的菩提树下,玄奘告诉自己,真正的求法才刚刚开始。

公元631年孟秋,玄奘终于到达了自己朝思暮想的那烂陀。那烂陀的僧侣们早已得到大唐高僧到来的消息,当玄奘进入那烂陀的时候,鼓声回荡,经幡飘扬,诵经声此起彼伏。那烂陀,这个让玄奘九死一生追求的佛教圣地,此刻,以最庄严神圣的仪式,欢迎这位百折不挠,一心向佛的大唐高僧的到来。狂沙、雪崩、路上倒下的弟子和随从、恐怖密林、异教徒的追杀,以及高昌王的深情厚谊,西突厥可汗的慷慨相助,一路上照顾自己生死相依的官员和僧侣……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令玄奘感慨不已。

那烂陀,是古印度的佛学中心,但是玄奘到来的时候,古印度佛教百花凋零。那烂陀是古印度文明最后的一朵奇葩。玄奘记载:“这里宝台星列,琼楼岳峙,关疎烟中,霞飞殿上,生风云于户牗。交日月于轩檐,宝阁重重,僧院林立,虬栋虹梁,绿栌朱柱……”

那烂陀的主持,是百岁圣僧戒贤法师。冥冥之中,他拖着衰弱的病体,等待玄奘的到来。

这是玄奘一生最幸福的时刻,他和戒贤法师的因缘,由于有了共同的信仰和追求,终于在世界上最早的最宏大的综合性大学里相见。戒贤法师给予玄奘最高待遇,出门乘大象,入室居高堂。戒贤法师曰:玄奘,高僧也,非徒!

那烂陀佛学院受众万余人,每日开设上百场讲坛。其中名声远播者,不下数百人。公元632年春,戒贤法师专门为玄奘开讲时长达15个月的《瑜伽师地论》,该法典规模宏大,非常人能解。

玄奘在那烂陀整整五年,期间,他字斟句酌地阅读了几乎当时学院里所藏的所有经典法典,游览了印度70余国,对中土传说的西方乐土那烂陀进行了深刻的体悟。

忽一日,玄奘在那烂陀附近夜梦故乡院落、水牛、化为灰烬的村庄。菩萨在他的梦中说:“你该回去了,这个地方十年内大乱”。梦醒,玄奘遵嘱,设立讲坛,与不同学派进行生死辩经,取得完胜,名声大振。公元640年,东印度国王邀请玄奘前去辅国,玄奘拒之。王怒曰:“尘世的欢乐里,岂能无真佛。玄奘不来,踏平那烂陀!”与此同时,后来统一印度的戒日王也盛情邀请玄奘前去讲经。戒日王兵强马壮,国力雄厚,印度王只得屈服。戒日王与玄奘见面的夜晚,万把火炬照亮了恒河左岸。玄奘在这里进行了规模最大的讲经辩论会。参加的僧人3000,他教2000人,那烂陀1000人。讲经辩论会进行了整整18天,无一人挑战。最后一天,在场的大多数人跪地颂扬,哲人和智者玄奘被大乘教、小乘教共同推举为佛学大师。

玄奘信奉的主要是大乘教,在他的感染下,信奉小乘教的公主毅然改信大乘教。641年春,在玄奘的感召下,即将成为印度王的戒日王与大唐帝国互派了使节。在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中印每年都有宗教、经济、文化和商贸往来。印度的白糖熬制法、疗眼法等医学技术传至中土;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也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了印度。

公元641年夏初,踏上归途的日子到了。玄奘收集了大量的奇花异果的种子和大批佛学典籍,在一批志愿者的护送下,告别那烂陀,北上东进,向长安进发。

与唐太宗同代的戒日王是印度一代开明君主,尽管依依不舍,还是给了玄奘最高的礼遇,安排大批人马护送玄奘东归,与玄奘垂泪告别。

玄奘告别那烂陀六年后,戒日王逝世,印度大乱,传承了1000多年的佛教,在印度迅速衰退,乃至终结。“荒原吞噬了僧侣,森林覆盖了寺庙”,甚至淹没了印度古代几乎所有的记忆。

古印度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历史没有任何记录。直到19世纪,英国的康宁汉姆才从刚刚在英国出版的《大唐西域记》译文中了解了古代印度的历史。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代的印度历史一片黑暗,是玄奘点燃了一束明亮的火把,照亮了古印度的天空。玄奘,是中印友好史上伟大的先行者。

公元642年,玄奘一行历经艰难,翻越了千山鸟飞绝的葱岭(帕米尔高原),进入丝绸之路南道。原本可以乘船回国的玄奘,为了实践对高昌王“归途路过高昌,讲经三年”的诺言,选择了路途艰险的旱路。然而,此时,高昌王已经去世,高昌国已非昨日。经过白骨累累的瓦罕走廊,险峻的明铁盖达坂大峡谷、荒凉的塔什库尔干,玄奘于公元644年进入于阗。在这里,人情世故练达的玄奘给唐太宗写了一封十分恳切的长信。信中说,没有朝廷的声望和支持,一切无从谈起。希望皇上谅解自己偷渡的苦衷,并汇报了17年的舍身求法历程,恳请皇上准予回国。

雄才伟略的太宗没有问罪,一代英明君主李世民看信后龙颜大悦。大唐初建,百废待兴,让他最担忧的是西域边防。玄奘遍访西域诸国,一定会带来许多准确的信息,为制定国家战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于阗度日如年地等待了半年后,大唐特使终于率部而来,国家以至高无上的礼节,隆重欢迎大唐高僧玄奘载誉负重回家。那一刻,早已世事洞明的玄奘,内心波澜不惊。走过的生死场,耗费的青春年华,如淡淡的浮云,早已在慢慢的旅途上消弭。心中留下的,唯有把自己的学识和带回来的经卷,回报给自己的祖国,回报给和自己一样曾经迷茫的同胞。

急匆匆的脚步,越过塔克拉玛干,再过楼兰,看见胡杨,长安,越来越近。玄奘就要结束人类历史上最为悲壮的求法历程,回到他17年来朝思暮想的故土,实现他矢志不移的理想,疲惫的心,渐渐舒缓了下来。

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万人空巷,皇家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舍身求法的玄奘归来。

此时,唐太宗尚在东都洛阳,闻讯,立即召玄奘到洛阳觐见,兴致勃勃地与玄奘彻夜长谈。睿智的太宗,从玄奘智慧的讲述中,喜欢上了这位博学多才、相貌堂堂的高僧,想请他留下来辅佐朝廷,并把一路所见所闻写下来,供朝廷制定国家战略所用。玄奘婉言谢绝了前者,对后者欣然认命。

太宗回到长安后,在弘福寺再次召见玄奘,询问西域和西方诸国的风土人情。安排玄奘翻译带回来的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记》。

玄奘西行,经历了沿途110个国家,对于没有走到的其他28个国家也听到过不少传闻。公元646年,玄奘口述,辩机撰文的《大唐西域记》问世,通晓梵文、汉文的玄奘,生动地记述了沿途138个国家的历史、人文、地理和风土民情。太宗阅后,欣然作序,长达781字,以华美文字赞赏玄奘和他的丰功伟绩。将大唐带入贞观之治辉煌时期的唐太宗,在汉代结束300年后,让西域全部领土重归中国版图。众多突厥人、印度人、中亚诸国的能人雅士,在帝国出将入相,与中土各族人民共建繁荣盛世。

公元649年,太宗病危。在最后的一个月当中,陪伴在他身边的,唯有玄奘。作为知音,他们内心深处有许多相通之处。尽管方法不同,但最终殊途同归。感恩的玄奘,把对太宗的最后关怀和抚慰,毫无保留地给了他。

十一

玄奘知道,翻译浩繁的经卷,离不开皇室的支持。

公元652年,唐高宗登基三年后,玄奘主持的大型翻译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果。此时,玄奘最为焦虑的,是从那烂陀带回来的大批经卷都是贝叶经,易燃易朽,需要建立一个最佳的保藏地。于是,他上书高宗,营建佛塔。于是就有了闻名中外的、严格按照印度亘婆塔建造的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大雁塔建成,褚遂良亲笔手书,两侧是唐太宗、唐高宗的功德碑。据说玄奘带回来许多佛骨舍利。于是,大雁塔层层舍利。

为了匡正法典,弘扬佛法,玄奘每日只歇两个时辰,他和他的弟子们夜以继日,青灯黄卷,度过了一个个不眠的夜晚。然而,29年前在大雪山落下的顽疾,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他,旧病复发,几乎丧命。

大病初愈,玄奘受命随高宗、武则天赴洛阳视察。期间,请假回陈河村探亲。帝后欣然应允。

转眼间,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父母的坟冢已是荒草凄凄,兄长也早已离世,只有一个老姐姐风烛残年。睹物思情,玄奘在重新整修过的父母亲墓前,回忆儿时幸福的时光,不禁潸然而泪下。

十二

公元659年,时年60岁的玄奘已是华发苍颜。继译完《迦什师地论》之后,又开始翻译另一部相当于数百万汉字的大型佛典《大婆罗经》。在此,玄奘还亲自督造了洞窟石佛,在他的办公地点肃成院栽下了两颗象征智慧的菩提树,并把带回来的佛陀脚印复制在岩石上,供后人礼拜。

公元660年,身心疲惫的玄奘,肌体全面衰竭。664年正月初三,《大婆罗经》译作完工,开始翻译《心经》,几行之后,玄奘放下经卷,平静地告诉弟子们,归期不远。正月初八,冥冥之中,众僧听到了梵音袅袅飘来,由远而近。一弟子说梦见巨塔倒塌。玄奘夜梦身穿锦衣的上千人众,手举如云华盖,手握各种珍宝,在肃成院排列成行,久久不愿离去。

第二天,唐高宗闻讯,速派御医前往玉华寺救治。

弥留之际,玄奘一次次梦回那烂陀。那烂陀,在他的梦中梵音四起,祥云缭绕。

公元664年2月5日,一代宗师玄奘化作一朵祥云,向西方极乐世界那烂陀飘去,安详圆寂。高宗连连痛呼:朕失国宝、朕失国宝矣!长安百姓、各路僧侣得知高僧大德圆寂,无不掩面垂泪,玄奘弟子在吊丧两月期间,整日撕心裂肺,痛不欲生,长安一片哀伤之声。唐高宗亲撰挽幛:“苦海方阔,舟楫遽成;暗荷犹香,灯炬斯掩”,表达了痛失大师的心情。

玄奘始葬白鹿原,高宗在皇宫每每望见白鹿原,便心情抑郁,无限伤感。五年后,朝廷将其灵柩迁葬长安县南樊川。

高宗下大诏,建玄奘舍利塔,以表彰他的伟大精神和业绩。

玄奘之后,他的两个优秀弟子窥基和圆测继承他的衣钵,创立了法相宗。法相宗在后来的韩国和日本,成为最重要的佛学流派。

十三

其实,玄奘不仅仅是一位圣僧,他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远远超越了宗教范畴。旅行的重要意义在传播文化。他在漫长的旅途中,到处传播中华文明和佛学知识,又把印欧大陆的文明和风土人情留给了世界。他不顾一切艰难险阻舍身求法,他把中国人的智慧无私地奉献给沿途各国人民。他从印度次大陆和中亚大草原带回来无数的奇花异果种子,丰富了中国的饮食。

公元2016年6月6号,我和同行的几位洛阳文化学者在台湾日月潭的孤岛上,礼拜了“玄奘寺”,面对那座我们十分熟悉的玄奘西行塑像,我们的眼眶都湿润了。

玄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象征。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将永远铭记玄奘大法师的功德,继承玄奘舍身求法的精神,为建设更加繁荣富强的中国而进行不懈的奋斗。

那烂陀,那一朵圣洁的祥云,萦绕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生命旅途中,无始无终。

责任编辑 杨丽秀

猜你喜欢
玄奘
玄奘取西经
俄藏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七叶释读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放我一马
喜剧世界(2017年11期)2017-12-05 17:44:52
回鹘文《玄奘传》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敦煌学辑刊(2017年2期)2017-11-09 03:02:37
延安宋金石窟玄奘取经图像考察——兼论宋金夏元时期玄奘取经图像的流变
西夏学(2017年2期)2017-10-24 05:34:40
玄奘
玄奘的晚年很凄凉
玄奘的晚年很凄凉
百家讲坛(2017年4期)2017-05-22 13:39:12
少年玄奘的奇妙漂流
学生天地(2017年7期)2017-05-17 05: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