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国历代官印纽式与印材的演变

2016-04-29 00:44孙红书
牡丹 2016年14期
关键词:印面官印印章

孙红书

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祭祀志》载:“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殷商时期,刻字尤为盛行,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只是一种记事的方式与符号。许慎《说文解字》云:“印,执政所持信也。”这充分说明印章是权利与信用的象征。自春秋战国起,历代都在使用,印章纽式、材质上、篆法、大小形态各异。所谓印纽,就是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带。钮,又作纽。本文试从印章纽式变化及印材的革新为线索,来说明中国历代官印纽式与材料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印章称作“玺”“尔”等名称,官印主要在官员的任命、官器物制作及铭记时使用。战国时期官印材质有铜、玉、陶三种,以铜为主,铜、玉印的运用尚无明显的等级规定,玺印纽式有坛纽、鼻纽、橛纽等。代表玺印:铜橛纽“大府”鉨(战国·楚,印面5.4×6.1 cm),铜鼻纽“大车之鉩”鉨(战国·齐,印面2.9×3.0 cm)。

如图1、2所示。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前221-220年),是中国篆刻史上一座高峰,秦朝推行“书同文”的玺印文字,纽式趋向统一,与中央集权政体相适应的官印制作开始确立,至西汉趋于完备,秦汉官印可分“官名印”与“官署印”。到两汉官印制度完善,等级尤为明显,在官印的纽式上与材质上有严格要求,纽式以鼻纽、龟式为主,印面尺寸2.4 cm左右,官印材质有金、银、铜、玉四种,玉印最贵,只帝后玺印方可用玉。代表印章:铜鼻纽“灋丘左尉”(秦·铜鼻纽,印面2.4×2.4 cm,通高1.1 cm),“广陵王玺”(东汉·龟纽金印,通高

2.1 cm)。如图3、4所示。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官印主要还是汉承秦制,印文采用凿印方式,沿袭了汉急就章的风格,但线条放纵、率意富有刀感,一改汉官印平整、呆板的传统,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变,对后来明清流派印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这时,官印在大小、纽式上,与东汉难以区分,仍以鼻纽、龟纽为主,将军印也多如此。材质以金、铜为主,据《晋书·官职志》载:“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绶,著五时服。”说明金官印当时被广泛用于官员授职,可惜现存世不多,以北齐“太原公章”最为著名。

陈松长著《玺印鉴赏》载:“其龟纽的形制与东汉后期风格接近。龟首略长,斜向前上方伸出,龟体长、背略平,两侧呈坡状,四腿呈屈曲状,嘴、爪刻、纹清晰,背甲多施重环文,甲边刻鳞纹”。魏晋南北朝时,由于战乱,各诸侯及少数民族各自为政,官印纽式的制作没有固定的范式,造型各异,如:骆纽、蛇纽、羊纽、马纽、兔纽、鹿纽、古兽纽、螭纽。这一时期作品有:“鹰扬将军章”(东晋·铜龟纽,印面2.3×2.3 cm,通高2.9 cm),“亲赵侯印”(晋·铜马纽,印面2.5×2.5 cm,通高2.2 cm,见图5)。

四、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官印一改隋以前的旧制,把秦汉时期的官职印,逐步变更为以官府衙门名称为印文的官司印。唐废除了官印中“章”称谓,官印出现龙型纽,现在已没有实物可以参考。白文官印变为朱文大印(5 cm左右),由于此时印章体积大,不宜佩带,因此纽式逐步由鼻纽转变为长空环纽,到五代又改为无孔的橛纽,代表印:中书省之印(唐·铜鼻纽,印面5.7×5.6 cm,通高3.9 cm),齐王国司印(唐·铜鼻纽,印面约5.3 cm,通高约3.6 cm)。如图6、7所示。

五、宋辽金元时期

宋辽金元时期(960-1368年),《宋史》记载:“宝用玉,篆书,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填以金盘龙纽”。宋以后各朝代御宝不再使用传统的螭虎,而都改用龙纽,现在宋代的御宝龙玺已荡然无存。官印由当时的中央政府机构统一铸造,材质以金、铜、玉为主,普通官员的纽式仍然为橛纽,印文基本为朱文,篆法以叠文为主,字型盘旋缭绕,官印尺寸在6 cm左右,官印背面由工匠刻款,印款率意天真,颇得古趣,对后世明清文人印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

由宋到元,官印的尺寸、体量进一步增大,纽式雕刻的繁琐程度及官印的等级制度进一步增强,符合当时中央集权政体的需要,也促使工匠大国的形成。这时期代表作品有:“宋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宋·铜橛纽,印面5.5×5.5 cm,通高

4 cm),“太尉之印”(元·铜橛纽,印面10.0×

10.0 cm,通高9.5 cm)。

六、明代

明代(1368-1644年),据《明史》记载,明初有御宝十七种,至嘉靖年间又增加七宝,合称“二十四宝”。这一时期纽式由前期的方片橛纽变为椭圆状的橛纽,直纽是上小下大的椭圆柱状印纽,从宋、金、元官印中使用的方扁形橛纽演变而成,高度几达宋、元印纽的二倍。印体均作长方状,边长8厘米,宽4厘米。《明史·百官印信》:“正一品官印银质,三台。正二品、从二品印均银质,二台。正三品官,除顺天、应天二府印银质外,其余均铜印,无台。正一品官印边长明尺三寸四分,以下依官品递减。”九品以下未入流之小官印称“条记”,其印末字作“记”。

河南邓州博物馆收藏一枚铜质橛纽印,该印通高8.8 cm,边长7.3 cm,台厚1.4 cm;印背阴刻4行,每行3字,共12字九叠篆阳文。“南阳中护卫前千户丁管军印”,纽背右边刻阴文楷书“南阳中护卫前千户丁管军印”;纽左边刻“永乐元年(1403年)三月□日、礼部造”;印左侧边阴刻楷书“重字六十二号”。该印为标准品明代九叠篆橛纽型百官印,是研究明初地方官印制作管理的有力物证。如图8所示。

明橛纽印文均用九叠文,材质以金、银、铜、玉、牙章为主,还出现了“锦衣卫印”木质官印,明代灯光冻石的发现及使用,说明明代已进入篆刻艺术创作领域,形成了各种流派。官印和私印在艺术形式上基本分离,玉玺龙纽式制作工艺越来越繁琐,同时对于官印的大小等级有严苛的限制,反而促使私印的篆刻艺术创作呈现鲜明的风格特色和艺术流派。

七、清代

清代(1636-1911年),其官印制造机构沿袭明代,为礼部铸印局,但铸印局并非承揽一切官印的制造。清代官印的制造乃分为三个层次,御宝为最高等级,其次为百官印信,再次为文武佐杂僚属之钤记。清代皇帝对于官印的等级制作非常重视,雍正曾说:“印信乃一应事件凭据,不印信乃一应事件凭据,不惟藩臬印信,即州县印信,亦属紧要。”清代把皇权绝对地置于官僚系统至高点,这与其政治体制紧密相连。这不仅在御宝与百官印信制造机构方面体现出来,而且也表现在御宝所采用的玉箸篆体,其他任何一级官员都不可僭越使用,这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定制的结果,其代表作品“清宫二十五宝”(见图9),官印材质上以金、银、铜、玉、石为主,清宫御宝还出现寿山石印,特别是乾隆帝“田黄三连印章”,皇帝御宝的龙纽有交龙、蹲龙、盘龙,充分体现皇权的尊严。

八、结语

在构成官印形制的诸多因素中,纽式与印材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自春秋战国至清代,官印经历二千多年的演变,纽式形成不同的形态,部分官印由金属材质向玉、陶、木、石等材质转变,官印的演变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由简单鼻纽、瓦纽、坛纽,向龟纽、驼纽等复杂纽式转变,特别是明清御宝龙纽的广泛使用,官印纽式制作工艺越来越精湛,预示着印纽从实用功能向装饰功能转化,符合强化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发展动力有封建生产力的发展、传统铸造技术的进步、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及统治者审美观念的改变等诸多因素。

第二,金、银、铜、玉是历代官印的主要材料,从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玉为帝后的专用印材。明代官印广泛使用牙章,到清代御宝使用寿山田黄石作为印材,从官印的印材上可以看出,历代统治者对其有严格等级限制,这强化了皇权制度的威严。

(中央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印面官印印章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印章
刘易
我们有印章咯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传统陶印制作技艺及其应用研究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西夏官印史
自制橡皮印章
印章
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