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英
《圣经》在信仰者心目中有绝对的宗教权威,但一直以来人们都倾向于把《圣经》文本看作形式上比较杂乱的一个集子,不具备任何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特点。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貌似杂乱的叙述中寻求潜在的联系和规律,《圣经》文本被整体作为文学经典得到全面阐释,《圣经》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在其文学性和文体上都有诸多独到之处。笔者试将《圣经》作为一个叙事整体来探讨其特点。
一、意识形态至上
《圣经》不是仅一部单纯的文学著作,更是一部意识形态著作,具备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因此其叙事文体具有意识形态至上的特点。人们认为《圣经》中所讲的一切都是真理,都是上帝的话语和旨意,没有任何虚构和假话,这是在叙事中时时刻刻不能偏离的方向。因此,《圣经》叙事的头一条,也是压倒其他一切原则,让读者相信所言皆真。《圣经》各卷的叙述模式存在不同,但是这些变化都受控于《圣经》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圣经》叙述与其他文本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从头到尾都要维护上帝的绝对权威。在《圣经》里,上帝总是通过某个圣灵附身来说话,《圣经》的作者是个等同上帝或近似上帝的角色,他再授予一个叙述者几乎可以被称作“准神授叙述”(Quasi-inspirational Narration)者,在《圣经》的字里行间都能读出作者代表上帝旨意,或者是拥有神授智慧的特殊身份。所以,《圣经》叙事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它有内含的意识形态体系和目的,这是《圣经》叙事的首要特点,是研究时必须牢记不忘的原则。任何忽略这一点的纯文学评论都有简单化歪曲《圣经》的可能。
二、灵活、多元化的叙事视角
在现当代叙事学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作者(author)、隐含的作者(implied author)、读者(reader)、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和叙述者(narrator)等概念,以及彼此间的关系进入大众认知范围。而《圣经》叙事的特别之处是多了一个地位处在叙述者之上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上帝。在一般的小说里,第三人称叙述者可以是全知的,但是《圣经》的叙事者既与上帝的全知地位类似,又绝不能超过上帝。上帝既是这个世界的缘由和终结,又在《圣经》里扮演一个角色。他的存在和至高无上的地位造成《圣经》叙事比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叙事多出了几层叙事关系,有着灵活和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因为有上帝的存在,《圣经》的叙事具备在任何其他叙事中没有的时间、空间和思想上的连续性和一体性。上帝和叙述者的关系可以有灵活多变的关系,以便减少说教,使读者更好地接受上帝的思想和精神。在叙事里,通过人物和读者,以及人物之间的不同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美学效果,给读者以阅读享受。
三、《圣经》叙事的潜在关联
有史实说明,《圣经》并不是从头就计划要写成两大部分,人们基本上只把它看作是一部由各种文字记载汇集起来的宗教文本,是一本包含了二十多种不同文类的、形式上杂乱无章的集子,所以,要称《圣经》为一部文学著作,我们就要试着去挖掘潜藏于它那杂乱无序表象下的无尽内涵。
著名《圣经》文学研究学者罗伯特·艾尔特(Robert. Alter),在他最有影响的著作《圣经的叙事艺术》和他为《圣经文学导读》所作的《旧约》部分前言指出,《圣经》的各个故事、章节和卷书之间是相互联系自成一体的,这种联系主要通过有着不同作者的各个章节却在主题、情节和场景上有着大量的重复来体现。这样,艾尔特在貌似杂乱无章的《圣经》各章节之中,找到了叙述上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字和内容上的前后呼应。我们不妨把《圣经》的这种特点称作“通过提示性手段形成的叙事上的整体”(Narrative Unity in Allusion,或The Allusive Character of the Biblical Narrative),并由此得出《圣经》文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形成了一个叙述整体这一结论,这是一个建立在“提示性的统一”基础上的整体。犹大和他玛的故事出现在《旧约·创世纪》第38章,被夹置在约瑟的故事中。具体说就是:他被放在约瑟被哥哥们卖给米甸人,再转卖到埃及之后,讲完了犹大和他玛这段关系,叙述者又捡起约瑟的故事,讲述他被卖到埃及后的遭遇,因此把约瑟的故事拦腰截断了。由于历来的《圣经》学者都认为犹大和他玛的故事完全是个独立的叙事,与约瑟无关,所以他们评论说这样的设置没有任何道理,割裂了约瑟的故事,这是《圣经》文本没有叙事章法可循的有力例证。然而,艾尔特以犹大和他玛的故事的奇怪设置来证明这是《圣经》作者有心设计的,它的叙事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这个例子使我们看到了貌似随意的《圣经》叙述,实际上并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有着各种内在的关联,它前后呼应,设计精致,颇具匠心。
四、《圣经》叙事的繁复与简约
普通的文学作品出于美学考虑,在叙述一个事件时会力尽铺陈,华丽至极,给读者最大的美感满足,但这样的作品往往真实性不足。而《圣经》叙事中却有很多省略和不写明的地方,造成大量叙事空白,《圣经》的叙述者总是有所保留,常做含蓄、简略、微妙、隐晦的表述,省略了大量描述性的细节,如对时间、地点、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只做粗略描述,尤其是《旧约》的叙述看上去都很简略,对人物和景物的描绘一切从简。如在《旧约·创世纪》里第22章,亚伯拉罕听从耶和华的吩咐要把以撒当作烧祭献给上帝,期间经历了三天漫长的路程,而对于这整个三天路程,叙述者只字未提,因而读者对这三天一无所知。一切从简的目的就是要避免注意力被分散,反映了亚伯拉罕对上帝绝对服从的态度。这种描述不是为了取悦读者,而是要承载道德和宗教的内涵。
同时,另一方面,由于《圣经》大部分的内容来源于口耳相传,所以《圣经》叙事中又有大量的重复,相同的词语,相似的句式,相仿的段落,以及惯用的叠词和不变的套语会反复出现,如词根、模式、主题、情节、类型场景和格局的重复。例如,耶稣以五饼二鱼使五千人吃饱的故事曾在不同章节多次出现。《马可福音》的传说片段中也有各种形式的重复,有时一个问句的词语在答语中重复,有时命令句或祈使句中的术语在与其对应的兑现描写中重复。重复意味着强调,表明叙事者要求读者一而再、再而三地体验某件事的重要性,这些事件非同寻常,其蕴含价值值得深刻感悟。
笔者认为,《圣经》的作者是有意对简繁叙述做出选择和安排,绝不是随便省略和无谓重复。《圣经》里的所有省略和重复性设置都是作者有意安排,它们承担着突出意识形态的作用,所以,在文本里,我们几乎找不到编造事实的语气、姿态或措辞。《圣经》是基督教宗教经文,它首先是要读者相信所讲的一切都是真的,对真理的考虑压倒了包括美学等在内的一切其他写作因素。可见,《圣经》的作者们无疑是视历史真实性价值高于一切的。因此,《圣经》的叙事者不能任意铺陈,不能取代上帝成为全能全知者。
五、结语
《圣经》不仅是基督教的宗教经文,一部宣传和体现自己价值观意识形态著作,它还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部丰富、博大、深奥的作品,它是举世公认的人文科学的伟大文献和文学作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探究其文学价值,它被誉为西方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它不仅影响读者的信仰、道德和精神,而且在文学性和美学领域也有无法比拟的宝贵价值。从世界文化史来看,一千多年来没有第二部书能像它那样对西方文学产生过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英国作家狄更斯写道:“圣经是世上古往今来最卓越的书,这本书所提供的教训对人最有造益,任何正直可靠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指引。”在这个意义上,《圣经》的叙述绝非表面那么简单,《圣经》的文本内涵要深刻得多。它需要我们去阐释、去解读、去挖掘其中无尽的内涵。它叙述的简约、含蓄、重复为我们提供了多种理解可能,使我们从貌似简单的故事里挖掘出无尽内涵,从而在解读的戏剧性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
(曲阜师范大学外语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