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
杜甫许多时候属于那种自我克制的人,在文明的汤水里浸泡日久,变得成熟而规范。他通常不像李白打扰的人那么多,也不是那样顽皮和出格。李白有时候实在做得太过了,当然这里不是指他的诗中透出的惊人消息,如“十步杀一人”等。
但李白的表演性有时候的确是存在的。他做好事的时候也有些夸张。比如说他和好朋友一块儿同游洞庭,好朋友死了,李白嚎啕大哭,把朋友埋了——多少年过去他还念念不忘,觉得应该把朋友葬回老家,于是就重回故地,用宝剑掘、用手扒,最后将尸体背回那人的老家。這作为大爱大义的重要依据,被李白写在了一封自荐信里,以标明自己德义之高。这就是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里描述的“剔骨葬友”的故事,通篇看完也真够吓人的了。
李白常常表现出生命最大限度的天真烂漫,这时候他是质朴天然的;但另一方面,当他真的任性放纵起来的时候,又没有了边际,并首先对自己造成了伤害。这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极大的不和谐。或许没有那一面就没有这一面,所以一味地赞赏或批评都不行,令人感到有些两难。至于杜甫,一方面可以嫌他拘谨无趣,另一方面又会被他那种严谨和真挚所深深打动。
有人说李白这个人主要是因为嗜酒,酒喝多了才放纵和浪漫。但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看,正因为他这个人天生放纵和浪漫,才会时常纵酒。究竟哪是因哪是果?显然一切都取决于人的性情和品质。单讲诗中的酒气,杜甫并不比李白少到哪里去,杜甫写了多少饮酒的诗,但人生行迹却大大有异于李白。杜甫一生还有三个做官的阶段,这虽然是大不如意的、忍气吞声的三个时期,但他却能大致按照官场规则认认真真地做下来。李白只有一个时期做了“翰林待诏”,可是并没有很具体的职责,也没有细琐的官方事务,所以大致还算是轻松自由的——即便如此李白也还是做砸了。比起李白,杜甫的忍与韧、规范与恪守还是明显的。杜甫的自由与放纵只在诗中表现出来,这时候才是他了不起的、最为宝贵的生命大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