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炜
【回顾】安徽中考语文现代文近三年选文与试题
(想要了解近十年中考选文与试题,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少年博览阅写联盟”,更多关于考试的资讯新鲜推送!)
2013年
[一](7分)《西塘古镇》
5.根据文章内容,用“‖”将③-⑨段分成四个部分。(3分)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6.西塘的古桥、廊棚都很有特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6分)
7.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2分)
8.下面句子中,两个“仅”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
9.第⑩段说“这三种空间形式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势利事的设计意图”,从全文来看,这里的“势”与“事”分别指什么?(4分)
[二](23分)《远去的乡村》李汉荣
10.根据文中④⑤⑥段的内容,请仿照下面划线的短语,完成填空。(4分)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稻田的荷香里,
她在________中,她在________里,
她在________中,她在________里。
11.第②段写在田埂上摔跤,第⑥段写听豆荚炸裂声,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4分)
(1)在田埂上摔跤后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 。
(2)听豆荚炸裂声后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 。
1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5分)
1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4分)
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1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远去的乡村》的理解。(6分)
2014年
[一](22分)《红书包》秦文君
5.为什么“我”会产生一定要有红书包的念头?(3分)
6.依次在文中括号里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捂只眼 凑近着 退远点 B. 凑近着 捂只眼 退远点
C. 凑近着 退远点 捂只眼 D. 退远点 捂只眼 凑近着
7.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6分)
________________ →我找到卖红书包的文具店→________ →我得到了心爱的红书包→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画线句是作者修改后的,将它与修改前的句子作比较,从情节发展角度具体分析修改后的好处。(4分)
修改前:晚上,妈妈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修改后:晚上,爸爸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9.从全文看,篇末的“启示录”包含了哪些内容?(答出三点即可)(6分)
[二](18分)《学者的态度与精神》宗白华
10.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1.从第③段画线句子看,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会有哪些“常态”?(4分)
12.第⑤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提到“中国学者”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6分)
13.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4分)
2015年
[一](18分)《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康乐
5.阅读①-④段,用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________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________ 方面。
6.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3分)
7.从第四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8.第五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4分)
9.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6分)
[二](22分)《槐花》季羡林
10.文章第三段至第十五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分)
11.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3分)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2.第十六段划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3分)
1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14.“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4分)
【分析】2016安徽中考语文现代文出题方向
【猜想一】
今年的选文形式会怎样?
我们先看这十年安徽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选文文体搭配情况:
2006年 1、《晨》刘白羽________ 2、《习惯成自然》叶圣陶
2007年 1、《冰心姥姥您好》铁凝 2、《从织布机到计算机》
2008年 1、《匆匆》朱自清________ 2、《系在风筝线上的……》周岩壁
2009年 1、《枫叶礼赞》孟超________ 2、《红树林》
2010年 1、《科学不怕挑战》沈致远 2、《乌兰巴统草原上的九匹马》阮殿文
2011年 1、《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2、《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2012年 1、《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乔叶 2、《红橘甜了》骆驼
2013年 1、《西塘古镇》________ 2、《远去的乡村》李汉荣
2014年 1、《红书包》秦文君________ 2、《学者的态度与精神》宗白华
2015年 1、《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康乐 2、《槐花》季羡林
2016年安徽省中考现代文会用什么样的文体搭配模式面对几十万考生?我个人觉得——继续坚持考“两个完整的篇章,文体不同,形成组合”。“议论文+散文”的组合形式被选中的可能性较大。
【猜想二】
猜想——假如考了文学类文本,我们要抓什么?
猜想——选文基本特征(主题有无规律)?我们如何应对?
我觉得——“散文必考”!请大家与我一起仔细归纳近年安徽中考散文选材的规律,你便知今年侧重!
从2006年选用刘白羽先生的《晨》,到2015年选用了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槐花》,十年中,只有2010、2011两年所选文章的作者社会知晓面、影响力稍微弱些,其他年份选文一律是“关注大家、关注名作”。就这一点来说,我想重申我于2002年“读书日”(4月23日)在河南郑州一个会议上的发言:“中小学语文老师,请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读读名家名作、有辈份有年头的文字,远离时下那些‘文摘‘文汇、什么‘鸡汤(文)、什么‘美文选×。能与学生一起静静地读那些有分量的文字,是德泽万家的善举。”请各位备考的同学仔细回味我的话,你就知道这一段时间,你该读读哪类文章了。而且,所选的“散文”极有可能倾向于“叙事委婉”“情节动人”的那种。
补充一句:名家、名作,更多是对社会、对时代、对人生的关注、思考,给我们年轻一代的,是文字背后的“大情怀”“大视角”“大智慧”。因为,作为一个人口总数接近七千万(与德国全国人口接近)的人口大省,命题专家在这样一次初中毕业“学业验收”,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至关重要的大考中,不会也不该让几十万青年学生整天在那得意于“小收获”、自曝“小情绪”、反复晒“小点子”。
【猜想三】
阅读本身的命题侧重是什么?
我们仔细分析十年的试题,归类,思辨,可以得出结论——考“内容”“语言”比例一直很高。
以2015年所考季羡林先生的《槐花》为例来看,整体赋分22分。
10.文章第三段至第十五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分)
——考文章局部“内容”,明确告知事件的数量“两件”,一个是提示你答题思维参照的,然后请你“概括”回答。究其底,是紧紧盯住“内容”,说白了,就是“文章写了什么”。
11.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3分)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考文章局部“语言”,从语句之间的关联、文字的妥帖、流畅、准确且语言风格一脉相承的角度,品味语言。这是考查你分析文章“怎么写”。
12.第十六段划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3分)
——考文章局部“语言”,从语句之间的指代、衔接等,勘查你对语言的品味与把握。
1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考对文章局部“写作手法”的认识与分析,仔细一看,还是与“品味语言”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14.“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4分)
——考从文章局部“语言”入手,考查读者读文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认知过程的微妙变化。
综上分析,考“内容”“语言”,是重头戏。建议你在备考的最后阶段,多多关注啊!
(想知道猜题者为何方高手吗?微信订阅号“少年博览阅写联盟”等你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