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辉++田发益++李龙
摘要:通过对西藏传统文化的研究,探讨西藏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的传统畜牧业与现代畜牧业的契合点和冲突点,寻找西藏现代化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症结所在,为西藏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西藏;传统文化观念;现代畜牧业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2-0049-03
现代畜牧业的概念己经具有世界性、历史性和全球性的影响力,而现代畜牧业以规模化、高度集约化、多元化生产经营模式运营。长期以来西藏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以传统畜牧业为主,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畜牧业在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又是西藏今后经济发展不可取代的产业,也是西藏农牧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发展途径之一。现阶段,西藏现有传统畜牧业的发展及设施畜牧业的发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西藏由于受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限制,畜牧养殖长期以小规模、靠天养畜的模式进行,而西藏地域广大,不同地区藏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养殖观念又极大不同,部分地区不愿养殖经济动物也不愿引种,养殖方式不愿改进等,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藏畜牧业的发展。草地和农区畜牧业是西藏农牧区人民的主业,是广大农牧民生活和生产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牧区的繁荣昌盛,农牧民生活的改善,民族团结和边疆的稳定。据《西藏统计年鉴2011》统计,截至2010年11月,西藏现有人口300.21万,农牧民人口220.0万,占总人口的73.3%;农牧民平均年收入4 139元。西藏2010年总产值507.46亿元,农牧业总产值100.77亿元,2010年末家畜存栏总头数2 321.05万头(只)[其中大家畜(牛、羊、猪)所占比例为45.3%],农牧民人均拥有家畜10.55头(只),牧业总产值为48.86亿元,占国民总产值的9.63%[1]。由此可见畜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与牧民低收入的不协调性。西藏的传统文化中带有明显的草原文化、宗教文化和生存文化因素[2]。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比较稳定的文化观念。草原文化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草原文化强调对自然的适应与保护;另一方面,西藏空间开阔及对艰苦流动的生活体验,锻造了藏族同胞的自由豪放、粗犷勇敢的性格。宗教文化体现在以苯教文化为根基、佛教文化为核心,其精神文化表现为人神合一[3]。生存文化体现在绝大部分农牧民目前从事的还是“生计”经济而非商品经济或者市场经济。西藏畜牧业从业人员多,养殖规模大,但养殖方式落后、品种退化、生产性能极低、农牧业经济收入低下是西藏畜牧业养殖中表现的主要特点。
1 西藏传统文化观念对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藏民族传统文化,是在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的过程中,在象雄游牧文化与雅隆农业文化等的结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藏传统文化是西藏人民祖祖辈辈在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具有继承活性的观念形态,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进行精神生产的结果。传统的文化观念对西藏的畜牧业生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畜群结构、畜群数量、出栏率等生产指标方面,均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必然,西藏这一传统畜牧业大区,必然会经历这一历史过程,现代畜牧业是面向国内外大市场、全面运用现代科技和市场营销方法的市场化畜牧业,其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是使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流通,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对西藏畜牧业的发展而言,受传统观念及环境因素的双重不利影响,一些优良畜禽品种难以引进并且难以在高原适应,风土驯化不易实现,同时,西藏现有的畜禽品种单一,生产性能低下,传统的畜牧养殖习惯均不利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导致西藏现代畜牧业发展速度缓慢,畜牧业难以实现规模化、工厂化的生产,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影响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通过分析全区2011年统计数据可见,受宗教、世俗观念的影响,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的畜禽出栏率仅为24%左右,这与我国其他地区及国外先进地区畜禽出栏率相比差距极大。
1.1 西藏传统文化观念对现代畜牧业市场流通领域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西藏地域的特殊性及高原草地的脆弱性,限制了西藏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传统的游牧方式仍然是西藏的主要畜牧业形式,而这种畜牧业生产方式无论从商品经济的发展上还是畜牧业经营思想上均已不符合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规律长期作用下,西藏草地畜牧业的生产者商品经济观念淡薄,轻商、鄙商观念浓厚,惜杀惜售,农牧民群众把家畜更多地作为家庭财产、生活依靠,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在这种传统文化观念支配下,农牧民中普遍存在滞后的商品经济意识,使畜禽及其产品难以进入流通领域,使产品不能成为商品,影响了农牧民经济收入、影响了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畜牧业产业的发展,同时西藏牧区的畜牧产品市场一直处在较为落后的、低水平的状态上徘徊。据统计,目前西藏全区仅有较大的畜产品专业市场8个,且畜产品交易市场多在交通不便、信息相对封闭、人口稀少的地县[4]。2011年全区牧业商品产值仅为48.86亿元[1],显然这与其五大牧区之一的称号不相符,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历史遗留和生活习惯带来的畜产品流通市场的相对滞后,同时西藏较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是造成西藏畜产品市场相对封闭落后的另一原因。
1.2 西藏传统文化观念对现代畜牧技术人才培养的影响
现代畜牧业讲究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现代的管理方式来管理畜产品生产,所以在现代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生产者对畜牧业生产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现代畜牧业生产需要生产者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因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所运用的科学技术知识要比传统畜牧业发展使用的技术含量要高得多,因此,现代畜牧业的生产者的个人文化素养要高。然而,目前西藏自治区拥有农村劳动力万人中,高中以上学历程度的份额只占4.5%,初中学历程度的份额占15.5%,小学学历程度的和文盲或者识字较少的份额占80%,这种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发展畜牧业,牧民是主体,牧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牧业发展的方式、速度和质量,全区牧业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极不适应,思想观念落后,表现在牧业生产上认识不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所导致的传统畜牧业的不可持续性,仍然一成不变地持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是西藏畜牧兽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然而通过对畜牧、兽医两专业近3年来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其中从事畜牧兽医工作的人数不足毕业人数的8.5%,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不能够在生产一线发挥其专业作用。以那曲地区为例,全那曲地区现有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人均承担4 210个绵羊单位的防疫、检疫及牧业技术指导任务,超出了全国每名防疫人员2 600头的牲畜防疫任务。同时,现有畜牧技术人员学历低,技术水平不过硬,绝大部分为中专及以下学历,很难适应现代畜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这种现状的形成,或多或少受到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在广大藏区传统世俗观念中,兽医并不是人们向往的职业,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大学毕业生选择在该行业就业的信心不足,即使勉强就业,也会千方百计调出所在部门,造成了畜牧兽医人才的流失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藏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1.3 西藏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的设施畜牧业发展缓慢
设施畜牧业是采用先进设备和饲养技术,以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通过科学的技术管理、完善的防疫条件,为畜禽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健康养殖,使畜牧生产从传统的粗放型养殖模式转变为标准化、集约化的新型养殖模式,是一项高投入、高技术、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畜禽养殖方式已不适应当前高度集约化的畜禽养殖需要,急需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在西藏,一方面农牧民人均占有的生产生活资料日益减少,牧民从牧业经济中获得的收入主要用于维持一般性的生活消费,能投入到扩大再生产、畜牧业基本建设上的资金寥寥无几,丧失对牧业投资主体的作用,农牧民对设施畜牧业认识不足,难以放下固有的生产模式,导致高效生产的设施畜牧业难以推广实施;另一方面,由于严酷的自然环境,影响了外来资金、技术对西藏现代畜牧业的投入,因而造成了当今主要畜牧业生产模式的设施畜牧业发展较为缓慢。
1.4 西藏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的牲畜及畜产品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不足,产业化程度低下
西藏现有规模化、专业化的畜牧业生产企业屈指可数,数量稀少,形不成规模化效益,西藏传统的畜牧业中家畜出栏率和商品率十分低下,造成这种不利局面的因素主要是不注重缩短牲畜资源的可再生周期,把牲畜作为一种产品对待而不是当作商品资源对待。因而,对家畜资源进行开发,必然要确立家畜是一种资源的观念,通过对家畜资源的开发来实现其原有的价值,牲畜是一个再生产过程而不是生产的目的,目的是要使牲畜提供畜产品并实现价值社会化、商品化。在畜产品的开发上,始终停留在原料和初级产品阶段,从而得不到有效增值。
2 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的西藏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2.1 摒弃传统观念中对现代畜牧业影响的糟粕思想,传承其优秀文化思想观念对现代畜牧业的促进作用
对任何生命的尊敬和爱护,保护草场、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和家畜是藏族人民群众历史积淀的文化熏陶的结果。随着世界经济市场的融合步伐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对自然环境的汲取和破坏也表现为日趋严重,但藏族人民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物质欲和占有欲不强,强调奉行“四大皆空”、“六道轮回、善恶有报”、“众生平等、慈悲行善、忍辱无争”的教义。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藏族牧民在牛羊屠宰中,选择了杀公不杀母的生产习惯,这一做法符合现代畜牧业扩大再生产的目的和要求,这种积极的人文观念应该传承其有利的方面,让其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其作用,促进西藏现代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也看到,受宗教传统文化的影响,农牧民“惜杀、惜售”观念较重,不少牧区牲畜的出栏率很低,一旦遇雪灾,往往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宗教观念也对这种不科学的做法推波助澜,家畜出栏去求神算卦,让神灵决定究竟哪些成年畜该出栏,哪些畜是不能淘汰的“神畜”,一旦卦签示意有些牲畜是“神畜”,打卦的牧民就逐个将它们留下记号,然后放生。大量放生牛羊,其结果是加剧了冬春草场的退化及早已存在的草畜矛盾。这不仅严重影响着当今西藏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对未来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构成了更大的威胁。因而,对这种影响畜牧业生产的消极的传统文化思想应加以剔除。
2.2 加强农牧民人员素质培养,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文素养及科技教育培训,整体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增加其养殖效益。同时加强精神文明方面的宣传引导,使广大农牧民能够依靠科技,文明生产。另一方面,还要引进或培养一批科技型人才和现代养殖业管理人才。现代畜牧业不同于传统粗放的养殖业,不仅需要懂技术的人,还要懂管理、善经营,具有极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建立起引进人才和人才培养机制,引进和留住人才,为传统畜牧经济的现代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2.3 培育畜产品市场,搞活畜产品流通领域,确保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推动畜牧业市场多元化,扩大高原特色畜产品,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畜牧业综合效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拓宽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畜产品市场流通,确保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加强宣传推介力度,提高畜产品知名度;二是强化部门协作,确保绿色通道畅通;三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促进畜产品市场流通,积极培育现代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市场,搞活畜产品流通,是西藏牧区改变畜牧业自给自足经济状态、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发展畜牧业的关键所在。目前,畜产品流通是西藏发展畜牧业的关键,应当引起各级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以市场运行机制为主体,建立开放、有序的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2.4 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在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西藏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积极采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迅速扩大优良畜群规模,建立和完善畜禽良种的育种、繁育、推广体系,加快推进畜牧业良种化进程。在西藏,受传统观念及特殊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牲畜良种的繁育、推广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繁育体系不健全,品种质量差,跟不上市场畜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发挥城镇的优势,根据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各级各类良种繁育场,逐步健全网络式的繁育体系,并以此为中心,以经济和技术两种服务手段,带动农牧民专业户为主体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生产。西藏的畜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农牧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边疆稳定这一大局,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牧业经济发展是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必须引起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2.5 完善现代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
现代畜牧业讲究的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传统畜牧业,将科学技术充分应用到畜牧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提高畜产品加工的技术密集度,进而提高西藏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西藏自治区有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研究所一个,农业院校两个,这些科研院所的存在,使西藏自治区畜牧业发展提高和建立完善的畜牧业科学技术指导体系成为可能,但同时,由于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难以满足现代畜牧业的需求。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鼓励科技人员针对现有急需解决的牧业生产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完善现有科技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周 猛,朱海静.传统文化转型与西藏经济发展刍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5):72-75.
[3] 洲 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
[4] 何 劲.西藏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困难及对策[J].西藏科技,2007(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