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娟
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有关负责人透露,自第一位志愿者2003年捐献造血干细胞至今,10多年仅有200余位捐献者,平均每年不足20位。这一方面说明造血干细胞成功配对率很低,另一方面是捐献志愿者“反悔”或者“失联”的情况时常发生,使捐献常陷入“有头无尾”的尴尬境地。大学生是目前骨髓捐献的主要群体,但大学生流动性很大,换手机、换邮箱等都是“失联”的原因。曾有一次寻人过程发动了十多个人,最后将“失联”志愿者小张的姓名、毕业院系等信息发布到校学生会微信群中才找到他。小张“弃捐”的主要原因是在周围人影响下,对骨髓捐献的心理准备不足,所以打了“退堂鼓”。这也是不少骨髓捐献志愿者的普遍心态。
“失联”的志愿者
由于宣传发动不到位和对骨髓移植的误解,现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造血干细胞成功配对率很低,捐献志愿者越多,成功配对的希望也就越大。这也许是中华骨髓库和红十字会急于找到每一名已“入库”捐献志愿者的原因。因为多一人失联,很可能就会有一名等待配型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失去救命的机会。动员各方面力量找人没错,但有的“失联”者是反悔后故意失联,这种情况下寻找应悄悄进行,不能大张旗鼓地公开进行。
毕竟,骨髓捐献是自愿行为,即使之前已经报名入骨髓库,在正式进行骨髓移植前,捐献志愿者也有权反悔。而且,这种“反悔”行为无论是在道德还是法律层面上,都无可指责。可有关单位明知“失联”的捐献志愿者有反悔的可能,还要大张旗鼓地公开寻找“失联”者,无疑是将其推到了风口浪尖,有用道德和舆论绑架其捐献骨髓的嫌疑。在全班甚至全校都知道骨髓库要找他们去捐献骨髓的情况下,一旦说“不”,很可能会面临众人的讥讽,导致“失联”者社会评价的降低。而这种局面不仅让捐献志愿者感到不快,也会让其他有志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恐惧。毕竟谁也不清楚自己以后是否会因各种原因失联或无法捐献骨髓,为了避免麻烦,很多人也许就不会去报名当骨髓捐献志愿者了。这样找人的结果自然是人越找越少。
宣传更要讲技巧
要让更多人参与捐献骨髓,不仅要多宣传健康知识,让更多人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很安全的,不会损害健康。更需要改进捐献造血干细胞募集志愿者工作的方式方法,使之更为人性化。凡事都不可操之过急,急需志愿者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更是如此。如果过于急切鲁莽,反而会把人吓跑。
宣传工作也要更讲技巧。“好多人一听骨髓移植以为要抽骨髓,其实不是,现在是通过注射动员剂把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提取出造血干细胞,其他血液还是流回捐献者体内,一两周造血干细胞就恢复了。”这些话乍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动员剂是什么,注射到人体内是否会有副作用,提取过造血干细胞的血液流回捐献者体内,是否安全?这些疑问,有关部门都应耐心解答。必要时可多找些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来现身说法,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捐献骨髓的安全性。如果总是干巴巴的官样文章式的宣传,能让人信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