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宇蓝
2004年9月初入燕园,我们上的第一堂课—《专业英语》的第一篇课文,就是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发表的公开演讲。在世界历史上,美国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从殖民地崛起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美国具有全方位的影响。深入了解美国,成为一代代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之士必须要学习的课题。美国这一强大的存在,使我们每个学习国际关系的学生都将其作为当然的研究对象,自入学那一刻起,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汉密尔顿等人编撰的《联邦党人文集》、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等书籍成为了我们本科4年的案头书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期间,不少同学都参加了海外交换项目、暑期学校或国际学生社团到美国交流学习。毕业时,一百多名同窗有近三分之一收到了美国大学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其中不乏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名校。2008年冬天,我自己也曾到美国游历一番,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听了若干政治学与国际政治有关的讲座、课程。当时最深的感受是,美国确实是一个民族大熔炉。契约原则、权力制衡和言论自由原则、强烈的宗教意识以及创新精神渗透到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
告别了学生时代、脱离了“国际关系”学科和抽象的政治学理论,有了一些生活和工作的经验,游历的国家也增加了一些,这时的我不仅从政治学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美国,还多了一些日常生活感受。20世纪以来,在文化教育方面,美国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美国私人、教会以及公益基金会对中国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各方面现代化所做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例如,我们所处的燕园—这古意盎然的美丽校园,其设计师就是耶鲁大学毕业生—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代表中国医学最高水平之一的协和医学院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的。当然,这些援助的动机,都需要再探讨。人们常说,观察别人,也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美国与中国文化历史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国民构成和种族更是不同,但两个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美国的发展、变化、经验,对我们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既要看不同,也要看相同
中国和美国之间,不同之处甚多。从地理上来说,美国具有两洋天堑(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优势,而中国西边是亚洲内陆,东边是太平洋,光是陆地邻国就有14个。从人口上来说,2013年美国人口为3.15亿,而中国人口达到13.6亿。从历史上说,从1620年五月花号抵达美国开始算起,美国历史不过400年;而中国的历史,如果从黄帝算起,就是上下五千年。中美两国语言不同,国情各异,发展道路、发展阶段不同。若是只看不同,很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更不用谈合作。因此,除了不同,我们还应该多看看相同相似之处。
中美两国都幅员辽阔,都是多民族国家,都是经济大国。除了这些宏观的指标,在美国旅行,我体会到了两国一些微观的相同、相似之处。其中,中美两国都很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虽然具体形式不同。美国非常重视个人自由、个人价值、张扬对个性的追求,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人就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国家集体观念。
在塑造美国历史的过程中,波士顿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波士顿倾茶事件、莱克星顿的枪声和康科德战役等,都发生在波士顿及附近的地方。到波士顿,不可错过“自由之路”(The Freedom Trail),这条2.5英里长的城市步行游览路线,涵盖了波士顿城区16处的主要人文历史遗迹,也让波士顿这座现代化城市充满了“革命历史”气息。“自由之路”的起点是美国第一个的城市公园Boston Common,游人可以沿着人行道上红色地砖路线游览,沿路包括老市政厅、埋葬着塞缪尔·亚当斯、富兰克林总统父母的Granary革命烈士墓、反抗英国殖民波士顿大屠杀纪念遗址、策划波士顿倾茶事件的会址(old south meeting house)、美国第一所公立学校、民族独立革命先驱保罗·里维尔的故居及午夜骑行铜像等 ,终点是美国第一艘铁质战舰—“宪章号”战舰。每到一处,都有成群的学生、老人,或者是家长带着孩子在聆听导游和志愿者讲解革命先驱为捍卫美国的独立、自由、平等奉献生命、做出贡献的可歌可泣故事。身处波士顿,感觉就像看《变形金刚》和《钢铁侠》电影,高科技、现代化无处不在,同时也浸透着美式爱国主义教育—对自身发展历史和核心价值观的自豪。
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国家的重视,不仅仅存在于在历史中,更存在于在现实之中。
19 6 1年约翰·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说中有一段著名的话:“我的美国的同胞们,不要问你们的祖国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是要问你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全世界的同胞们,不要问美国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是要问我们共同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这段话,不仅铭刻在华盛顿阿灵顿国家公墓肯尼迪墓地长明灯前,还写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门前,激励了美国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奋斗,成就了美国的繁荣和发展。甚至不少年轻人为美国所谓的世界“自由”和“民主”的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01年“9·11”恐怖袭击震惊全球,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两幢110层摩天大楼(双子塔)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遇难者总数高达2996人,其中包括事件发生后在火场执行任务的343名消防员。10年后,2011年9月12日,美国世贸中心“9·11纪念碑及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纪念碑”并不是常规高耸的“碑”状建筑,而是在“双子塔”原址建成两层深挖入地的巨大水池—“反思池”,池子四周以黑铜镂刻“9·11”恐怖袭击以及1993年世贸中心爆炸案所有遇难者的名字。在每位遇难者生日的那一天,工作人员会在该位遇难者名字处插上白色玫瑰。
在重视爱国主义、集体意识、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尽管内容不同,中美两国还是有相似之处的。美国不是只强调个人意识而没有国家意识,也并非只谈个人主义不谈爱国主义。美式爱国主义—对自身历史、发展道路、制度与价值观、政治经济实力的自信与热爱,以及对宗教坚定的信仰,存在波士顿的历史遗迹中,绘在华盛顿国会山的壁画上,镂刻在911纪念碑周围,体现在华尔街的三一教堂里,闪耀在纽约时代广场璀璨的灯光中。正如美国国徽上的国家箴言:E pluribus unum (Out of Many, One—合众为一)。这样的自信和热爱,既来源于个人对于自身梦想的追求,也来源于个人对国家理念、核心价值以及环境制度的集体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