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射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经典诗词英译研究

2016-04-27 22:31吴佩
青年文学家 2016年5期

吴佩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摘 要: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源于数学,是关于语义对应和匹配关系的理论。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是认知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文本分析。本文基于映射理论对中国经典诗词原文及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和解读, 试图探索出新的翻译技巧,以便英译中国经典诗词时更好地保留其精华,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有效传播。

关键词:认知诗学;映射理论;诗词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映射原本是一个数学概念,指两个元素集之间元素相互对应的关系。空间映射论将这一原理用来分析人的联想和认知运算过程,即“一个心智空间中的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或一些心智空间中的概念产生映射连接的过程”。 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根据其运行机制可以分为三种: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和图式映射。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的构建和主题的实现无不体现了诗人丰富的联想和巧妙的构思,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是诗歌意境和主题现实化的重要机制和手段。因此,从映射理论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经典诗词的英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投射映射与诗词英译

投射映射是把一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用一个认知域来表达和理解另一个认知域,其理据是两个认知域的认知相似性。李清照《武陵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愁”本来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被具体化成了一个“重物”。从认知角度看,“愁”和“重物”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但它们都很“沉重”,所以由于相似性而形成一对一的投射映射关系。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将这两句译为“But Im afraid the grief-overladen boat//Upon Twin Creek cant keep afloat”,虽然删掉了“舴艋”这一意象,但保留了“愁”与“重物”的映射,“grief-overladen boat”再现了“载不动许多愁”这一意境,堪称经典。

二、语用函数映射与诗词英译

语用函数映射是发生在同一个认知域内两个不同事物间的映射,其理据是两个事物的认知相关性。以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例:“落木”实指“落叶”,两者属于同一认知域;“长江”实指“长江水”,两者也属于统一认知域。但“落木”和“长江”属于整体,“落叶”和“长江水”属于部分,词人用整体代替部分的映射使意境更加壮阔,诗歌主题的表达更有感染力。许渊冲将这两句译为“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by hour”,虽然没有保留诗歌原有的整体代替部分的映射,但通过“shower and shower”和“hour and hour”弥补了该映射在诗歌意境构建中的渲染力,甚至保留了诗歌原有的韵律。

三、图式映射与诗词英译

图式映射是认知图式自上而下的映射,是抽象图式的空档与具体情境中的值之间的一一对应的映射,其理论依据是空档和值之间的认知相配性。图式映射比较典型有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从字面看,这首诗是在描述新娘询问新郎自己的妆容如何,但结合诗歌背景可知,实际是朱庆馀担忧自己的政治前途,于是借此诗询问水部郎中张籍自己的才华如何。将该诗的具体值填到“询问”图式的三个空档中,就形成了第一个图式映射:“询问人”和“新娘”;“询问内容”和“自己的妆容”;“询问对象”和“新郎”。但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该图式映射通过投射映射产生第二次图式映射:“询问人”和“朱庆馀”;“询问内容”和“自己的才华”;“询问对象”和“张籍”。虽然诗歌真正的主题通过第二次图式映射得以实现,但第一次图式形象的描述了诗人的心境。许渊冲在翻译这首诗时就保留了原有的图式映射:“Last night red candles burned low in the bridal room//At dawn shell kowtow to new parents with the groom//She whispers to him after touching up her face//‘Have I painted my brows with fashionable grace?”

在翻译中国经典诗词时,映射理论首先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的深意,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主题,其次在翻译时可以尽量在译文中保留其原有的映射,还原映射在主题实现中的重要作用,更贴切地展现诗词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蒋勇,祝克懿.诗篇中的映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30-33.

[2]邹智勇,张武德.意象映射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现实化的认知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3(1):155-161.

[3]许渊冲. 150 Tang Poems [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

[4]许渊冲. 宋词三百首:汉英对照[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