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理论视角 谈大学学科建设领导行为

2016-04-27 03:28关少化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学

关少化

摘 要:在进一步研究大学学科建设领导行为时,首先必须厘清大学学科建设的概念。在学科组织本质观下,大学学科建设可以理解为改善学科要素以促进大学学科发展的活动过程。从组织理论视角分析,大学学科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组织变革的过程。由此,大学学科建设领导行为,即指大学学科建设领导者在领导学校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影响力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一种特定的多维结构体。

关键词:组织理论;大学;学科建设领导行为

大学学科建设概念厘清

多年来,大学学科建设内容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成果颇丰。但迄今为止,关于学科建设的基本认识还存在诸多分歧。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分析,“活动说”“系统说”“组织说”是几种较为集中的学科建设看法。诸如:“学科建设是由一群学者根据一定的学术规则依赖于一定物质基础,以知识创新为基点,以知识生产和人才培育为终点,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1]“学科建设指的是(大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学科发展规律以及高等教育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改善学科结构和提高学科发展水平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2]等,体现了学科建设“活动说”的观点。还有 “学科建设是一个由人、财、物等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工程。”[3]“高校学科建设就是运用规划、政策、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使某个学科建立和发展的系统工程”[4]等,体现出学科建设“系统说”的观点。更有“学科建设就是按照一定的学科方向,对学术队伍和条件进行规划与建设,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学科建设包括学位点设置、学科门类、学科结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一些宏观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些有影响的学科群或一流学科以提升学校学术声誉。”[5]等,又呈现出学科建设“组织说”的观点。那么,学科建设到底是什么呢?从上面的观点不难看出,对学科建设的认识是一个综合性的,它既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具有独特功能的系统工程,亦有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据不同学者的不同研究视角,学科建设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但无论何种角度,对学科建设的认识都必须遵循一个基本的逻辑,即沿着对学科、大学学科的规定,阐述特有的学科建设概念。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学学科建设认识,在研究大学学科建设更深一步问题的时候,必须首先表明研究者关于大学学科建设的特殊认识。

1.学科

对学科的认识和看法,隐含着不同的、特定的哲学思考和价值取向。从学科发展的历程来看,它经过了非自觉—知识—规训—组织的认识过程,显现出不同学科本质观下学科内涵的多元认识。正因如此,人们在运用学科概念的时候,往往需要首先规定学科的应用范围和研究所指。学科的组织本质观着眼于知识的发展,把学科视为专门的组织系统,提出学科是具有组织形态的。借鉴组织理论,分析组织的构成要素,有人指出:学科是由战略、流程、组织结构、人员、文化和物质技术基础所构成的学术单元。[6]进一步强调,在学科组织本质观下,学科呈现形式多样,实体化、虚拟化的组织形态都是学科的存在方式。

2.大学学科

与其他学科组织相比,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大学学科将学科与大学教育结合起来,生发出独特的内涵与特征,成为大学组织建制的基本单位。所以,大学学科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层面上的概念,更是一个组织层面上的概念。将大学学科定义在学科组织学的意义层面,概括来讲,所谓大学学科是指承担大学传播、发现、生产与发展知识职能的基本单位。从组织理论分析,大学学科的基本构成应该包括战略、结构、文化、人员、流程和物质技术基础等要素,并有其特殊的相互作用方式、范围及程度。

3.大学学科建设

从学科即组织的认识出发,大学学科建设可以理解为:改善学科要素以促进大学学科发展的活动过程。综合已有的大学学科建设的认识和看法,将这里的学科建设要素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学科结构、学科队伍、学科方向、学科基地,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彼此互动的关系。将学科建设之于学科组织本质观的视角进行界定,有助于把握其要素,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对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大有裨益。这样,大学学科建设的过程可以视为是对上述要素的改变过程。改变其中之一要素,其余要素也要发生变化。学科结构、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学科基地四要素高度联系、彼此影响,共同促进大学的学科发展。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就是对学科建设要素进行协调与调整的动态活动过程。

组织理论下大学学科建设过程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与组织管理的实践活动相互交织、相互促进而逐步发展起来,成为组织行为学理论中主要的内容。通常意义上的组织变革(Organization Change)“指的是组织根据内外部情况的变化,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组织活动的方式和形态,适时地改变本组织的内在结构、行为和技术等,促成某种新的平衡状态的形成,从而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7]也有学者将其直接概括为“组织变革就是改变组织中的要素以提升组织绩效的过程”。[8]借用波拉斯(Porras)等对组织变革的认识框架(见图1),①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一点。该框架把组织变革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地反映出来,其中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一目了然。

关于组织变革过程的研究理论,重在关注组织变革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上图明确地显示了这一点。除了波拉斯(Porras)给出的这个模型之外,像勒温(Lewin)模型、莱维特(Leavitt)模型、克拉克(Clarke)模型、科特(Kotter)模型等,也都从不同的层面揭示了组织变革过程的规律。

近些年来,组织变革理论在走向“完整”理论的过程中,一方面,研究成果日趋丰富;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在反思中调整认识。例如:伯客(Burke)在对组织变革理论的一些成果分析之后,提出:“相对于常规科学的研究方法,行为科学可能要稍好一些,因为行为往往发生于思考、原因、意义和相关认知概念之前,而且组织变革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问题”。除此之外,他还就组织变革类型、水平、机制、模型、评估、领导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关于领导者的问题上,提出“有计划的组织变革需要领导”的观点,认为组织在使命、战略和文化上进行重大变革时,需要领导者根据关键的角色和有次序的活动来领导变革。[9]关于组织变革领导者研究,越来越成为组织变革理论关注的聚焦点。这些研究或从组织行为学理论、或从领导理论、或从战略管理理论等不同的视角予以分析。随着相关理论的发展,组织变革领导者研究也注入了新的成分。“组织变革要求有变革推动者,而变革推动者主要是变革型领导”等研究结论,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组织变革理论的内容。endprint

我国大学学科建设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以南京大学校长曲钦岳和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为代表的一批文理科型的综合大学、多科性工业大学的校长们,“为了突破苏联高校学科结构模式的束缚,率先对我国大学的学科结构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提出了学科建设的概念”。[10]建国初期,为了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高校借鉴苏联发展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快速培养对口人才的经验,实行“院系调整”“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经过调整,形成了一批多科性的高等工业学校和农、林、医、师、政法、语言、艺术等一批单科性专门学校以及文理型的综合性大学,确立了我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基本格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和思想变迁给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高校的发展提出挑战,原有的将理与工、农、医几乎完全分开的结构,显然是不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要突破已有的学科结构,必须调整学科结构,建立新的适宜性强的学科结构。在这种认识下,这些校长们对学科结构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形成了学科优化的、层次分明的共生结构关系系统,大大提高了大学学科发展水平。从现今的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校的学科发展水平来看,学科建设的作用可见一斑。

在组织理论中,改变组织中的要素以提升组织绩效的过程被称为组织变革。在学科即组织的认识下,从大学学科建设的缘起来看,大学学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科发展水平,以适应学科发展的社会要求。在学科结构存在弊端,学科发展羁绊重重之时,从对学科结构的调整入手,改善、调整学科建设各要素,并最终实现学科建设的目的。“提高组织能力,以应付环境转变所带来的冲击是组织变革的主要目的”“组织变革就其本质含义来说,就是组织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其组成的各个要素进行调整、改变和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11]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学科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组织变革的过程。

组织理论下大学学科建设领导行为是什么

基于对领导特质理论在解释有效领导成因中的不足,研究者把目光投向领导者的行为。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围绕领导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致力于对领导者行为的考察,试图找出某种类型的领导者行为与员工工作满意度、员工生产率之间关系的领导行为理论开始出现”。[12]这种理论首先认为任何人都能成为好的领导者,因为行为是可以习得的。在这种最基本的认识观点下,出现了诸多领导行为理论研究。之后,研究者发现,除了领导行为本身的复杂性之外,领导行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有不同的多样化领导效果,提出:“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领导行为和风格,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具体情境,结合各种因素随机应变”。这种认识使试图寻找万能的领导者行为模式的认识困惑豁然开朗,使组织特性、不同情境成为领导行为研究关注的重要因素。

20世纪80年代初,在对领导行为对下属影响的研究中,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例如:领导者如何为下属勾画引人入胜的愿景,以期影响下属的心理,形成组织积极向上的氛围等。变革型领导理论、魅力型领导理论在这些方面对领导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具体的领导行为结构维度。例如:巴斯(Bass)的多因素领导量表(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MLQ),[13]就明确地反映了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结构内容,而成为变革型领导行为最常用的测量工具之一。从领导行为理论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它已经融合了其他领导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而成为具有丰富内涵和发展着的理论体系。

虽然领导理论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是对领导者行为表现的考察,但直到今天,关于“领导行为”的看法依然分歧很大。有些研究倾向于领导行为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职位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这些行为被认为是固定角色所具有的,专指这部分人特定的行为表现。不管它们有没有实际作用,有没有对他人产生影响力,都被认为是领导行为,强调的是领导角色的重要性。较新的一种观点则认为,领导行为并不是一种在特定职位上的特定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而是被过程化了的一种与领导职能有关的行为过程,强调领导者在发挥影响力的时候所表现出的行为。②这样,领导行为就专指对他人、对组织发生影响时的行为表现。基于上述认识,如何看待大学学科建设领导行为呢?

1.从内涵上讲,大学学科建设领导行为是一种影响力

从倾向于领导行为的“影响力观点”出发,可以将大学学科建设领导行为界定为:大学学科建设领导者在领导学校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影响力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认识,不再把学科建设领导者的任一行为归结为“学科建设领导行为”,它排除角色行为,聚焦“职能行为”。一个领导者,“在其位,不谋其政”,领导学科建设,而无“职能”表现,也不能说他有“学科建设领导行为”,或者不能称其为“学科建设领导者”。提出学科建设领导行为概念,并且从内涵上予以分析,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科建设领导者在学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实践中,我们耳闻目睹学科建设领导者的力量;理论中,大量的研究也已经明确地呈现领导者对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无可替代的影响及意义。但时至今日,还有相当的认识对学科建设领导者的作用存在着模棱两可的态度,而关于领导者作用强度和作用方式的认识更是无从谈起。深入分析大学学科建设领导行为,既可以以一种更为客观的态度去认识学科建设领导者的作用,又可以为大学学科建设领导者提供领导行为框架,从而促进大学学科的发展。

2.从结构上看,大学学科建设领导行为是一种特定的多维体

第一,领导行为理论阐明领导行为类型是多样的

最初的领导行为理论,基于对领导者行为的考察来归纳领导者行为的类型及存在的规律。无论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还是密执安大学的研究,都阐明了领导行为类型的多样性。后续的一些研究,如日本学者的PM (Performance,Maintain)理论,也同样获得了领导行为多样性的认识。至20世纪80年代初,领导行为理论更是出现了诸如“魅力型领导行为、交易型领导行为和变革型领导行为”等新的行为类型。领导行为理论认为,不同的领导行为类型适用于不同的管理范畴和工作目标。交易型领导行为侧重“交易”,喜欢通过奖惩获得即时的工作效果,所以为追随者确定具体的目标、提供实现目标的具体方式和确定相应的报酬,就成为这种行为类型的主要特点。魅力型领导行为的特点主要在于通过个人认同对下属产生影响。变革型领导行为兼有魅力型领导行为的特点,但它是建立在交易型、魅力型领导行为认识的基础上,并进一步作出了拓展。变革型领导除了引导下属完成各项工作外,常会展现个人魅力,其行为表现为通过对下属的激励和关怀,向下属灌输思想和价值观,使下属能够超越个人利益、投入到工作之中。在不同的管理情境下,领导行为的类型不同。endprint

第二,在组织变革中,领导者的行为类型主要是变革型

从组织变革的角度分析,领导者在组织变革中的角色与职能体现在四个主要阶段,这四个阶段包含不同的特殊行为。准备阶段,领导者自我反思、从外部环境中收集信息、明确对变革的需要、愿景和方向的详细说明;启动阶段,对变革进行交流、启动重要活动、处理抵抗;启动后阶段或进一步实施阶段,采取多重手段、处理压力、一致性、坚定不移、重复重要信息;维持变革阶段,处理无法预料的结果、动力、选择接班人、再次启动新的开端。[14]可见,组织变革过程中的领导行为是复杂的。但是,分析上述行为,可以看到这种复杂性往往偏重于一个核心,即变革型领导行为。因为无论是为组织描绘所期待的愿景蓝图,还是传播愿景、激励下属努力工作,抑或是建立对愿景的承诺以及鼓舞下属接受挑战、坚定信心等,都是变革型领导行为的具体表现。所以,在组织变革中,主要的推动者是变革型领导者,领导者行为类型主要是变革型的。

第三,变革型领导行为是多维度的,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维度结构

变革型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行为是多维度的,并且由于文化传统、组织特征、管理范畴的不同,其维度结构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不同。例如: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变革型领导行为维度不同、不同组织(像企业与学校)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维度也有不同、不同的管理对象和管理任务下的变革型领导行为也有较大差异。

第四,大学学科建设领导行为是一个特定的多维结构

在前述中,我们认为大学学科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组织变革的过程。那么,依据组织变革理论、领导行为理论,我们可以推演出大学学科建设领导行为主要是变革型的,体现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特征。又由于变革型领导行为是多维度的,并且在不同的情境下维度不同。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大学学科建设领导行为是一个特定的多维结构。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金项目(项目编号:DDB13101)

注释:

① W·沃纳·伯克. 组织变革理论与实践[M]. 燕清联合组织,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16. 引用时略作修改.

② 综合王辉著《组织中的领导行为》的观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参考文献:

[1]翟亚军.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D]. 中国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7:37.

[2] 罗云. 中国重点大学与学科建设[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

[3]严冬珍. 高校学科建设层级互动管理系统模式的应用[J]. 江苏高教,2001 (6): 9.

[4] 胡正民. 以学科建设为中心 推动“211工程”建设[J]. 中国高教研究, 1996(2): 15.

[5]王建华. 论学科、课程与专业建设的相关性[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1):18

[6] 邹晓东,舟杭. 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86-87.

[7]王重鸣,时巨涛等. 组织行为学[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6:367.

[8] 王辉. 组织中的领导行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1.

[9]W·沃纳·伯克. 组织变革理论与实践[M]. 燕清联合组织,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9-15.

[10] 罗云. 中国重点大学与学科建设[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

[11] 刘延平. 多维审视下的组织理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3.

[12] 王辉. 组织中的领导行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

[13] Bass, B. M.Theory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Redux[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1995, 6(4):463-478.

[14]W·沃纳·伯克. 组织变革理论与实践[M]. 燕清联合组织,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38.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于 洋]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我的大学,我来啦!
订正里的大学问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工大学人
考上大学以后悔婚
关于大学之道
新大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