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4月26日文章,原题:中国正在打造一支机器人模范工人大军 在上海一个庞大的无窗房间内,约15名工人正沮丧地紧盯一台小型机械臂。在将光纤网络设备装入盒子的生产线终端附近,这台机器人一动不动。“系统崩溃了。”负责质量控制的聂娟(音)说,“它确实能节省劳动力,但不好维护。”
这种突发状况反映出中国制造企业如今正面临的科技难题。过去7年,上海的工资已经上涨一倍以上,拥有这家工厂的公司则遭遇来自德日美等国高科技运营的激烈竞争。为解决这两类难题,该公司打算今年用机器人替换2000名工人,并希望再过几年成为几乎完全实现自动化操作的“黑暗工厂”。这意味着由于人少,可以关灯并将生产空间留给机器人。
但上述状况表明此举并非易事。大批量引进机器人不可能一蹴而就。富士康面临的难题即是明证。2011年,富士康创始人宣称计划到2014年使用100万台机器人。3年后,仅有数万台机器人投入使用。
在参观上述上海工厂的前几天,我还曾参加在中国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当我在无数样品旁走过时,不难体会中国替换人力的雄心。但显而易见的是,中国仍在机器人革命中落后于人。“当我们在远东地区参观贸易展时,经常边走边说,‘噢,这是仿制品,那也是仿制品’。”波士顿Rethink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布鲁克斯说。他表示中国的机器人公司仍需时日才能赶上。
尽管在上海交大亲眼目睹的各种研究项目令我印象深刻,但我仍然不知道中国将如何实现制造业雄心。如今,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机器人学习能力将如何使下一代工业机器人更智能和更灵活。曾在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任职的余凯表示:“在未来,中国将在(机器人领域)更具创意。(这包括)原创设计、原创理念,还有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基础科技。”
当我后来再到上述上海工厂参观时,不难想象此类技术进步将如何开始推动该厂实现操作自动化。该公司负责人杰拉德·王(音)表示:“我们将使‘黑暗工厂’变为现实。”▲(作者威尔·奈特,丁雨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