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萍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实现这一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承担什么任务?《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这就明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至创造力?
一、向学生进行创新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意识
创造性思维就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以民主、宽松的环境为依托,以新颖、独特、有效为要求,以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为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求变精神的高层次的认知活动。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应着眼于:创造性感受、体验能力、创造性领悟能力、创造性认知能力、创造性审美能力、创造性思想能力。这些知识、意识可以给学生举办专门的讲座,也可以结合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进行。例如,在传授知识时适当插入科学史的内容,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历程,介绍科学家的刻苦努力、探索的过程和思维的路子;也可以介绍一些后人或推翻否定、或补充完善前人的理论和发现的事例,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是革命、创新,激起学生标新立异的欲望和勇气。
二、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性学习方法
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结合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性学习方法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抓住新旧知识连接点,构筑“认知桥梁”
在讲授新知识前,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认真地阅读文本,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构筑新旧知识的“认知桥梁”,以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旧知进一步认识新知、理解新知。如《陈情表》结尾写道:“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如对相关时代文化常识缺少了解,是很难理解李密怎敢触龙颜,逆皇命的孝心的。只有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及当时孝治天下的背景,架设认知桥梁,才会明白作者为什么敢提先尽“孝”后尽“忠”。
2、加强语文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能在生活中和其他领域的学习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注重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都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学科本位思想,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进行综合性学习。如:学习《说木叶》,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语文本身的东西,而是要引入美学原理以及物理常识,才能促使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把握这篇文章的内涵。
3、学会比较鉴别
教学生学会比较鉴别,善于从矛盾中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和林黛玉的出场描写,王是珠光宝气的衣着、肆无忌惮的大笑,林是“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形呢?学生可通过比较、揣摩,知道人物的言形是与人物身份、地位处境有关的。
4、加强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已取得很大实效,在此新形势下,“教师有必要积极而慎重地规划、开设选修课,用好用足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巧设教学情景,革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己。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在实践中,巧设教学情景,革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巧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必问,好问是智慧的摇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巧设教学情景,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教学《边城》时,可以这样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有一个地方,有一位好姑娘,她守着渡船,做着年复一年纯真的仰望,青山绿水白塔上,虎耳草正深情地歌唱。正值青春年少的学生可能会发出这些疑问:姑娘在等谁?那会是一个怎样的小伙子?虎耳草代表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教学要民主,不搞一言堂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就是教学要有民主精神,为学生创造一个既紧张又愉快的学习环境。如果教师上课只管“讲”,教学上搞一言堂,课堂气氛过于拘谨,甚至死气沉沉,学生就会感到压抑,思维活动是不可能活跃起来的。因此,我们应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扬民主,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创造。
3、实施启发式教学,摈弃“灌输式”
孔子是我国提倡启发式教学的鼻祖,他的观点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这一段话,朱熹有过精辟的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之其意;发,谓达其辞。”仔细揣摩可以知道,启发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疑难面前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问题的答案。说到终,质疑探索精神培养也好,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好,其正确的途径应是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四、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如《祝福》一文中鲁四老爷欲言又止的对话:“可恶!然而……”,“然而……”。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物身份和人物性格后,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通过合理地想象补出省略的内容,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另外,本文那个充满悲戚又合乎情理的结尾有同学觉得伤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突破束缚,发挥想象,依据小说情节发展设计一个新的结尾,这样可以极大地启发学生的心智。一个个构思独特的情境显示了学生无比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读懂了鲁迅的这个结尾的精妙之处——民族灵魂解剖师内心深层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