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中学高中英语的教学衔接

2016-04-26 10:56朱宝齐

朱宝齐

【摘 要】 在农村中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初中英语基础教弱,刚进入高中时会有一种畏难情绪,为此,教师应该在“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阐释一些基础知识、调整学生心态”三个方面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平稳过渡到高中英语的学习。

【关键词】 农村中学学生;初高中英语学习过渡;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阐释一些基础知识;调整学生心态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多年的农村英语教学让我发现,在高中英语教学和初中英语教学中间有一条无形的gap(裂口)。如何在这个无形的裂口上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平稳过渡到高中的英语学习就成了我们英语教师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为此,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研究总结了以下三点做法: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初中英语词汇量少,语法简单,句型少。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初中教师的教法也多以注入式、机械式的训练为主,学生大多数时间是被动的接受,被动的练习,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养成了被动的学习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而高中英语词汇量大,语法点难,句型复杂,学习起来较难,不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学生如果用初中的被动式的学习方法去学习高中英语就会走进死胡同,很难去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中时,外语教师应积极、适当地引导,转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调整学生学习英语的思路,慢慢地使学生由消极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二、给学生阐释一些基础的语言知识

教师在新授一些新知识之前,给学生补充一些基础知识,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八种时态、五种简单句型及其他一些语言的基本知识,同时学生也能读懂一些简单的短文,会用一定的句型来表达思想。但初中英语教学只强调机械训练、模仿以达到让学生熟练运用的目的,却很少从语言思维的角度去分析一些语言现象。换句话说,初中英语教学只是让学生对语言进行简单感悟,朦胧地理解,而高中的英语教学则要求学生对知识深透地感悟,透彻地理解,即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升到了一定的理性高度,所以如果高中英语教师突然以高中的教学理念去给高一学生上课,学生会很茫然、困惑。对此教师要在新授一些知识前给学生补充一些基础的语言知识,并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为学生深层次的去理解掌握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以高一学生初学定语从句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刚入高一时给学生阐释以下几个问题,以便学生顺利、透彻地掌握定语从句。

⒈什么是定语

a clever boy (形容词作定语)

a boy under the tree (介词短语作定语)

a woman doctor (名词作定语)

(总结:修饰一个名词或代词的成分叫定语,作定语的可以是形容词,名词,介词短语等

引申:如果一个句子作定语这个句子的名字可以叫什么?——定语从句)

⒉英语中的五种基本简单句型

①He arived. (主+谓)

②He bought a pen. (主+谓+宾)

③He gave me a pen. (主+谓+间宾+直宾)

④He made him our monitor. (主+谓+宾+宾补)

⑤He is a worker.

He seems happy. (主+系+表)

⒊给出英语句子的基本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足语,表语,同位语

(进一步阐释各种成分的含义)

⒋英语句子从结构上分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

She is a nice girl. (简单句)

She is a nice girl and her mother is a doctor. (并列句)

She is a nice girl who likes music. (复合句)

(进一步阐释含有从句的句子叫做复合句)

教师阐释了上面基本的4点知识,然后很自然地引入定语从句的概念,即作定语的句子。如果这样的话,学生对定语从句的学习会变透彻,变容易。

三、调整学生心态

调整学生心态,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由于高中英语学习词汇量大,语法难懂,句型多且复杂。所以教师应做好高一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做好打硬仗的准备,但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死学习、成为书呆子,而是让他们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当遇到一个难懂的知识点时,要多思考、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知难而进、绝不退缩,最终一定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只要教师在以上几个方面正确引导学生,相信学生们的高中英语学习会更简单,更有趣,更顺利。

参考文献:

⒈NSEFS 《教材必修(1-5)》 人民教育出版社

⒉张道真 《张道真英语语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⒊程晓堂, 郑敏 《英语学习策略》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