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人文学科创建高效物理课堂

2016-04-26 17:07宋亚东

宋亚东

【摘 要】 在近年的中考中,许多中考题中出现了综合性的能力测试题。这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在注重物理教学的同时,还需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中学阶段学习的学科较多,物理学与各学科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教学中加强学科渗透的认识和研究,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学科渗透,不仅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主要谈一下人文学科对物理教学渗透的必要性与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人文与物理教学;学科依托;文理平衡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在知识更新迅捷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领域互相间交错融合,形成新的合力,也给人们带来全新的面貌。物理课堂教学也一样,离不开各学科的互相支持,以达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那么,这种学科间的相互依托与渗透,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实践。

当今时代对结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急迫,在物理教学中,如何依托人文学科,来为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广阔的天地,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是每一个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人员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就在物理教学中的人文学科依托与渗透来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物理与语文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的描述和表达,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能理解所学的内容,能正确表述所观察的现象,要能条理清晰地讲述自己对所学内容的见解,这些都与语文的学习密不可分。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从古到今积淀了许多文化财富。在文学知识中不断深化物理知识,活化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物理与诗词

在中国古代,许多文人骚客吟诗作赋借以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或直抒胸臆或豪情满怀或忧国忧民或描写大自然的美景。诗作里蕴涵着声音的玄机、光与影的结合、动与静的转化、时空的变化、冰消雪化等各种物理现象。分析和探讨诗词里蕴涵的各种物理现象,就可以做到寓教于乐,让我们更易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深层次的了解,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时时有物理。

例:“东则影西,西则影东”(沈括《梦溪笔谈》)小孔成像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反。

(二)物理与成语

成语中隐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理解其物理意义,使人深入思考拓宽思路,对所学物理知识融会贯通。

例1.“无风不起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2.“海市蜃楼”。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而折射成像。

例3.“石沉大海”。石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浸没在水中的石头的重力大于受到的水的浮力而下沉。

二、物理与历史

教师在讲授物理知识的时候,同时再现知识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物理学家们为获取物理知识所作出的真实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物理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含有静态知识体系──科学规律、成果;动态知识体系──科学研究的过程。前者给人以知识,而后者给人以创新的智慧。离开了历史背景的单纯的物理知识只能使学生觉得枯燥和深奥。若能通过具体、生动、可靠的历史事实来说话,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大师们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物理奥秘时那种科学创造的快感与激动,接受科学态度和优良品质的熏陶,则会让学生在兴趣、激情的支配下来学习物理知识,既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品质。

许多历史小故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的文明史,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沈括发现磁偏角比西方早四百多年,墨子所著《墨经》中记载的小孔成像以及战国时候就发明了指南针(司南)。讲述浮力一节时,穿插曹冲称象小故事。光的反射和折射中描述“魔镜”大败罗马战船,“冰透镜取火”等情节。讲授“电磁联系”章节中,联系思想政治教材中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趋势”的内容,在19世纪上半叶,奥斯特、法拉弟、麦克斯韦等物理学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为电力技术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188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式发电机,1876年,美国的格雷和贝尔研制成功电话。1879年,美国人又发明了电灯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子技术的深入发展,促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加速了资本主义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三、物理与德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超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体现了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

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章时,可以将牛顿的一段名言介绍给同学们,“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讲授焦耳定律时,介绍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的执着.他自学成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三十几年的努力,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安培、奥斯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实验的故事;还有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厚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科学巨子王淦昌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告别生活优裕的北京,来到人迹罕至的西北高原,一干就是十多年之久.物理学家这些实事求是的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和探索的精神、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美德等,都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教材.通过这件实例,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认识到研究科学要百折不挠,刻苦钻研,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也是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

(四)物理与体育

在“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节中要求测量平均速度,训练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以及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为此,我亲自和学生一道上体育课,和他们一起进行分组、分工等活动,学生感到好奇,从来没有看到老师参与体育课,更没有看到老师和他们一道进行实地测量,学生兴致来了,热情高了,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我物理老师反而变成了体育课的主教练,通过这一节课学生对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掌握得非常好,在活动中我们的师生关系也拉近了。

此外,物理教学中还可以依托哲学等其它人文学科来提高教学的趣味与内涵,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一一论述。

世界上许多著名人物,他们的知识决不是单一的,常常在文理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马克思是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经济学家。说到爱因斯坦,人们往往只知道他是科学家,却不知道他还是思想家,科学、艺术与哲学是他一生的三大支柱。在伟人身上体现的综合素质,有力地说明了要依托人学科,对物理教学进行渗透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