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教师

2016-04-26 16:30覃英英
关键词:弟子新鲜论语

覃英英

【中图分类号】G6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1

作为教师,在空闲时,我特别喜欢拜读《论语》,因为《论语》中有很多教育道理,值得我们去借鉴、去思考,毕竟孔夫子是圣人,是大教育家,他的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他指导我们如何为师,如何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坦荡的心,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心境。“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心,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这正是教师所要具备的,有了这种心态,你每天都会学到新鲜的东西,每天都会以你吸收到的新养分去滋养学生;有了这种心态,即使你出差错,你也可以从学生或是他人那里学到改正的办法。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会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每个人都愿意把美好的东西告诉你,所以作为教师,是否拥有这种“坦荡荡”心态将会决定你能走多远。

其次,教师要有一颗师生平等之心。孔子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孔子的话我们从小就会背诵,但教师一旦真正地站在讲台上实践起却非易事,在课堂上,作为老师的你,如果你的学生对你说:“老师,我认为这道题你理解错了。”“我认为你的答案算错了。”等话语时,如果你有良好的心态,大可不必担心就此颜面扫地,因为,在某一点上学生超过了你,不正体现了教育的成效吗?巧合的是,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学生可以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质疑。这不正是孔子所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吗?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能用心地接受学生的“指教”,学生会更多地受益于我们的教学,在教学中也会更能培养出更多的“贤于师”的弟子。

再次,教师要有一颗慈爱之心。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与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教学的态度。作为一名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应该的,但这种“严”并不是声色俱厉,经常指责自己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更不应该是整天板着脸,而是指一种态度,一种严谨而坚定的信念,一种足以让学生钦佩的人格魅力。面对我们的学生,要有一颗慈爱之心,宽容之心。尊重、宽容孩子是我们的职责,孩子们很在乎老师给他们的每一微笑和鼓励,更在乎老师给他们的每一改错机会。其实这也是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与责任。

最后,教师要有敬业之心。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这将至。”这就强调老师要有爱岗敬业之心。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别太在意物质给予教师的回报,别去抱怨自己是所谓的“臭老九”。“以直报怨”是最好的选择,“直”就是以你的爱,以你的直率,以你的磊落,以你高尚析人格,坦荡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愿,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对待这个事实的太度。不管社会给我们的地位有多高,不管国家给我们的酬劳有多少,这一些都不能改变我们对教育的那份执着,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张张可爱的脸,一双双求知眼,一个个有生命灵魂。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他们去拼命,不为他们去奉献,不为他们去付出一生的精力。

在拜读孔夫子的《论语》中,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让我在平静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我会从中汲取营养,使之滋润我的思想,我将把它作为我教学旅程中的一盏明亮的指路灯,让它照亮我前进的方面,使我在教育教学的旅途中少留遗憾。

猜你喜欢
弟子新鲜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小编来说“新鲜”事
如何读懂《论语》?
新鲜
半部《论语》治天下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