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昭
年根岁底,很多媒体或机构都忙着推出各自的书单(榜),例如:“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季风书园年度书单、《新京报》书评周刊年度好书、《南方都市报》年度好书等等。此外,有些媒体机构还会举办相应的“致敬年度好书”的专题活动。这都是好事情,一方面告诉我们这是个好书不断出现(发现)的年份;另一方面提醒我们哪些好书还未进入我们的视野。但再好的事情,如果过于热闹,总是让人心生警惕。
这些书单(榜)的制作过程,总会有很多职业书评人的身影,或者是出版人。我并不信任职业书评人推荐的书或者由他们这个行业集体形成的书榜——出于职业需求,他们更多的是浏览书,而不是阅读一本书;我不相信一个人仅凭一年浏览了一百本书,就能选出最后那十本好书——这太过神奇!书榜的制作人选,我常常把信任票投给50岁上下的读书人。这个群体的读书人有着更为稳定的趣味,对于自己专注的阅读领域有着更为深刻细腻的把握;用经验说话,很少受大众媒体的书榜或书评影响;有了稳定一致的阅读脉络,对于好书的判断更综合开放。所以,看他们这个群体制作的书单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本期《读读书》的年度书单,我们特约了多位年龄介于四十到五十岁上下的读书人来制作他们的年度书单。他们中有医生、艺术家、诗人、广告人、舞台剧编剧、歌手等等。他们制作书单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在201 5年内读到的所有好书,都可以人选,不局限于在2015年出版的新书。希望有心的读者能够在这些书单中,读到一名老读书人的年度情绪或者他们的内心渴望。如果你能从这些书单中寻获一两本自己也喜欢的书,那是意外之喜。一岁一书单,这个标题让我想象到一种可能:以后,每个人增加一岁,以读了多少好书为标准,不再是过了一年就加一岁。当然,这是玩笑。因为如果这样,有些人会在童年期停留太长。
庞培×诗人
一位读者,一位绝妙的读者
《几里外的村庄》(未刊本)
这是一本仅六十几首的诗集。这本诗集还没出版。写得特别质朴,有诗人在南太湖一带四十年生活的观感。其中有一首:《在太湖边醒来》,仿佛短诗性质的史诗。作者屠国平,南浔人氏。
《剪灯新话》明 瞿佑 上海古籍1981年11月版
作者为明代杭州人。我读古书,很喜欢每一本都细读它的序。这本,包括作者在内有四篇序言,极精彩!
《贾科梅蒂的画室》让·热内 吉林出版集团2012年9月版
艺评,这本书是我的年度最佳。
《巴塞尔姆100个故事》,巴塞尔姆 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11月版
小说集,篇篇精彩!写作语言音乐性的典范。
《中国文学史》(上下)龚鹏程 东方出版社
这部厚厚的巨著尚未读完,但无疑是同类书中我读到过的最精彩的。
《郁离子》刘伯温 花城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还是旧书经久耐磨,此书即一明证。
《批评意识》乔治·布莱 广西师范2002年3月版
作者对普鲁斯特有独到研究,“一位读者,一位绝妙的读者。”这正是普鲁斯特起初的愿望。
《袭击面包店》村上春树
村上的小说,绝对堪比亚洲的卡尔维诺。够奇异,也够愉悦流畅。
《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
古代经史子集,读不完的典籍。这本读好,需两年。
《外婆史诗》卢文丽 上海文艺2015年11月版
一部感人的乡土浓郁的长篇小说,可反复阅读。
殷罗毕×专栏作家,知名媒体人
自己是泡影,石台阶是永恒
《中途岛海战》渊田美津雄、奥宫正武
《电话》伏尔特·韦杰
《再度觉醒》莱维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
《民国作家的观念与艺术》张柠
《舌尖上的新年》陈晓卿等 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出品
《双重赔偿》詹姆斯·M·凯恩
《图波列夫囚徒设计所》沙拉金
《泥泞中的老虎》奥托·卡里乌斯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阿瑟·克拉克
渊田美津雄、奥宫正武、奥托·卡里乌斯、莱维互相不认识,但都是一件大事的当事人。渊田美津雄、奥宫正武是日本太平洋舰队的两位航空参谋,前者还是偷袭珍珠港的飞行编队领队,袭击珍珠港机群中的第一架就是他驾驶的。奥托-卡里乌斯是德军虎式坦克的王牌车长,击毁了上百架苏联坦克。莱维是奥斯维辛的幸存者,他的文章悲怆,作者本人战后也自杀身亡。前三位战后所写的回忆录斗志昂扬,精神亢奋,战后生活健康快乐。
《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证明了他比我们更懂得现代世界男女之情中的残酷和冰冷。
《电话》是一部有着漫画风格的冷战特工小说。《双重赔偿》紧张得你能一口气读完,这样酣畅快感的小说稀少。《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说了计算机与宇宙,与神的故事。《图波列夫囚徒设计所》前的大理石台阶让囚徒设计师觉得自己是泡影,石台阶是永恒。
《民国作家的观念与艺术》中张柠读出了张爱玲以个人小团圆对抗国家民族大团圆的悲怆战场,读出了施蛰存在温和日常的危机。
美食从来不是我的兴趣,但《舌尖上的新年》出乎意料的舒坦好读,是2015年度最好的厕所读物。毕竟关于年夜饭,中国人有太多话可说了。各地年饭,
时光记忆,真情实感。
钟立风×
作家歌手,新民谣代表人物。荣获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领袖称号。已出版专辑、文字集《像艳遇一样忧伤》《欲爱歌》《没有过去的男人》《疯狂的果实》《被追捕的旅客》等。
游戏者,总孤独
《巴托比症候群》
作者:恩里克·比拉-马塔斯(西班牙)世纪文景出版社
一本读起来轻松而有趣的书,里面一个个“巴托比”人物都像是一幅幅简洁却隽永的人物素描。但要说起谁是巴托比鼻祖,我会想到那一位骑一头青牛、给世人留下五千言《道德经》、缥缈自如地消失在了函谷关的周朝图书馆馆长李耳。
《黑夜的蝴蝶——巴黎20年代艺术大爆炸》
作者:阿兰·儒弗尔(法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小说,但因为书里出现的每一位艺术家都非虚构,所以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从“达达主义”到“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舞台。相比于活跃在舞台上的布勒东、阿拉贡、毕加索这些大人物,我更喜欢躲在幕后的毕卡比亚。他说:幸福是不要指使任何人,也不要被任何人指使。
《斯通纳》
作者:约翰·威廉斯世纪文集出版社
通篇读完涤荡人心,回味不尽,主人公形象人人心。在他身边出现的三位女性:妻子、女儿和情人贯穿其中,他与她们之间阴影和明媚交织,爱恨两字已是多余。过几日回想起仍有一种隐秘的性感荡气回肠。看到报道有记者问本书作者:文学是不是用来娱乐的?他说:当然啦,我的天!读书如果读不出快感,那也太蠢了。
《四季随笔》
作者:乔治·吉辛四川文艺出版社
叶灵凤先生非常推崇这位英国作家。一位薄命文人,一生穷困潦倒不堪,死后才华才得到公认获得名声。如此遭遇就会想起毕加索曾和他的老乡画家米罗(Joan M.ro)说:“就像等公共汽车那样,排你的队去吧,总会轮到你的。”可是,幸运者如毕加索有几人?
《肖像和观察》
作者:杜鲁门·卡波特
卡波特的社交名声似乎要大过他的文学名声。但这也没什么不好,因为即便如此他的文学地位也无可动摇。这本书里他刻画的人物和各种细节精准到位,随意所欲又人情味十足,叫人着迷。所以,我觉得他一方面积极的社交,一方面以此进入真实而虚幻的生活——肖像和观察。
《知堂书话》
上下册,作者:周作人;编订:钟叔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钟叔河先生说:“书话非书评,书评太硬,书话应该轻松些,记录一些好玩的事。把书话当成书评,等于把情人当老婆了。”无疑,知堂先生的两册大部头是趣味、耐读的。
《毛姆传——毛姆的秘密生活》
作者:赛琳娜·黑斯廷斯(英国)安徽文艺出版社
感觉这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终其一生只专干两件事情——解决性欲和故事写作。但他又是一个极度有节制、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冷酷、热情,那怕口吃,也魅力十足。真是好的坏的为一体、滥情节制集一身。他说“创造性的行为(如:写作)是最迷人的人类活动。我也觉得是——恰恰在泄密里隐藏了自己。
《孤独的池塘》
作者:佛朗索瓦丝·萨冈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次坐飞机,一口气读完了这个短篇小说集。许多篇章都很有安东尼奥尼电影的感觉,情欲和孤独。在云海里穿梭进入小说里的氛围,更有那种生命的虚空感。小说结尾通常是,不管如何,生活总得继续下去,糟糕也好沮丧也罢。但也会出现一丝意外的转机,带有一些无可奈何的幽默。
《途中——谢阁兰中国书简》
作者:庞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那次江南行,诗人把这本诗集赠送我,当场一翻,瞬间感受诗篇涵韵气质,一种神秘而轻快的气息,贯穿着东方西方的隐喻和秘密。在遗忘中轻取一帧记忆——
“一只鸟和一棵树说话。声音哑哑的,那是早晨还没有发育的小树。”
《游戏的终结》
作者:胡利奥·科塔萨尔
上次在门头沟一山上院子和周云蓬、小河拍一个音乐纪录片。拍片间隙,跟老周分享读书,他提到这本。游戏者,总孤独。我想,科塔萨尔有一张著名的吹小号的照片,很多人都以为他比较专业,可以加入爵士乐团。可他却谦虚地说,完全是自娱自乐。不过他专门创作过一张探戈专辑的歌词,这张专辑名字叫《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人行道》。
《天下真小》
作者:董鼎山三联出版社
前几天(2015年12月19日)董先生去世了。这本1984年5月出版的书是上半年在北京西四一家旧书店淘到的。但品相精致,保存如新,有如珍本,唯有一点点光阴的迷人泛黄。书的扉页有原来主人的铅笔字迹:Jenny 4,June,1985三联门市部。
《药窗诗话》
作者:吴藕汀 中华书局
每个晚上临睡前读一篇吴老先生的文字,梦也安然。吴藕汀这套中华书局出版的作品共六本,目前有觅的三本,这三本不同时间、不同城市淘到,每一次都是“孤本”,恰似遇到老友,何其幸运哉。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作者:村上春树 上海译文出版社
青春气息、幽默调性、忧伤情绪、神秘意境、失落况味、情爱幻觉,这一些总是伴着他喜爱的爵士乐荡漾在小说故事里。这本他像海明威致敬的短篇集像有一根旋律线,走在上面,自己也就成了歌的一部分。
《曼德尔斯塔姆随笔集》
作者:奥斯普·曼德尔斯塔姆 花城出版社 黄灿然等翻译
“二话不说,以手和脚的一次移动,他就把他扔下楼梯,然后,绝对平静地转向那个不认识的女人。”读完此书,这个动作描写一直印在脑海里。
《黑羊》
作者:奥古斯托·蒙特罗素(危地马拉)世纪文景出版社
这位备受卡尔维诺、略萨、马尔克斯、富恩特斯、波拉尼奥推崇的作家文字,第一次通过这本书读到。笔法新奇、跳跃,类似一种智力游戏版的写作,带一些政治的隐喻,对人类展开一些幽默的嘲讽。就像我喜欢的电影导演布努艾尔在其电影里时常展现的,人类很白痴,但人生却很有趣。
《张学良口述自传》
作者:张学良自述 王书君编撰 湘香时代出版社(港版繁体)
这本有唐德刚先生作序并和张学良对话的书是一次帮助患病儿童的义卖会上得到的。当天回家在孔夫子网查看,吓一跳,价格不菲!后来又看到读书话作家杨小洲的文章,他说唐德刚先生曾经记述过张学良的口述历史,这是他一直寻访的书籍,可惜至今尚未获得。如此看来,我太好运了,暗自惊喜,缘分呐。
《写我的书》
作者:林文月(台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读这本书感受到一代代的书香传承。书籍的永恒美丽,就像是林文月本人的书香迷人。著名学者扬之水说:“如今又美丽又有才华又有气质的才女太少了,我们这边都没有了。我要是男的,说什么我也要去追求她!”那是2011年的事,当年林文月女士已是68岁的年纪了。
《文雅的疯狂》
作者: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美)世纪文景出版社
读书是一种快乐,一种忧郁的享受,是一种略带疯狂的文雅。
周零× 广告从业者
“一度杀害”
《失败的战争》(文章)
在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之前,我先读了她在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作的演讲:《失败的战争》。我给诗人严寒朗读了这篇演讲的部分段落,他听后默默流泪。我能大致知道严寒流泪的原因,他既臣服于这篇演讲的语言力量,又被这篇演讲里深沉的道德感召力所感染;更为重要的是,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这篇演讲里似乎在代替所有受到“极权”、“不公”、“黑暗”、“邪恶”……欺凌的人们发声。这一点,从她演讲的第一句话起就可以被强烈地接受到——“我并不是一个人站在这个讲台上……还有一些声音围绕在我身边,数以百计的声音”。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演讲中再次提起阿多诺的那句老调:“奥斯维辛之后写诗都是野蛮的”,并且用他的老师(阿达莫维奇)那句话“用散文叙述20世纪那些噩梦是一种亵渎”来加固她提出的“超文学”概念。强调见证者必须说话,我非常赞同。但,借此认定“文学”对于见证,对于表达“真实”的失效,甚至认为虚构类文学就此在写作伦理上是不道德的,这是我不能接受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没读过保罗·策兰?没读过米沃什?没读过《1984》?没读过戈尔丁的《蝇王》?说到底,如果说“超文学”是一种文学的道义要求,那么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他们对“道义”的担当一直都在,甚至更为古老。“见证文学”只是20世纪的发明。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被淹没与被拯救的》
我是先读徐贲先生的《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再读《被淹没与被拯救的》。当我再次阅读徐贲先生所写的《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时,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最终造成173人死亡(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至今这一事件究竟是怎么发生的,相关责任该有哪些人承担,当局依然没有说法:公众也渐渐对这一事件淡漠,甚至开始慢慢忘却;徐贲在这本书的序言里首先明确了“共同记忆”的概念:“一个社会中记得某件事情的人数超过了一个门槛限度”就可以称为共同记忆(集体记忆)。同时,他强调人类对共同记忆的记忆有伦理上的责任。共同记忆不仅仅是对事实的保留、对真相的追问,还包括对事实作价值上的评判。人类以人性道德的理由记忆。哪怕对那些与我们只有浅淡关系的人们,我们也与他们由人性道德的记忆而联系在一起。所以,英国剧作家艾德嘉在《五旬节》表明,遗忘受难者姓名其实是一种“二度杀害”。各位,我们有没有“二度杀害”在天津爆炸中、在上海外滩灯光秀活动中、在“东方之星”客轮中……遇难的人们?了解了这些,我再去读普利莫·莱维的《被淹没和被拯救的》,才深感莱维写作的“道义”力量。在《被淹没和被拯救的》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莱维一再表明的一个事实:那些“折磨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看守、党卫军、施虐狂……)究竟是谁?在莱维看来,这些人和我们一样,他们也是普通人,有着普通的智商,普通的邪恶,除了个别例外者,他们并不是恶魔,他们的面孔同我们一样,只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错误的教育和引导。
《阅读ABC》+《为什么读经典》+《阅读经典》
《阅读ABC》是一本高度凝练、精确的文学(和阅读)“教科书”。“好的作家是那些使语言保持有效的作家。”、“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手段。如果一种动物的神经系统不传递感觉和刺激,这种动物就会退化。”这些观点都让我暗暗佩服他的洞察力。特别是他对文学家所做的几种分类(发明者、大师、稀释者……)非常有力地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要读大师之作。当然,不是什么人都能读得了大师之作的。
《为什么读经典》,是大师卡尔维诺对他钟爱的大师所做的“解释”。这样的解释有人会称之为“书评”,其实这并不准确,因为用黄灿然的话说,卡尔维诺对书对人的评论,永远不仅仅是对书对人的评论:“这些作家兼评论家的论述模式,主要是线性的,但不是简单的线性,而是复杂的、交织的线性思维,他们组成一个大脉络,不仅使我们有所领悟,而且深化和拓展我们的视野。”我觉得这些特质在卡尔维诺写博尔赫斯的那篇文章中体现的很充分,所以在读《为什么读经典》这本书之前,把黄灿然的《“蝶恋花”式的评论》这篇文章找出来读一读或许会帮助我们理解卡尔维诺随笔的风格。
上面提到,不是什么人都能读经典的。这一方面说明阅读经典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确实是困难的(其实对所有人都困难,除了人类中那些极其个别的天才);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经典阅读”的教育是缺席的。不是迟到,而是永久性的缺席。我们这些长在“红旗下”的孩子估计是没有缘分领略美国大学的“阅读经典”课程了。只能,透过徐贲先生的《阅读经典》一书,了解美国大学生在校园里是如何阅读经典的,老师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以及这种课程的价值诉求是什么。读完这本书,我隐约感觉到美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以及他们坚守的伦理价值究竟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
《被背叛的遗嘱》+《帷幕》+《相遇》
《被背叛的遗嘱》《帷幕》《相遇》这三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完之后,我意识到一个一流的小说家,必须要有一流的小说见识。昆德拉的的小说见识是一流的。读过这三本随笔,基本上你的书架上所有关于小说史或小说理论的书籍都可以统统扔掉了。昆德拉的随笔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在小说般平滑的语言叙述中他往往给你抛出一个惊人的洞悉,再加上他对小说艺术那种坚定的捍卫热情,使得这三本随笔让我读起来相当有快感。她们应该被列入二十世纪最卓越的随笔之列。
周眠× 舞台剧编剧
人生多艰,古典音乐可以成为一道堤坝
《谈美》
第一要推荐的,是这本“过时”的小书。今年看电影《刺客聂隐娘》,重温此书,读出许多不一样的感触。“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好多人觉得聂隐娘不好懂,懂得这本“浅显”的书,基本就懂得聂隐娘的“绝己不绝世”了。从旁看朱先生与侯导演互相印证,倍觉有福。
何草不黄——《汉书》断章解义
《汉书》的追求,没有《史记》那么高远,但是也自有值得把玩的地方。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温水炖玉,养晦韬光。书的设计也好玩。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世上就怕认真二字。万维钢的这本,书名好像很恶俗,但是里面的内容尤其个人学习的部分,条分缕析,痛快淋漓,且非常实用。“学习”二字,万万没想到,有这许多门道。
《炼金术士及其他鬼故事》
企鹅出版社在国内出了一套精装本。这套鬼故事,鬼得很优雅,犹如翻开一本羊皮卷古书。这样的笔调,现代人再写不出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记录》
个人喜欢一战史,坦克飞机,都带着冷兵器时代的残余特征。这本书收集了大量一战的图案和材料。这些材料好像一整个垃圾场的古董。一个失落的旧世界和美世界,从这里找回去。
《悲剧的诞生》盲文出版社的大字版彩票基金资助出版
”悲剧的诞生”和”彩票”出现在封面上,显得很搞笑。后才知道,是盲文出版社专为视弱者印行的。为他们鼓掌。我挺喜欢大字本的视觉冲击力。尼采的书,每个字都砖头一样大才够昧。这一系列书都很不错,还买了大字本的《包法利夫人》和《思想录》。
《道边狗》
联邦走马的手工书。光哲翻译的米沃什的断语集。轻便可人的一本,多次旅行都带着它。
《我是萌神——斯蒂芬库里珍藏画传》
这是国内介绍库里比较早的书,很高兴在库里还没获得总冠军的时候,就意识到他超越并将改写篮球运动的方方面面。库里的奇迹对于写作也是鼓舞。我欣赏他开创时代的每个瞬间。莎士比亚:瞧你斗剑,瞧你招架,瞧你回手;瞧你这边一跳,瞧你那边一闪;瞧你仰冲俯刺,旁敲侧击,进攻退守。
《乐之本事》
把古典音乐讲得有声有色的一本。“无论人生可以多荒谬,世界可以多歪斜,有些事,永远值得你放在心上,用自己最坚定顽强的意志,温柔又执拗地守护。”人生多艰,古典音乐可以成为一道堤坝。
《字母饼干》
每天孩子下幼儿园,都要给她准备好六个字母饼干,摆在盘子里,拼出一个无意义的好看单词。她会问字母的发音,更重要的,她会开始品尝字母的美味。地下室的G,到处可见的O,在她意识里可能都有了饼干的味道。犹太人为了让孩子爱书,会往书本上抹蜂蜜。这是很妙的启蒙。所以我也愿意拿这个食品当一本值得推荐的文字作品。
王晓渔× 文化批评家、专栏作家
[美]约瑟夫·布罗茨基:《悲伤与理智》,刘文飞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4月。
布罗茨基经历了从流放到流亡的一生,他曾被苏联视为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发配流放,后来流亡美国,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年47岁。布罗茨基拥有在美学和历史之间穿行的平衡能力,他认为茨维塔耶娃的散文是“她的诗歌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这句话也适合《悲伤与理智》。
[美]阿扎尔·纳菲西:《我所缄默的事》,张砾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8月。
纳菲西出生于伊朗,父亲曾担任德黑兰市市长,一度入狱。她留学于英国和美国,后来回国,但无法适应伊朗的大学体制,现在美国执教。她的这些身份,很容易与“文明的冲突”等宏大叙事联系在一起。但是,纳菲西耐心而细致地讲述着自己的微观经验。纳菲西的《在德黑兰读洛丽塔》讲述了阅读的价值,这本书则是在讲述言说的价值。阅读和言说是飞向自由的双翼,哪怕你身处现实的泥沼之中。
刘绍华:《我的凉山兄弟》,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9月。
人类学家刘绍华仿佛潜水员,学习诺苏语言,潜入凉山内部,讲述凉山的“故事”。凉山青年为何不把在外入狱的经历视为“污点”?在当地的禁毒行动中,民间和政府如何缠绕在一起?在疾病治理中艾滋如何被污名化,这种污名化又如何阻碍了疾病治理?刘绍华一一道来。她的研究证明,把凉山的问题归咎于当地民众的道德或素质,是过于懒惰的思考。
韩戍:《储安平传》,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
作者没有神话传主,不仅讲述了储安平众所周知的悲剧人生,更是分析了储安平的激进民族主义如何压过自由民主理念。亲历1936年柏林奥运会,储安平被纳粹的日耳曼精神深深打动。挥之不去的国家主义情结,使他(以及一代知识人)充满期待地迎来一个无处容身的甜蜜时代。
[德]弗兰克·巴约尔:《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陆大鹏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7月。
腐败与反腐,势同水火,有时又有无相生。腐败愈反愈烈,明朝是一例,纳粹德国也是一例。腐败和反腐成为治理术,一方面默许腐败,换得官员效忠;另一方面选择性反腐,打击异质的官员。两者收放自如,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