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作文水平,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即内容、结构和语言。相对来说,内容和结构的问题,一经指点,收效比较明显。而提升语言表现能力,则须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难以立竿见影。那么,什么是语言表现力?语言表现力就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应对表达需要的语言再现能力。语言再现,自然需要词汇,因此,积累词汇量是必要的,多读是积累词汇的途径。然而,光有词汇还不行,还须意到笔随,应需设词。这种情动辞发的能力是隐性的,是在写作实践中自然呈现的。有人称之为“语感”,它是在不断地读写实践中逐渐养成的。
作文《他们》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这原是2009年上海一篇高考作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年级层次可能高了一点,但取法乎上,择善而从。又因为它是现场作文,比较真实地表现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所以,从写作实践出发,讨论语言表现规律,对同学们可能会有较大的启发。
先读原文: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抑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作文原题是:“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本文是应题之作。作者关注的“他们”,是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外来务工子女“。文童有记叙,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语言表现比较全面。
语言顺畅是作文的基本要求。所谓顺畅,它包括用词准确和合乎逻辑两个方面。运用词语,特别是关键词语,要注意选准。比如,文章在表现“外来务工子女”的居住环境时,选用“在城市的尽头”一语概括,“尽头”一词,准确点出城乡结合的地域特点,反映农民工生活的艰辛,极具真实性。又如,反映“外来务工子女”的成长,文章说:“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羞怯”一词,与“成熟”呼应,揭示他们的心理变化过程,既真切,又生动。再从语句的连贯来说,要达到前后照应,顺理成章,就必须合乎语言的逻辑顺序。仍以《他们》一文为例,全文共10个段落,分4个层次。第1段为第1层次,写“外来务工子女”的居住环境,紧承题目“他们”而来。第2段为第2层次,写“外来务工子女”的称呼。第3层次,3至7段,写“外来务工子女”初到城市(“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融入城市”“逐渐成熟”,依次写他们的心理压力、生活负担和未来愿望。第4层次,9至10段,写对“外来务工子女”的评论。全文层次井然,娓娓道来,合乎生活逻辑,也符合感情逻辑。语言编排的逻辑性是语言顺畅的内在基础。
语言形象是对作文语言的又一要求。就表达方式而言,对于描写用语,求形象表现,中学生相对熟悉,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往往得心应手。而用于叙述、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求其形象化表现就较难驾驭。有鉴于此,本篇作文恰恰在后者表现突出,可引为范例。如文章在叙述“外来务工子女”的生活状况时,不是简单化地用一个“艰苦”词语了之,而是通过“破旧的棚户区”“简单的晚饭”“交不出电费”“为不多的学费苦恼“等具体、形象的词语加以凸现。写“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压力,也不是用一个“苦闷”了之,而是通过“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写他们的茫然:用“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写他们的失落。特别是写“外来务工子女”的成长,原本内容繁多,概括都难。本文却能以形象出之,生动展示。文章写他们在农村时,“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来到城市,“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抽穗拔节”,比喻贴切,何其形象!又何其生动!告别“羞怯”,刻画心态,惟妙惟肖,何其形象,何其真切!议论亦然。一般地说,议论多用抽象、概括的语气,而本篇作文却能以形象的语言展开,如评论“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压力,文章说:“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之心和不平之意。在预言“外来务工子女”必将有光明的未来时,文章用了“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以“阳光”作喻,寓议于形,读懂了形象,也就读懂了意义。
含蓄表达是语言表现较高的层次,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厚是含蓄的特点,从《他们》为少年作文,能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文章谈到对“外来务工子女”的种种称呼,什么“农民子弟”“农民二代”等等,作者说:“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冰冷”一词,情动于衷,情感却是炽热的。文章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这是全文中心思想的概括,“他们”和“我们”由分而合,不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外来务工子女”的肯定和赞美,揭示了他们成长的意义,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城市化进程的时代步伐。用语深刻,意味无穷,言约意丰,达到语言含蓄表达的高度。
《他们》一文写于现场,为应题而作,作文语言能写得如此顺畅,如此形象而又言简意深,实为不易,可见作者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作家孙犁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文艺学习》有志于写作的同学们,正应该记住这三个“应当”,尝试以“纸的砧”、“心的锤”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现能力,倘能如是,何愁不成?
微格素材
万木凋零山不动,百川皆旱海长深
[出处】
唐·李群王《辱绵州于中丞书信》:“一缄垂露到云林。中有孙阳念骥心。万木凋零山不动,百川皆旱海长深。风林想见瑶台鹤。诗韵如闻渌水琴。他日纵陪池上酌,已应难到暝猿吟。”
[哲理链接】
所有的树木都有凋零的时候,而山却岿然不动:所有的河流都有旱的时候,而大海却永远那么深泓。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在这一变化中,时间的长短很不一样,有的事物量变阶段比较短,而有的事物量变阶段却特别长,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静止状态。山、海的量变阶段就是比较长的,所以给人以“不动”和“长深”的感觉。常用来比喻人有着一贯的追求,立场坚定,不随世俗变幻。也比喻做学问要有深厚扎实的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