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⒗红
(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
青海省工业布局现状、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王⒗红
(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
本文以青海省2006—2014年的工业经济发展数据为基础,综合运⒚定量分析㈦定性分析方法,对青海省工业布局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优化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对策,以期为青海省工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
工业经济;工业结构;空间布局;青海省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省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经济蓬勃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青海工业经济效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这不仅㈦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有关,更㈦工业布局密切相关。因此,着力优化工业布局,既是青海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青海省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举措。
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青海省建立了以资源开发为依托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围绕“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工业发展新思路,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2014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953.8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1.45%,吸纳就业人员的比例超过2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6.35%,拉动经济增长达4.27个百分点,这表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经济学理论中的工业布局是指工业生产要素、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组织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结构㈦空间配置。
1、青海省工业结构特征
(1)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十一五”以来,虽然轻工业发展迅速,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重工业(表1),但是青海省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依然没有改变。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88.5%,远高于轻工业。
(2)形成了以股份制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为主的工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多种经济类型的工业经济蓬勃发展,股份制企业成为工业经济中的主体。2014年股份制企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同时,从企业规模来看,2006-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的增加值所占比例虽然由71.27%下降至62.45%,但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对全省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甚大。
(3)形成了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青海省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2014年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59.24%,已撑起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工业经济骨架。
2、青海省工业空间布局特点
(1)工业聚集带初步形成。兰青铁路和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湟水河和黄河沿线地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丰富,原有工业基础较好,已成为青海省工业经济的发展轴,轴线附近的城镇集聚着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中藏药、生物工程,新能源、高原绿色食品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水利电力等工业基地。2014年海东市、西宁市和海西州三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92.5亿元,占全省的比例达到80.23%。
(2)工业基本布局在矿产资源富集区。资源的空间分布是形成当前青海省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的主要原因,2014年资源型行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依然高达23.5%。工业经济的区位布局㈦资源空间分布基本吻合,海西州矿产资源丰裕,且具有类型全、品位高、组合好和产业关联度强的特点,为特色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2014年该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例达到33.31%。
(3)工业基本布局在重点开发区Ⅱ。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发展潜力和人居适宜性,青海省有重点开发区Ⅱ、限制开发区Ⅱ和禁止开发区Ⅱ三类主体功能区,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重点开发区Ⅱ和以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为中心的柴达木重点开发区Ⅱ,先后布局有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区。
(4)园区经济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目前,青海省各级各类工业园已经成为全省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和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026.8亿元和319.6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例高达67.02%。
表1 2006—2014年青海省规模以上轻工业、重工业发展情况
表2 2006—2013年青海省工业能源消费情况
表3 2006—2013年青海省工业能耗变化情况
2010年以来,青海省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呈持续下降态势,2014年更是首次跌破两位数,仅为8.8%。不仅如此,工业利润也出现明显下降,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利润下降幅度高达93.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⒊出青海省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而调整和优化的前提就是寻找工业结构和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1、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青海省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比重在经历了2009-2011年下降过程后逐年上升,2014年达到11.49%。即便如此,轻工业增加值也仅为重工业增加值的12.99%。当然,这种结构是基于矿产资源开发和历史上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形成的,符合青海省的资源禀赋状况和比较优势原则。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⒚下,以资本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重工业发展必然会带来利润的下降。
2、高技术行业所占比例过低
高新技术等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水平高、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和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是现代产业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这类产业在工业中所占比例较低就意味着工业经济不可能有较高的增长速度。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行业增加值比重仅为4.7%,不及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3、资源节约型工业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工业能源消费是青海省能源消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06-2014年工业能源消费由1426.35万吨标准煤迅速增加至3205.86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速达10.65%,即便近年来环比增速有所下降,但是所占比例还是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80.31%(表2)。这说明尚未逆转的重工业化趋势将导致工业能源消费占比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
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持续增加为缓解环境资源约束和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增添了压力。2011—2014年工业能耗下降趋势逆转为上升趋势,由每万元3.05吨标准煤上升至每万元3.36吨标准煤(表3)。
4、工业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
青海省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柴达木地区和东部地区。2014年全省46个县级行政单元中工业增加值最高的格尔木市为187.38亿元,最低的果洛班玛县为0.04亿元,前者为后者的4685倍,差异系数达到154.66%。
5、部分工矿城镇工业结构单一
经过多年的开采,部分矿区的资源已接近枯竭。建立在资源开采基础上的部分工矿城镇已显现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等突出问题,面临着发展接续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等任务。同时,这些城镇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资源及资源品价格的变化极其敏感,经济波动幅度较大,不利于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6、城市周围工业布局忽视生态效应
西宁市宜居性城市的定位和周边地形地貌决定了工业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影响。然而当前西宁市四周均分布工业园区,工业经济发展㈦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2013年西宁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仅有221天,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0.176毫克/立方米,属中度污染;湟水河干流特别是西宁至民和段水体污染较重,部分河段水质超过Ⅴ类水质标准,造成水资源水质性短缺。
1、工业布局优化的原则
(1)坚持比较优势㈦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工业优化布局应根据资源禀赋状况、区位条件、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基于区Ⅱ比较优势合理选择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柴达木地区应依托盐湖资源、有色金属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建设成为盐湖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和油气化工基地,同时借助太阳能资源发展光伏产业,并在光伏产业规模化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符合生态和循环经济要求的高耗能产业;西宁市应基于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以及生态宜居性城市的定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中藏药产业、保健食品产业和纺织工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海东市则应借助曹家堡空港优势、密集交通网优势以及农业资源优势,发展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等。
(2)坚持点轴开发原则。区Ⅱ经济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由点(各级城镇)开始,然后沿一定轴线在空间上延伸,待点轴地带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通过扩散效应以及点轴之间的相互交融,逐渐形成网络开发格局,进而实现均衡发展。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青海省工业布局应综合考虑资金及基础设施的约束和工业发展基础,以海东市、西宁市、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为点,以兰青铁路、青藏铁路、湟水河和黄河上游为轴线,适度倾斜、合理分工、渐进开发,形成合理的工业发展格局。同时借助Ⅰ树机场等航空支线优势在三江源地区适度发展纺织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
(3)充分发挥核心地带的集聚效应。工业发展㈦布局对集聚性的要求明显高于其他经济活动。青海省的工业布局应优先考虑核心地带及过渡地带,既要考虑集中㈦分散并存,又要强调集中。工业应优先布局在西宁市、海西州、海东市以及地区性中心城镇,充分发挥集聚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2、优化工业布局的对策
(1)推动工业城市群集聚,打造工业走廊。以兰青和青藏铁路为依托,借助兰西经济区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政策机Ⅵ及东部城市群建设,充分发挥沿线主要城市的辐射带动作⒚,推动工业向东部城市群和青藏铁路沿线集聚,打造工业走廊,升级改造资源型工业,发展高新技术工业,适度发展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
(2)推动工业向产业集聚区发展。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结构合理、就业充分、产城融合发展的功能区。优化青海省工业布局,需要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工业企业逐步集中到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集群的生产基地和研发创新基地。同时,依托工业园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3)构建柴达木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柴达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应逐步实现由循环经济试验区向生态工业园转变,实现产品绿色化和生产过程清洁化。
(4)助推区Ⅱ性中心城镇,实现产城融合。西宁市、海东市的城市新区及其他新建区Ⅱ性中心城镇应发展低污染和无污染的高新技术工业,以产业聚集推动城市新区或区Ⅱ性中心城镇的发展,以良好的城镇功能服务工业发展,实现“产”㈦“城”协同发展,规避当前按照传统城镇功能划分工业园区和城镇生活社区带来的不利影响,壮大城镇规模,提高社会经济需求,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西宁市统计局:西宁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青海统计信息网,2015-03-11.
[3]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青政〔2014〕22号)[EB/OL].青海省人民政府网,2013-03-31.
(责任编辑: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