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苡萱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
杨苡萱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本文基于1955—2014年间内蒙古经济发展和三次产业的统计数据,以5年为一个研究周期,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依次求得三次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系数,并模拟出相应的演变轨迹。近年来无论是贡献率还是拉动系数,均呈现出“二三一”的顺序排列,且第二、三产业的演变轨迹呈现出高度正相关特征。贡献率研究表明1980年前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剧烈,1980—2000年间趋于均等平衡状态,经十年演变形成“二三一”稳定格局。另外,拉动系数研究表明内蒙古经济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980年前发展较为缓慢,但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上行,于2005—2010年间达到经济增长的巅峰状态,此后快速下行调整。另外,由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内蒙古地区经济总量、三次产业进行拟合回归。
产业结构;贡献率;拉动系数;拟合回归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㈦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扩大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最终形成“三二一”发展格局。
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自然资源储量丰富,有“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均居全国第一,是我国最大的草原牧区。为准确判断内蒙古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本文选取1955—2014年间内蒙古经济发展和三次产业的统计数据,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明晰内蒙古60年间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系数演变趋势,分析其内在原因,总结经济发展规律,以期得出若干建议指导产业结构转型,助力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产值现状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内蒙古经济数据统计年鉴》(1955—2014),内蒙古地区GDP总值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1980年以来的每个计算周期地区GDP增值均约等于上一计算周期地区GDP总值,且2005—2009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地区GDP增值居然是上一计算周期地区GDP总值的两倍多,实现了地区GDP翻三番的目标。从三次产业产值方面分析,三次产业总体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1980—2000年间的每个计算周期产业增量均约等于上一计算周期产业产值,经过十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局面,并逐年趋于稳定。
2、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系数
为了明晰内蒙古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统计学中一般采⒚贡献率和拉动系数的方法。其中,贡献率可以清晰反⒊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反⒊产业的相对重要性,而拉动系数是指三次产业各自对地区生产总值逐年“拉动”的能力。贡献率和拉动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根据统计数据和前述计算方法,经演算可得相关数据。
内蒙古产业结构在1955—1985年间波动较大。1955—1964年间,为了响应全国号召,内蒙古轰轰烈烈地开展工业建设,使得二三产业产值大于第一产业,尤以第二产业为主;1965—1969年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内蒙古大部分青年投入到农村生产劳动,二三产业骤降,第一产业达到顶峰;1975—1979年间,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使得大批青年返回城市,投入工业建设,二三产业回升,第一产业跌落谷底;1980—2000年间,一二三产业贡献率均分平衡;20世纪初,经过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内蒙古最终形成贡献率“二三一”的格局,且逐年趋于稳定状态。
内蒙古在这60年间总体经济上行,经济发展较好。1955—1974年间,内蒙古经济发展缓慢,甚至一度处于负增长状态。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内蒙古重点发展工业建设,使得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系数较大,第一产业较低;1965—1969,受国家号召青年下乡劳作的影响,第一产业拉动系数较大,二三产业拉动系数降低;1970—1979年间,二三产业得到发展,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效应迅速增大,而第一产业出现负增长,说明地区生产总值仍不容乐观;1978年改革开放,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第一次跨越式发展,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效应同步增大,出现了“三足鼎立”的格局;21世纪初,二三产业的拉动系数进一步增大,于2005—2009年间达到顶峰,第一产业骤降,初步形成拉动系数“二三一”格局,此后三次产业的拉动系数均不同程度地有所回落。
3、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产值回归模型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在具有相同的资本、技术和劳动的情况下,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地区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内蒙古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以达到经济发展目标,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为综合评价内蒙古这60年间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引入回归模型对其评价。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Y为地区生产总值,Yi(i=1,2,3)分别对应一二三产业产值,Ci(i=1,2,3)分别对应一二三产业的相对重要性系数,C为技术进步和经济制度变迁对地区GDP的贡献,ε为残差。代入统计数据,使⒚Excel 2013软件对其拟合回归,可得表1回归统计分析表和表2参数估计表。
表1 回归统计分析
表2 参数估计
拟合回归方程:Ln(Y)=0.967903+0.311683Ln(Y1)+ 0.580176Ln(Y2)+0.129159Ln(Y3)
对内蒙古地区GDP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呈现指数式的快速增长,然而其内部产业结构却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又反作⒚于经济发展,研究内蒙古长达60年的产业结构变迁,对了解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总体来看,第二产业始终占据着内蒙古地区GDP的“半壁江山”,第一产业由于早期的绝对优势地位屈居第二,第三产业由于早期的绝对劣势地位相对重要性排在末端。然而,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第三产业的相对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第一产业,呈现出内蒙古“二三一”产业结构格局,而且这一格局有走稳迹象。
按照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大,呈后来居上态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逐步扩大。因此,按照这一理论,内蒙古目前正处于最优产业结构的过渡阶段,由数据可以看出,内蒙古“二三一”产业结构自1990年开始形成,当前已经进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因此,内蒙古今后发展思路应该摆正第三产业的中心地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力度,实现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需特别注意的是,强调第三产业的中心地位并非忽视一二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二三一”向产业结构高级状态“三二一”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盲目而非科学渐进的发展只会误入歧途。
另外,政府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采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推动进出口等措施,为内蒙古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同步扩张,而非产业结构内部的此消彼长,这将有助于我国及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1]郭海清、升秀清:内蒙古三次产业结构发展及对GDP贡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3(5).
[2]蒋学海、汪婉盈:中国“里昂剔夫悖论”㈦“H-O”理论探析[J].对外经贸,2016(2).
[3]李伟群、刘海英:北京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系数研究[J].金融经济,2007(20).
[4]李江帆:产业结构高级化㈦第三产业现代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责任编辑: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