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

2016-04-26 20:21彭康清
老区建设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家庭心理学校

彭康清

关于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

彭康清

[提要]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不断发展,社会各方面更多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学校也体现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地关注学生本身及其行为。本文通过对学生问题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主体等四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矫正的相关措施。

学生;问题行为;研究

一、学生问题行为的界定

何谓学生问题行为?学生问题行为是否就是“问题学生”、“双差生”呢?关于此问题的界定,自20世纪20年代末对问题行为开始研究以來,至今没有统一。

从社会意义来看,是社会评价和社会规范的结果;而问题行为则表示在个体行为。1928年美国心理学家Wickman对“问题行为”作出了最早的界定,他认为“行为:与社会对行为的规范和要求之间发生了冲突”。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问题行为定义为一种持久发生的、反复发生的、具有侵犯性的、反社会的或反抗性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对问题行为的研究;学者们虽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了问题行为的概念,但却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本课题组经研究认为,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学生行为过程中出现的那些不利于学生人格的正常形成,对其学习能力的发展、身心健康成长产生障碍,给家庭、学校带来严重影响的行为。

二、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学生问题行为的形成也不是某个因素促成的,而应该是由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主体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社会因素:首先,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方面,如经济上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等观念对当代学生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觉得学习无用,对社会现实充满了愤懑。其次,受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学生易盲目追求生活上的安逸及物资上的享受,丧失了奋力拼搏、积极向上的动力。再次,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官僚腐败、滥用权力和权钱交易的现象,受这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妨碍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学生受新媒体如互联网络等的影响,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处事态度消极,甚至出现网络犯罪。

2.学校教育因素:教师方面,学校教育成功与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错误、教育教学方法上的简单、教育措施的陈旧以及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素质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有的教师不尊重、关心、了解学生,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甚至变相体罚;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过急、过严,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或者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把成人的心理需要硬是解释为学生的心理需要等;有的教师把学生某一阶段的正常行为误认为问题行为,无鉴别地接受外界所传的关于学生行为的信息,便贸然下结论;有的教师发现学生的一次过失行为便作普遍推论,而不分析其背景及起因,以情绪处理事件。学校方面:过度追求升学率、频繁考试和竞赛、促使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引起学生情绪紧张或情绪波动,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物质环境,家庭结构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家长的职业类型及文化程度,家长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和期望,以及家庭气氛等。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是和睦家庭的主导者,“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良好的塑造作用。当然,人在成长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特别表现在心理上。学生更易出现一些成长中的问题,处在学生阶段,就产生了“问题行为”。表现“问题行为”学生的身上缺少的并不是许多家长十分重视的学习成绩,他们缺乏的是健全的人格、对情绪的自我控制力,对受挫折的承受能力,观点偏激,价值观模糊。

研究发现,“问题行为”的学生,存在以下几类情况:(1)父母对孩子过高或过低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自卑感和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2)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促使学生个性、智力以及心理产生问题。(3)不完整或不和睦家庭的孩子长期处于家庭的纷争中,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没有安全感,因而比较容易出现孤僻、自卑、抑郁等内向性的问题行为和打架、违纪等外向性的问题行为。

4.学生主体因素: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半成熟时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滞后发展相互矛盾,自我认知和评价尚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一旦遭受到困扰挫折,容易引发紧张不安或焦虑,于是采取防卫机制,进而可能形成不良适应。这时是其人生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充满着既对立又统一多种矛盾,是成熟又不成熟、渴望独立自主又不能完全地独立、想要有所作为却难有大作为、豪情万丈却意气用事等诸多几乎相反的因素相结合,这不可避免地会有问题行为的产生。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的观点:“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遭受的失败和挫折是引起和加重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问题行为的出现往往是作为逃避挫折引起的紧张和焦虑的心理防卫机制”。经常遭受学业失败的学生,由于其成就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经常体验到由挫折引起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这些消极情绪状态进而引发了一些消极行为反应。

三、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

学生的问题行为给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己带来了不少危害,研究学生问题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要预防和矫正问题行为。因此,对于学生问题行为需要结合学生主体的特点,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矫正。

1.行为矫正法: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不良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而消除。教师可运用奖励等正强化法形成学生的良好行为,运用消退或惩罚去除学生的不正常或不良行为。如果发现“问题学生”积极、正面的行为时,教师要予以某种奖赏,以促进这种行为的出现频率增加。教师要把学生不良应行为的主要表现确定下来,通过观察、检查、记录学生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与出现频率,确立需要矫治的目标行为,然后选择矫治的策略。

2.心理诊疗法

(1)尊重、关心和爱护。问题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关心和体贴,只有当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善意,才把教师当作知心人,向教师吐露心声。

(2)正确对待,热情帮助。只有当学生体验到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集体的温暖时,他们才能逐渐恢复自尊心和信任感,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受到教育。

(3)善于发现和调动问题学生的积极因素。教师如果能一分为二地在他们身上发现湮没在问题、缺点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动、赞扬或信任,就会使他们获得克服弱点的勇气和自信。

(4)心理指导。问题学生尽管存在着种种毛病,但本人不一定都清楚地意识到这些毛病的性质和危害,更难独自找到摆脱这种处境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及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有关事例,运用暗示、启发等手段,有针对性地给予必要的心理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促使他们去改变。

(5)反复是问题学生进步中新旧因素斗争的复杂性的表现,是正常现象。学生如果能在反复中吸取教训,这种经验就会转化为抵制诱因的内在力量。教师应把这种反复视为良好的教育时机,循循善诱。

3.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合力矫正法:

校外教育环境主要指家庭和社区教育环境。因此,改善家庭教育,优化社区教育环境是减少乃至消除学生问题行为的必要途径之一。目前,家庭教育中很多方面不能适应学校教育,有的甚至严重抵触,这是学校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症结。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难以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系统地向家长传播科学育人的知识,总结交流教育子女的得失,开展家庭教育问题的专题研究,并经常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管理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这样有利于改善家教环境和教育方式,克服不良家教的影响和问题行为的产生,促使家庭教育纳入到科学育人的轨道上来。

优化社区教育环境,为的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来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给社会文化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现在许多地区建立了社区教育管理机构,让社会组织、各界人士、学校方面和家长代表参加,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社会各界的齐抓共管,对于克服学生的问题行为,强化社会主义环境的正能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社会和人生,分清积极与消极,提高思想的“免疫”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它改变了学校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局面,适应了代发展的需要。

[1]张珊明.国外有关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的研究概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3).

[2]杨丽雅,徐国庆.基于需求理解的职校学生问题行为解决策略研究[J].职教通讯,2012,(4).

[3]李莹,彭秀芳.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述评[J].中小学管理,2005,(10).

[4]刘小先.小学生问题行为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12).

[5]贾璐.浅析问题学生的心理与矫正[J].2011,(30).

[6]何业,赵丽华.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及矫正[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1).

彭康清(1968—),男,南昌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理论。(江西南昌330023)

2012年度江西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学生问题行为研究”(12YB060)

[责任编辑:于龙广]

猜你喜欢
家庭心理学校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学校推介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