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川珙县僰人悬棺葬2006年开展了发现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加固保护工程。在修缮加固保护工程中运用了大量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而有效的保护了悬棺、岩画,为悬棺的技术保护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四川珙县 悬棺 维修 加固 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244-02
四川珙县的悬棺葬誉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自1935年被美国传教士葛维汉一路艰难险阻的来到四川珙县所发现以来其独特的葬式引来了考古界、历史界等专家的关注和研究。珙县僰人悬棺葬是目前保留有各类悬棺近200具,主要集中在四川珙县的曹营乡苏麻湾及洛表镇麻塘坝,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保存数量最多,保存最为集中的的悬棺葬遗址。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发现,珙县的悬棺年代分布为宋至明,系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僰”人的墓葬。是我国1988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代久远,包括悬棺的置棺岩体风化等多方原因,致使悬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损情况。为使珙县悬棺能够更好的保护和保存,继1985年珙县悬棺第一期维修加固工作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200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珙悬境域尚未维修加固的曹营乡及洛表镇境内的苏麻湾、白马洞、地宫庙和老鹰岩等处悬棺葬开展了发现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保护,并在工作中以成熟的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和科技材料的使用。笔者有幸技术参与了该项工作,现将修缮加固内容如下,以供广大研究学者讨究。
一、修缮保护工作内容
此次修缮加固范围包括珙县曹营乡及洛表镇境内的苏麻湾、白马洞、地宫庙和老鹰岩等四处僰人悬棺分布点,均属野外高空攀岩式施工。其中,苏麻湾悬棺修缮分6个施工点,共修缮悬棺55具,各点岩体垂直最高度约为80米;白马洞悬棺修缮为1个施工点,共修缮悬棺4具,岩体垂直最高度约为37米;地宫庙悬棺修缮为1个施工点,共修缮悬棺9具,岩体垂直最高度约为40米;老鹰岩悬棺修缮分为2个施工点,共修缮悬棺13具,各点岩体垂直最高度约为80米。共计修缮保护悬棺81具,比原修缮方案增加15具。此次悬棺修缮保护情况见下表:
珙县僰人悬棺二期修缮保护工程情况统计
二、辅助设施作业方式
因珙县僰人悬棺葬独特地理环境影响,此次修缮保护工程的辅助设施作业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多排落地式钢管脚手架。脚手架操作层采用全封闭施工,外、底、侧全部满挂密目网,除每隔10米层铺设水平防护网外,在操作层铺设双层水平防护网。脚手架与岩体进行可靠的连接。脚手架材料均采用φ51×3.5无缝钢管,立杆、剪刀撑、斜撑采用单根长4 - 6米钢管,安全网眼尺寸为20×20或25×25。在脚手架搭设过程中,在底座安放站、立杆搭设、纵向和横向水平杆搭设、岩体连接件、剪刀撑、横向斜撑、脚手架搭设的安全技术措施、脚手架基础处理、上人工作爬梯搭等方面均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同时,在架子搭设和组装完毕,正式投入使用前,按照施工方案和规范分段进行逐项检查验收。确认合格后才上架进行棺木的修缮保护,从而确保工程的施工安全。
注:珙县僰人悬棺修缮保护一期工程(即1985年)采用了竹架布设施工作业方式。
三、修缮加固作业方式
此次珙县僰人悬棺修缮保护工程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勘察设计的二期保护方案,针对珙县僰人悬棺的不同类型和破损情况,分别逐点逐棺地制订了详细科学的修缮方案。在施工过程中,按照修缮方案及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内容和文物修缮基本原则,对施工范围内的木桩式、洞穴式、岩墩式等全部不同类型的悬棺进行了修缮保护,
1、对架棺木桩的修缮加固。木桩式悬棺的架棺木桩外形分别呈方形、圆形和不规则形状,材质以岩桑、桢楠和柏木为主,残损情况分三种;松动、劈裂和遗失。其中,木桩松动的情况非常普遍,依据方案要求,对全部己松动的木桩用木楔重新加固;对己劈裂的木桩采用不锈钢抱箍进行加固,并使用防锈漆刷涂;对完全糟朽已失去承重力或因岩体风化脱落造成遗失的木桩全部复制更换,对复制新换的木桩在材质、外形、规格和色彩等方面做到与旧桩一致。
2、对置棺岩体裂缝的灌浆处理。针对岩墩式悬棺置棺岩体的裂缝情况,此次修缮加固工作综合考虑悬棺不同分布点的岩石石质、风化程度、植被情况等因素,按照按河北古建所的补充设计方案要求,以国家灌浆技术规范(JB5002——2002)为标准,经现场验证后,对裂缝在0.02米以下的岩体裂缝,用1:2水泥砂浆灌注;岩体裂缝大于0.02米的裂缝用C20细石混凝土灌注。具体施工时,我们先清理缝隙内杂土,然后对缝隙进行封堵,灌注水泥砂浆或C20细石混凝土,待灌注材料凝固后,刷两道水玻璃防水材料,再在其上抹水泥砂浆作旧使其与岩体颜色相协调。
3、关于置棺岩体的导水滴沿。修缮方案要求在悬棺岩画上部岩体和岩体的遮挡檐上凿小沟排水,但有可能造成岩体松动、开裂垮塌,对悬棺和岩画保护形成新的隐患。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文件中已将此改为设置人工塑做的导水滴沿,此种方式我们以前的悬棺维修中就曾少量试验过,经长期观察,效果良好。在本工程中按批复要求全面实施人工塑做导水滴沿,以保护岩画和棺木免受雨水侵蚀。其配方为42.5级(525#)水泥按1:1比例配制水泥砂浆,并添加适量减水剂以增强早期强度,加水玻璃增强其防水性,最后调制少量矿物颜料使水泥滴沿与岩体色泽协调。
4、棺木的修缮处理。根据修缮方案要求,棺木糟朽有洞的应用原材料剔补,棺盖遗失的需根据周围棺盖的式样进行复制。施工维修时,我们首先准确辩识棺木材质,再选择同质同材的干燥木料(主要是桢楠木)进行剔补。剔补沾接剂配方为6101环氧树脂100克+501号活性稀释剂10克+多乙烯多胺13克+丙酮10克。每次配比总额300—500克。此外,我们还根据周围棺盖的式样复制了9具遗失的棺盖,其横断面大多呈三角形。对少数洞穴式悬棺,由于棺木整体糟朽严重,已失去修复价值。根据修缮方案的有关原则,我们对这些糟朽棺木暂不修复,仅作了防腐处理,现状保存。
5、棺木的防腐处理。根据修缮方案要求,我们用高质量的熟桐油对全部悬棺及架棺木桩统一作了防腐处理。具体作法是:先清除棺木灰尘,用刷子均匀的将桐油涂于木材表面,待棺木桐油稍干后,再补充涂刷第二遍;新剔补的部位全部涂刷三遍。洞穴式悬棺置棺环境潮湿,洞内积淤,排水不畅。我们根据洞底的地形情况,在较低一侧凿小沟,或两侧各凿一小沟,使洞内积水能顺利排出,从而更利于棺木的保护。
6、棺内淤泥及置棺位置的处理。修缮方案要求对棺内的淤渣要清除,同时,我们在棺木修缮时大部分采取整棺托取维护的方式。因而在具体施工中,我们特别注重棺木维修前的原始状态,对每具棺木移动前都要做好棺木的照像、编号、勾草图和文字记录等工作,并且只清除棺内疏松淤渣,如鸟巢、浮尘等,待棺木修缮完备后再依据各种记录资料原位归放。
四、总结
此次珙县悬棺的修缮加固保护工程是发现以来最大的修缮加固保护工作,共修缮加固各式悬棺81具,占到目前存留悬棺的40%以上,对于珙县悬棺的保护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次珙县悬棺修缮保护工作中,除了沿用1985年维修加固工作中取得的保护经验(如:木桩加固、棺木修缮、棺体防腐等)外,还采用了大量成熟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采用现代建筑辅助施工脚手架,布设约35层楼高的作业平台在文物保护工程中运用尚属曾次,这也为文物修缮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再则,现代水泥灌浆处理的技术运用和以达到保护悬棺及岩画作用的人工塑作导水滴沿,在悬棺的修缮保护工作中也属首次,对于风化岩体和雨水侵蚀导致悬棺及岩画残损的保护起到了关键重用,以使悬棺更为长久的抗自然因素得以加强,有效的让这一历史奇观得以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现代数字化的影音技术也在在修缮过程中全程应用,通过数码图低、图片、影像等的记录手段,建立完整的悬棺修缮前后数据资料,为悬棺保护工作提供了可靠数据备份,为今后珙县悬棺的保护、修缮、研究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
这次修缮工作的开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成效毋庸质疑,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保护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和文物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崔陈 《珙县“僰人”悬棺维修加固结束》四川文物 1985年第2期;
2、曾中懋 《僰人悬棺的维修和加固》 四川文物 1996年第6期;
作者简介:陈汛,(1977—)男,四川高县人,大学学历,文博馆员职称,现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文物管理所工作。
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