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闽江隧道穿越岩土条件的研究

2016-04-25 10:16肖丹凤谢经磊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闽江岩体隧道

肖丹凤,谢经磊

(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河南 濮阳 457001)



基于闽江隧道穿越岩土条件的研究

肖丹凤,谢经磊

(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河南 濮阳 457001)

摘要:闽江隧道穿越是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福州—三明段)的控制性工程之一,通过对闽江隧道穿越段的勘察研究,隧道通过区基岩以上侏罗统南园组凝灰熔岩为主,局部见脉状侵入的花岗岩,隧道进、出口段及丘坡地带有少量第四系残坡积土,河床土质主要为冲洪积砂土,岩体完整性较好,围岩等级为Ⅲ~Ⅳ级;地质构造简单,附近无断层通过;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对管道的腐蚀性较弱,适宜管道进行隧道穿越。文章建议加强施工过程的地质监测工作,采取探、掘结合的方法,严格执行先探后掘、先治后掘的防、治水原则,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降低施工风险,确保工程安全。

关键词:闽江隧道;地质构造;围岩;岩土工程;研究

1区域地质背景与地震条件研究

1.1区域地形地貌

测区大地构造属华南褶皱东部之闽东火山断拗带中部,次级构造属斌溪—闽侯火山岩拗陷带,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和控制,测区附近主要发育2条北北东向的火山裂隙喷发带,即北西的溪坪—天池顶火山喷发裂隙带和南东的小虎头—长坑火山喷发裂隙带。

1.2区域稳定性与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本区构造形态主要成生于燕山期,隧址区位于斌溪—闽侯火山岩拗陷带南西段,属相对稳定地块,区域稳定性较好。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9年版)[1]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隧址所在区域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0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依据抗震设防区划,区内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6°。

2工程区地质条件研究

2.1自然条件

闽江隧道穿越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竹歧乡—白沙镇之间。闽侯县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9.5 ℃,年平均降水量为1 673.9 mm,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东南风,年平均风速3 m/s。

2.2地形地貌

穿越段闽江河道较顺直,河谷呈略对称的宽缓“U”型,河床质为中粗砂,水下地形起伏较大,主河槽偏西岸,2011年9月4日17:50实测河水位2.52m,水面宽820m,东侧边滩宽约50m,河滩水深一般在3.50~8.50 m,主河槽水深10.05~14.26 m,最大水深16.17 m,涨、落潮水位差达3.22m。两岸属丘陵地貌,西岸为天然岸坡,坡角约30°,坡顶为上岐—潘头的水泥公路,高出江面约9m;东岸为人工岸坡,总体坡角约27°,坡顶为X115县道,高出江面约13m,临江一侧为条石堡坎[1]。

2.3地层岩性

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揭露证实,隧道通过区基岩以上侏罗统南园组(J3nb)凝灰熔岩为主,局部见脉状侵入的花岗岩,隧道进、出口段及丘坡地带有少量第四系残坡积(Q4edl)土,河床土质主要为冲洪积(Q4apl)砂土。

2.4工程区地质构造研究

测区大地构造属华南褶皱东部之闽东火山断拗带中部,次级构造属斌溪—闽侯火山岩拗陷带,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和控制,测区附近主要发育2条北北东向的火山裂隙喷发带,即北西的溪坪—天池顶火山喷发裂隙带和南东的小虎头—长坑火山喷发裂隙带。

2.5水文地质概况评价

隧址区属构造剥蚀、侵蚀丘陵—河谷地貌,区内基岩以火山喷出岩—凝灰熔岩为主,局部花岗岩沿裂隙脉状侵入,第四系冲洪积松散堆积层分布于闽江河道两岸的漫滩部位,区内地下水按赋存介质的组合特征,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火山岩类基岩裂隙水二大类型,地层的富水性受含水层岩性、分布面积、裂隙发育程度及地形地貌的影响和控制。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节及《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568—2010)[3]附录A的标准,穿越段地下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地表水对混凝土有弱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2.6岩体的风化特征

测区浅表岩体在各种风化营力的作用下受到不同程度的风化,总体来看岩体的风化程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迅速减弱,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测区岩体自上而下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中等风化及微风化等4个风化带。

2.7河床及岸坡的稳定性

穿越段河床土质为二元结构,主河道堆积层厚度约8~22 m,上部为松散-稍密的中粗砂,下部为稍密的卵石土,现有河床的自然状况较好,河道内无采石挖砂现象,河床未受扰动,抗下切侵蚀的能力较强,枯、平水期河水流量小、流速缓,冲刷作用较弱,河床稳定性较好;洪水期河水流量大、流速快,对松散表层具一定的冲刷能力,河床稳定性相对较差。

由于穿越段处闽江下游,江面较宽、水流平稳,河道平均坡降约0.1‰,河流的中-长期冲刷侵蚀与堆积补偿作用基本保持动态平衡,河床的稳定性总体较好。

穿越段所在河段属剥蚀丘陵区,河道开阔,两岸岸线较顺直,岸坡的稳定性总体较好。闽江东岸穿越断面附近为X115县道的条石堡坎,无天然条件下的岸坡再造问题;闽江西岸为自然岸坡,其物质构成主要为人工填土和残坡积粉质黏土,穿越处因采石场倾渣岸坡坡面多为大块石,因而其稳定性较好,但下游不远处的原生岸坡在河流的侧蚀作用下,已出现多处潜蚀坍塌,说明水流对西侧土质岸坡有一定的冲刷破坏作用。

3隧道工程地质评价

3.1两岸场地的稳定性

隧道进口位于闽江东岸一小冲沟南侧的阶梯状缓斜坡部位,高出沟底约8.40 m,自然地形坡角约8°~12°,表层残坡积厚度一般1~3 m,冲沟底部约8~12 m,下伏为侏罗系上统南园组凝灰熔岩,斜坡的稳定性较好。

隧道出口位于闽江西岸的采石场内,地形平坦、开阔,表层为人工填土和残坡积土,厚度约8~13 m,下伏为侏罗系上统南园组(J3nb)凝灰熔岩,场地的稳定性好。

3.2岩、土工程性状及物理力学指标

3.2.1土体的工程性状

人工填土(Q4ml):分布于两岸公路、铁路的路基-路肩和西岸的采石场一带,厚度约5~8 m,主要成分为块、碎石和粉质黏土,结构松散至稍密,东岸距隧道位置较远,对隧道工程不构成影响;西岸为隧道斜井的开洞层位,其强度低、自稳能力差,需全断面支护掘进。

冲洪积土(Q4apl):分布于闽江河道内,东段厚度一般10~15 m,西段厚度一般15~25 m,以中-粗砂为主,底部卵石层较薄,结构松散至稍密,由于其远离隧道位置,对工程影响极小。

残坡积土(Q4edl):分布于闽江两岸,东岸厚度一般1~3 m、冲沟底部约8~12 m,西段厚度一般3~5 m,由粉质黏土夹块、碎石组成,为隧道斜井的穿越层位,强度低、自稳能力差,需全断面支护掘进。

3.2.2岩体的物理力学指标

3.2.2.1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指标

隧道穿越段围岩以凝灰熔岩为主,局部为花岗岩。试验分析表明,中风化凝灰熔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一般38.6~54.4 MPa,软化系数一般0.56~0.69,属易软化的较硬岩[4];微风化凝灰熔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一般62.2~73.5 MPa,属坚硬岩,软化系数一般0.76~0.94,属不易软化的坚硬岩;中-微风化花岗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39.4~8.5 MPa,软化系数一般0.59~0.70,属易软化的较硬岩。

岩石物理力学指标依据室内试验成果,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第14.2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表1 岩石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统计结果(标准值)表

3.2.2.2岩体物理力学指标推荐值

1)天然重度平均值:26.5kN/m3;

2)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14.20MPa(折减系数0.33);

3)抗拉强度标准值:1.07MPa(折减系数0.20);

4)内聚力标准值:1.80Mpa(折减系数0.33);

5)内摩擦角标准值:38.2°(折减系数0.70);

6)弹性模量标准值:26.13×103MPa(折减系数0.67);

7)泊桑比标准值:0.21。

3.3隧道围岩分级

根据《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585—2010)规定,依据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及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对隧道围岩进行基本分级,围岩级别Ⅲ~Ⅴ。

3.4结构面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工程地质测绘表明,隧址区基岩主要发育产状72°∠76°和148°∠75°二组陡倾节理,岩体结构面对隧道工程的影响,二组陡倾节理对东岸斜井的影响较大,节理与斜井顶面构成不稳定楔形体,易在斜井北侧壁顶部形成掉块,受振动时极易发生楔形体滑落;节理与隧道侧壁构成的不稳定楔形体,受振动时易在斜井北侧壁下部剪出。节理对隧道平巷及西岸斜井的影响不大,局部可能在隧道北侧壁顶部形成小的掉块。

3.5放射性和有害有毒气体

本次勘察未取得岩体气样和放射性分析样,根据《福州-福清-南日岛幅1:20万联测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邻区《闽清县幅1∶5万地质图说明书》,侏罗系火山熔岩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钍(Th)和铀(U)等,其含量丰度值极低,铀(U)一般<10×10-6,钍(Th)一般<35×10-6,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隧道穿越地层不含煤层和有机物,无瓦斯、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但施工中亦应加强放射性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做好通风排烟工作。

3.6构造破碎岩带工程地质评价

本次勘察证实,隧道穿越位置分布有一构造破碎岩带,厚度13.8~21.0 m,以带内节理裂隙密集发育、岩体破碎为显著特点,由于其岩性与上、下原岩一致,也未见压溶与蚀变等动力变质特征,故该带实际上为节理、裂隙密集带。物探资料也佐证了破碎带的存在,并显示该带在隧道进洞口与铁路外福线之间穿出地表,外福线东侧冲沟 “土层+强风化层”物探显示厚度达23.5m,正是该破碎带穿出地表的直接反应。破碎岩带对穿越隧道的影响主要有3个方面:①制约了对隧道标高(埋深)的选择;②提高了隧道围岩的支护等级;③带来了隧道雨季涌、突水的危险。因而,在隧道设计和施工中,对此都必需给予高度的重视,选取适宜的工艺与保护措施,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3.7隧道弃渣场工程地质评价

本穿越隧道总长度为1 111.62 m,断面净尺寸初步设计为2.70×2.70m,按松散系数1.70计算,工程总出渣量预计为14 400 m3。按照就地弃土堆放的原则,东岸隧道进口可选择铁路外福线东侧的冲沟作为弃渣场地;西岸隧道出口处为采石场,矿主正且拟建为混凝土搅拌站,附近无适宜的弃渣场地,隧道弃渣需外运堆放。东岸弃渣场可利用地形条件,就近于进洞口西在冲沟底部水沟的南东侧砌筑挡渣墙,挡墙长度约185m,按挡墙高2.50 m计算,堆渣量约7 500 m3。

根据隧道物探资料,冲沟底部基岩埋深较大,表层残坡积粉质黏土夹碎块石最大厚度约8m。挡渣墙基础可置于粉质黏土夹碎块石层中,基础埋深应保证挡渣墙的稳定,但≤1.50 m,粉质黏土的地基承在力特征值可按105 kPa取值,土对挡墙基底的磨擦系数可按0.25取值。

4结语

1)本报告过江段隧道埋深,参照Z.D.Eisenstein的挪威经验曲线,在拟合计算的基础上,综合穿越断面地层结构、岩体物理力学特征和闽江水文情况等方面资料后,按照安全、合理、经济的原则确定的,仅作为初步的建议方案。设计方可根据设计经验以及对隧道的全面要求进行具体调整,建议适当降低过江平巷段的隧道标高。

2)东岸斜井上段大致在离进洞口平距约35~56 m间穿过破碎岩带,该段水平长约21m,建议采用小管棚全断面支护掘进工艺快速通过,并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做永久性支护。为确保巷道及施工安全,必要时可对进洞口位置及平巷段长度作适当调整,请设计按实施的具体要求予以综合考虑。

3)建议加强施工过程的地质监测工作,采取探、掘结合的方法,严格执行先探后掘、先治后掘的防、治水原则,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降低施工风险,确保工程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U452.11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肖丹凤(1982-),女,吉林辽源人,工程师;谢经磊(1981-),男,河南许昌人,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5-10-21

文章编号:1007-7596(2016)01-0023-03

猜你喜欢
闽江岩体隧道
闽江雨情
沈葆桢题闽江仰止亭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岩体结构面粗糙度获取
预见2019:隧道的微光
神奇的泥巴山隧道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平泉县下营坊杂岩体分异演化及其成岩成矿
LED隧道照明节能改造探讨
采动岩体渗流力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