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黄若涵
盘点养猪2015之科技创新产品篇2015年科技创新产品及科研进展概览
本刊编辑/黄若涵
编者按:2015年伴随着猪价的节节高升,国内外各种养猪业科技创新产品接二连三地问世,多项科研进展更是大放光明,这一年中国兽医界还新增了2位工程院院士。新年伊始,随本刊一起回顾过去一年养猪科技创新的辉煌,也期待今年的科技之花开得更加绚烂夺目!
猪伪狂犬病毒双基因缺失株疫苗获发明专利
2015年3月18日,大华农公司及子公司肇庆大华农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一种重组猪伪狂犬病毒TK/ gE双基因缺失株”发明专利证书。该发明通过同源重组技术逐步缺失伪狂犬病病毒的TK、gE基因,由于TK、gE基因均为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毒力基因,缺失后重组猪伪狂犬病病毒的毒力大大降低,可用于制备猪伪狂犬病活疫苗,且因gE糖蛋白的缺失而配合常用的gE ELISA鉴别诊断试剂盒鉴别诊断疫苗免疫猪与野毒感染猪,有利于猪场伪狂犬病的净化。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G5型)三联活疫苗上市
2015年3月24日,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举行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G5型)三联活疫苗新品发布会。该疫苗采用传代细胞系进行生产,杜绝了外源病毒污染等问题。该疫苗毒株与我国流行毒株匹配性好,免疫效力可靠;并且采用先进的细胞工艺生产,半成品滴度超过国家标准33倍以上;利用新型超滤浓缩工艺制备,疫苗更加纯净,无应激。免疫一针同时防控3种疾病,给养殖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降低了防控疾病的成本。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GDr180毒株)获新兽药注册证书
2015年4月10日,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广东永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研制的预防“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GDr180 毒株)”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三类新兽药注册证书。经科研人员近10年的研发、驯化,病毒传代180代次,实现了疫苗毒株毒力与免疫原性完美的结合,毒力完全致弱。接种后不引起体温升高、不垂直传播、无免疫抑制,免疫组化追踪病毒体内的分布,病毒局限于淋巴系统,不会对重要脏器产生损伤;同时又保留了较强的免疫原性,实验室条件下攻毒,中和抗体滴度高,保护期可以达到6个月。
英国研究者发明PCV2口服疫苗
The Pigsite2015年10月29日报道,英国皇家兽医学院(RVC)以食用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基础开发了一种对抗猪圆环2型病毒(PCV2)的口服疫苗。口服疫苗给受体动物带来较低的应激和免疫抑制。RVC 的研究者们在该酵母的表面实现蛋白质的表达,并且展示了即便在酵母完全灭活的情况下,该蛋白质也仍然完全可用。灭活的酵母也不需要冷藏,这样就会降低疫苗的存储成本。该研究团队在研究中展示,口服使用的粉末状风干重组Saccharomycescerevisiae酵母可稳定地表达PCV2b的壳蛋白,从而显著降低病毒负载和排毒,提高血清中的抗体滴度。
副猪嗜血杆菌病二价灭活疫苗获批三类新兽药
2015年11月20日,农业部公告第2318号称,批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5 家单位申报的副猪嗜血杆菌病二价灭活疫苗(1型LC株+5 型LZ 株)为三类新兽药,核发《新兽药注册证书》,并发布产品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质量标准、说明书和标签,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口蹄疫新型换代疫苗研制取得突破进展
《农民日报》2015年12月28日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与中农威特(天津)生物医药责任有限公司合作研究的口蹄疫复合表位蛋白疫苗取得了突破进展。参考我国及周边国家A型口蹄疫流行毒的序列,结合生物信息学和抗原结构模拟分析手段,设计了A型复合表位基因,利用基因工程表达技术,获得重组蛋白,纯化后配以免疫增强剂和佐剂制成疫苗,免疫靶动物的PD50大于6,达到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我国口蹄疫疫苗标准。该疫苗的复合表位蛋白经反复试验筛选和结构分析确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免疫原性,进一步完成全部规定试验即可上市,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大华农多项产品获发明专利
大华农2015年1月19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猪大肠杆菌与副猪嗜血杆菌弱毒融合菌株的构建方法”的发明专利证书。此外,替米考星颗粒剂(微囊型预混剂)、50%土霉素颗粒剂,猪用抗生素颗粒剂技术、微囊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系统研究颗粒剂、微囊化技术的配方、工艺、设备等关键技术,取得“一种微囊型动物药品的包被工艺”等国家发明专利3项。
民星动保荣获《复方替米考星包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民星动保通过多年努力,自行研发出一套独特的替米考星包合技术。将分子包藏在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技术,这种包合物是由主分子和客分子组成。主分子即是包合材料,具有较大的空穴结构,足以将客分子( 药物) 容纳在内,形成分子囊。药物经包合后具有可提高药物稳定性的优势。一些药物对光、热、空气敏感,包合后可延缓药物的氧化和水解,提高药物稳定性。
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2C3AB 抗体检测试纸条获批新兽药
2015年7月4日,农业部第2269号公告称,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和《兽药注册办法》规定,经审查,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申报的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2C3AB抗体检测试纸条为新兽药,并核发新兽药注册证书。
浙江海正驱虫药被批准为5类新兽药
2015年7月14日,农业部公告第2272号称,由浙江海正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米尔贝肟吡喹酮片被批准为5 类新兽药。
科学家揭示猪适应不同温度环境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报》2015年2月26日报道,江西农业大学联合深圳华大科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采用群体基因组学研究策略,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系统鉴别了与不同纬度环境适应性有关的219个候选基因位点,揭示出中国南方猪和北方猪适应不同温度环境的分子机制。另外,研究人员在x 号染色体发现一个长达14 mb的低重组区,南北方猪在该区域存在2种截然不同且经历了环境适应性自然选择的单倍型。这是首次在哺乳动物中发现古老属间杂交导致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学证据,改变了人们对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的认识。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发现猪瘟病毒新受体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2015年4月14日发布消息,该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猪瘟病毒受体即层粘连蛋白受体。这将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猪瘟病毒复制机理的认识,同时可以针对细胞受体设计特异性抗病毒策略。此外,还可以利用已发现的细胞受体重构适合病毒生长繁殖的细胞系,有效提高猪瘟疫苗的生产效率。
猪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揭示猪间充质干细胞迁移机理
2015年4月27日,中国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官网报道,猪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合作揭示了调控小型猪间充质干细胞(MSCs)迁移的机理。以小型猪为动物模型开展MSCs的相关研究能够有效解决供体来源导致的个体差异等问题。该研究首次利用蛋白组学方法对五指山小型猪不同组织来源的MSCs进行了比较分析,有助于揭示成体干细胞的组织特异性功能,为以间充质干细胞为基础的组织修复和靶向治疗提供了动物模型的参考数据。
石河子大学成功制备抗口蹄疫病毒转基因克隆猪
《光明日报》2015年7月20日讯,新疆石河子大学在口蹄疫疾病防控领域取得新突破。其研究成果受到国际生命科学顶尖杂志《ELife》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成果将RNAi技术和转基因动物技术相结合,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制备了靶向FMDV的siRNA转基因克隆猪,证实转基因克隆猪具有抑制口蹄疫病毒复制的能力,为口蹄疫疾病防控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
中国农科院发现副猪嗜血杆菌氟苯尼考耐药株
中国农科院2015年8月19日报道,上海兽医研究所猪呼吸综合症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副猪嗜血杆菌氟苯尼考耐药株。许多国家针对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敏调查研究均未发现氟苯尼考耐药菌株。近年来我国养猪场药物的滥用现象较严重,可能由于氟苯尼考过量的使用,形成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携带耐药基因floR的质粒通过发生重组而进化出副猪嗜血杆菌氟苯尼考耐药株。
清平猪优良特性遗传育种研究获新进展
2015年9月2日,《中国科学报》报道,华中农业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大白猪和清平猪胎盘中miRNA/mRNA的调控网络鉴定与分娩启动相关的关键因素”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在该研究中,采集了4组猪的胎盘组织,采用转录组测序获得了一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2 164个mrna和39个mirna。运用david分析上述差异表达基因显示,它们主要在对激素刺激作出响应、免疫反应发挥关键作用。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差异基因间的调控网络,发现节点基因,进一步构建节点基因与差异mirna间的调控网络。下一步将研究差异基因的功能揭示清平猪妊娠期短的机制。
以猪为模型的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触发机制率先被揭示
2015年9月17日讯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开展长达23个月高脂高糖饮食饲喂小型猪研究,获得代谢综合征模型,揭示能量供应方式从葡萄糖转变到胴体是触发早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的关键事件。
猪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培育出国际首例高瘦肉率梅山猪新种群
2015年9月28日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报道,猪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历时5 年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制备并培育出具有“双肌”表型的肌抑素纯合子突变梅山猪新种群。该研究首先利用锌指核酸酶技术对梅山猪胎儿成纤维细胞自身肌抑素基因进行定点编辑,然后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了2 种肌抑素突变梅山猪。该猪健康状况良好,目前已繁育到第3代,经屠宰试验测定,与野生梅山猪相比,纯合子突变梅山猪瘦肉率提高11.62%,杂合子突变梅山猪瘦肉提高3.54%。
深圳华大公司改造出微型猪,重15 kg售价1万元起
《新浪科技》2015年10月7日消息,深圳华大公司基因组研究所用小品种的巴马猪培育出重15 kg的微型猪,一开始它们是作为人体疾病的动物模型而培育的,现在或将作为宠物出售。预计这些微型猪的售价为1万元起。
我国首部民猪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
2015年11月7日,记者获悉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共同努力下,历时近一年半,民猪的首部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这是黑龙江省民猪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图谱绘制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民猪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图谱绘制工作始于2014年6月,研究中,科研人员使用近300 G的双端测序数据,构建出民猪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得到的基因组大小约为2.64 Gb,同时在民猪基因组中检测出1 200万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和180万个插入/缺失突变。
中国科学家成功改变猪的一个基因可用以生产人类血清清蛋白
The Pigsite2015年11月19日报道,中国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称为CRISPR/Cas9的精确的基因组改写工具,把人血清清蛋白的编码序列插入了猪的基因,这样就能产生出人血清清蛋白,同时又能抑制猪清蛋白的产生。之后再将转基因的受精卵植入母猪的子宫发育,通过这种方式生产的猪和它们的后代的血液里就会携带人血清清蛋白。
首例猪蓝耳病抗病猪问世
2015年12月7日讯密苏里大学与Genus宣布首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 抗病猪的研发成功。密苏里大学通过精准的基因编辑技术,使猪仔出生后体内不再产生特定蛋白质,病毒无法在动物体内传播。Genus 将继续开发该项技术。预计最少需5年时间,抗病猪才能正式向农户进行商业销售,Genus计划由其子公司PIC进行该项技术的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