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好平, 杨 帆
(湖南农业大学 1.国际学院; 2.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概念合成理论下电视节目名称中的隐喻解读
——以央视少儿节目名称为例
岳好平1,杨帆2
(湖南农业大学 1.国际学院;2.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摘要:少儿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数据表示少儿的人口比重是20%,电视在少儿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少儿电视节目市场潜力巨大。从认知学角度分析探讨少儿电视节目名称这一媒体语言的意义不言而喻。基于少儿电视节目名称对节目内容的覆盖程度,将央视少儿节目名称中的隐喻分为显性隐喻和潜性隐喻,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两类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明晰电视媒体在少儿教育和认知上。
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隐喻;少儿电视节目名称
一、引言
电视节目名称是节目的窗口,是一个象征符号,更是传达节目内容的一个有效载体。好的节目名称利用品牌效应来提高节目的竞争能力,让电视节目脱颖而出。目前语言学家大部分从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角度研究电视节目名称,也有一部分从语言学角度对电视节目进行分析,但认知角度解读少儿节目名称的隐喻现象并探讨其本质的很少。本文用概念合成理论来分析少儿电视节目名称的隐喻现象,并对其动态的意义建构过程进行解读,即人们大脑中运用怎样的程序获得对少儿节目名称的认知,并用网络结构图将认知过程呈现出来,进而为少儿节目名称的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提供一种可靠的认知阐释途径,这对于如何让电视媒体在少儿的价值导向和教育功能上发挥积极作用颇有意义。
二、概念界定
Fauconnier & Turner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或叫融合空间理论,是基于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认为心理空间是语言的使用者在理解语言时的一种心理表现结构,在激活了此种心理结构后,交谈者便能构建对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一般而言,概念整合网络涉及至少四个空间: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Ⅰ)、输入空间Ⅱ(Input SpaceⅡ)、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1]215。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隐喻意义的建构过程第一步生成分属于不同认知域的两大输入空间,第二步产生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这两大空间是从第一步的两个输入空间经过抽象概括而得出。类属空间包含普遍结构,它是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合成空间不仅包含类属空间中的普遍结构,还包含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的部分结构,在经过三个步骤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elaboration)之后而建立起核心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四个空间互相彼此映射链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2]174。概念整合网络与此同时包括了四个“浮现意义”显著程度不一的子网络:简单型(Simplex)网络、镜像型(Mirror)网络、单域型(One-scope)网络和双域型(Two-scope)网络。
三、央视少儿节目名称中的隐喻分类
Black将隐喻分为消亡隐喻(Extinct Metaphor)、潜伏隐喻(Dormant Metaphor)和活跃隐喻(Active Metaphor)。Lakoff & Johnson把常规隐喻分为三大类:结构性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性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体性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隐喻曾被徐炳昌分为八类:替代式隐喻;描写式隐喻;迂回式隐喻;故事式隐喻;断式隐喻;偏正式隐喻;同位式隐喻;并列式隐喻。谭卫国曾经根据形式和意义将隐喻分成四种类型: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形隐喻和复杂隐喻[3]。本文根据节目名称对节目内容的覆盖程度来划分央视少儿节目名称中的隐喻,将其分为显性隐喻和潜性隐喻。所谓显性隐喻(Explicit Metaphor),是指通过节目名称明显能得知节目类型、节目名称十分贴切实际的内容。例如:节目“动漫世界”放映中外经典动画作品;节目“银河剧场”是一档儿童情景剧节目;节目“动画大放映”放映国内外最新的动画片,为各年龄段的小朋友播放好剧。所谓潜性隐喻(Submerged Metaphor),是指节目名称并不能反映节目类型和内容,留给小朋友遐想空间,引起他们对节目的好奇与观看欲望。如:节目“小小智慧树”并不是一档关于树的节目,而是一档引导1-3岁小朋友认知的节目;节目“七巧板”并不是介绍七巧板这种古老的智力玩具,而是在节目里专门用游戏来启迪小朋友;节目“大手牵小手”用“大手”指代老一辈的艺术家,“小手”指代有艺术天分的小朋友,小朋友在老一辈艺术名家的发现、鼓励和培养下绽放自己的艺术天分并书写他们的艺术故事;节目“大仓库”不是带领观众参观某个真的大仓库,而是在节目里的小朋友个个才艺非常丰富犹如大仓库一般等等。
四、概念合成理论下央视少儿节目名称中隐喻的意义建构
根据Fauconnier & 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概念整合网络划分为简单型(Simplex)网络、镜像型(Mirror)网络、单域型(One-scope)网络和双域型(Two-scope)网络。概念合成理论下,央视少儿节目名称的意义建构方式可由概念合成网络体现出来,显性隐喻和潜性隐喻各自意义构建方式不同。
(一)显性隐喻的意义建构方式
概念合成理论下,通过简单型(Simplex)网络和双域型(Two-scope)网络体现显性隐喻的意义建构方式。
1.简单型网络
简单型整合是四种整合网络中属于最简单的一种整合网络。在简单型整合网络中,一个输入空间包含特定的框架及其角色,另一个输入空间包含无框架组织的元素,跨空间映射将角色与元素进行匹配[2]176。以央视少儿节目“动漫世界”为例:
“世界”的组织框架包含在输入空间一中。输入空间二中的元素有:栏目放映的各种各样优秀的动画作品,不同的作品元素不一,在经典动画片铁臂阿童木中,输入空间二的元素是:阿童木,善良包容的心,朋友;动画片《丁丁历险记》中,输入空间二的元素则是:丁丁,正义感和冒险精神,智勇双全战胜恶势力;《小熊维尼》这部动画中,输入空间二的元素包括:维尼,纯真可爱,关心朋友。经过两空间之间简单的映射,输入空间一的空白框架就被输入空间二的元素所填充中,最终得到浮现结构,小朋友在看到这个栏目名称“动漫世界”时,就能明白这个栏目里会有动画片,这能鼓励小朋友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思考世界。在小朋友的世界里:自己就是阿童木,有善良包容的心和超强的本领,能明辨善恶;想象自己就是丁丁,是正义的化身,而且有冒险精神,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恶势力;自己就是可爱的小熊维尼,受到身边朋友的喜欢,自己也同样关心朋友、体贴朋友。此处以《丁丁历险记》为例,展示其认知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2.双域型网络
双域型整合网络下,虽然输入空间一和输入空间二的组织框架各不相同,但是两个组织框架均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中,也就是说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组成了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2]176。以央视少儿节目“最野假期”为例:
图2
“最野假期”,仅从字面来看,这个栏目是关于假期活动的节目,但是假期很野,所以输入输入空间一主要包括“假期”和“最野”两个元素;这个栏目是一档儿童野外真人秀节目,节目组为儿童设计了与珍贵的野生动物亲密接触的机会,还包括一些在野外大自然中为孩子设计的挑战。输入空间二包括“野外”和“挑战”两个元素。经过概念整合,合成空间中包括“假期”“野外挑战”两个元素,最终得到浮现结构,孩子在假期走进大自然,接受野外的挑战,体验挫折,慢慢地见证成长。其认知机制如图2所示:
(二)潜性隐喻的意义建构方式
概念合成理论下,通过三种概念合成网络体现潜性隐喻的意义建构方式:镜像型(Mirror)网络、单域型(One-scope)网络和双域型(Two-scope)网络。
1.镜像型网络
镜像型网络,顾名思义,就如照镜子,输入空间一,输入空间二,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都共享同一个框架。以央视少儿节目“看我72变”为例:
图3
“看我72变”是台湾歌手蔡依林2003年发行的国语专辑,专辑收录的歌曲是根据蔡依林的声音特质设计写的,歌曲风格多元化。而这一创作灵感是来自于《西游记》人物孙悟空的72变。输入空间一中包括“孙悟空”和“72变”。“看我72变”这个节目一档儿童类的创意表演节目,小朋友从创意出发,用丰富的想象力,利用一些道具,灵活的肢体来表演,创造出多变的造型和人物,诙谐幽默,如同能72种变化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在输入空间二中包含有“小朋友”和“多变造型”两种元素。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孙悟空能72变”;“小朋友通过道具和肢体也能有72种变化”框架,经过组合之后,最终得到这样的浮现结构:小朋友发挥创意,也能像孙悟空那样能72般变化。其意义建构方式如图3所示:
2.单域型网络
单域型网络下,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不一样,但其中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能被投射进入到合成空间中,在经过扩展后就会形成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2]176。以央视少儿节目“大仓库”为例:
“大仓库”,在输入空间一,也就是这个节目名称的框架是“大仓库”的框架,这个节目内容是展示小朋友在生活中的创意,平常生活中的富有个性的音乐,收藏,运动,游戏等等。通过这个节目,用记录片的拍摄方式分享给全国的小朋友,因此输入空间二包括的元素有:“节目”,“乐趣、妙招”。通过完善和扩展得到浮现结构:小朋友们的乐趣、爱好犹如一个大仓库之丰富,应有尽有,而且大仓库里还有很多意象不到的妙招和点子能帮小朋友除去生活中的烦恼。其意义构建方式如图4所示:
图4
3.双域型网络
双域型整合网络下,虽然输入空间一和输入空间二的组织框架不一样,但是两个组织框架均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中,也就是说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组成了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2]177。以央视少儿节目“小小智慧树”为例:
“小小智慧树”输入空间一的框架是“树”,“小小智慧树”这个节目是一档早教亲子节目,非常适合1-3岁的小朋友观看,节目内容丰富,包括引导三岁前小朋友的认知发展,通过童谣培养小朋友的歌唱能力,还有制作有趣的幼儿故事,带领小朋友动手独立完成任务,在玩乐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在这档节目里的《当当时间》板块中,主持人带领小朋友边唱歌边画画,通过动手、唱歌、画画、说话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对事物的理解力和观察力,促进小朋友认知的发展,在输入空间二的框架是“认知”,截取输入空间一和输入空间二的框架,经过投射,“小朋友的认知就像树形结构一样的发展”,经过扩展得到整合框架,“这个节目把握了认知发展规律,利用这一规律,让小朋友在玩乐中无意识的学习知识,通过画画和唱歌来帮助小朋友形象记忆和抽象思维的建立”。其意义建构方式如图5所示:
图5
五、结束语
本文对央视少儿节目名称中的隐喻现象进行了分类,分成显性隐喻和潜性隐喻,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对潜性和显性隐喻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动态整合构建与描述,通过少儿节目名称的一些实例对其意义建构方式做了认知阐释与解读,一则显示出概念合成理论对于媒体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具有强大的阐释力和包容力,二则引导电视媒体在少儿节目的价值导向和教育功能上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制作和播放新的少儿电视节目时更加认真地斟酌节目的名称,打造有价值的节目窗口,重在倡导少儿积极向上的风气。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马红玲,段钨金.隐喻认知理论对英汉“道德”谚语的解释[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7-109.
On Metaphor in TV Program Names Based on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A Case Study of CCTV Children’s Program Names
YUE Hao-ping1,YANG Fan2
(1.InternationalCollege;2.ForeignLanguageCollege,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28)
Abstract:This thesis analyzes TV program names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coverage of TV program names to the program,this thesis classifies the metaphor in the TV program names of CCTV children’s program into explicit metaphor and submerged metaphor.This thesis uses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to analyze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processes of the metaphor.The research verifie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Key words:conception integration theory;metaphor;TV program names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6)02-0100-04
作者简介:岳好平,1968年生,女,湖南邵阳人,教授,院长,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和国际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外合作办学特色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156);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XJK013ABJ001)。
收稿日期:2016-01-06
杨帆,1991年生,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