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宝伟
方案的背景
在古代,勤劳的中国人民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及由其衍生出的七十二候。为了让孩子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到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了解到天文、地理、生物等各个学科是相互关联、统一的整体,从制作身边七十二候的角度看到生态的变化,从而建立主人翁意识,热爱大自然,关心生态发展变化,我们在学校中开展了“研究节气知识,制作天津七十二候”的科普活动。该活动有利于孩子们接触大自然,具有可操作性和普及性。
方案的目标及活动参与人
◇全体学生会背二十四节气歌及部分有关节气的诗歌,了解农历日期,知道农历日期与公历日期的来历与差别,了解每个节气的时间,以及相应的风俗和部分物候知识。部分学生知道二十四节气代表的天文学原理。
◇全体学生能够自主搜集关于节气和物候的知识,具备观察周围物候的能力。部分学生能够组织开展活动,能分析搜集的资料,提出假设,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掌握基本的古文理解能力。
◇全体学生通过了解节气知识,明白身边的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统一的整体;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部分学生能通过活动体会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建立全面的环保意识。
◇参与活动的是军粮城小学全校800名师生,以科技小组的30名学生为核心。低年级学生年纪较小,科学知识、参与实验的能力有限,以了解知识,增加科学兴趣为主。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能力,作为活动的主体,经历参与全过程,了解科学原理。
活动内容
在全校范围内播放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开展知识竞赛、朗诵比赛等多项活动,通过天文节气特别课程的深入,使全校师生对节气和物候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选拔科技小组成员,研究物候的相关知识,设立七十二候发现平台,建立适合于天津当地的自然历,即天津的七十二候。
活动过程和步骤
宣传、了解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候
利用校园电视台,在全校范围内播放介绍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动画片,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初步概念,让孩子们知道二十四个节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德育处布置与视频相配套的德育作业,让孩子们写一写通过视频了解到的节气知识,对节气还有哪些想了解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相关感受。
学习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天文学的关系
◇在校本课程中介绍二十四节气划分依据、原理、名称由来。
◇根据讲述的知识,现场指导学生制作太阳、黄道、地球的立体模型;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对应的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处在黄道上的位置。
◇指导学生在校观星,找出当晚的星座,根据地球自转的时间和太阳升起的时间估算天亮时太阳在哪个星座。还可预测相邻的节气太阳所处的位置。
◇回家观测作业:要求同学找一个晴天的晚上观察并记录北斗七星在不同时间段的位置和“勺柄”的指向。
开展节气知识小达人活动,进行活动表彰总结。
◇一二年级背诵二十四节气歌,知道诗歌的意思。
◇三四年级搜集与节气相关的诗歌,进行节气诗歌背诵比赛。
◇五六年级开展节气知识擂台赛等活动,提供关于节气的诗歌题目(从三四年级的诗歌比赛中选出),提问相关的节气知识,以及在此节气中,会产生的物候变化,初步了解七十二候。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将全校活动变为小组活动。
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
◇在学校橱窗里制作一个可擦写的表格。每到一个节气,科技小组的孩子们就在表格中填写上节气名称、对应的物候和解释。
◇每个节气过后,科技小组的孩子们要分析数据,哪些物候观察不到了,又有哪些新的物候出现,总结数据并思考相关的原因。
◇询问家长小时候的相关生活经历,了解人们切实感觉到的环境变化。画出爷爷、爸爸和我三代人当地居住环境的变化与变迁的图片。邀请气象台的工作人员,讲讲华北地区气候的变迁。
◇将我们的数据成果做成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七十二候资料,并将其送给气象台、博物馆和政府有关部门,让大家关注生态变化,爱护大自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有关保护生态的环保活动,并将此活动带入社区。展览1年来孩子们的绘画数据成果,供大家学习欣赏。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活动历时时间较长,需要1整年的时间,孩子们有可能产生厌倦的情绪。对此可根据情况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励孩子们活动的热情。教师要多鼓励孩子,培养他们观察的习惯。可以与作文联系起来,让孩子们在观察物候的过程中写写自己的感受体会,定期进行相关的作文评比;可以与科学课程中相关动植物的知识进行联系学习,方便教师指导及活动的开展。
◇在观察周边植物、动物时,会出现孩子们不认识这些植物、动物的情况,因此在观察之前,要将当地最常见的动植物给孩子们集中列举展示,并把《昆虫图鉴》和《植物图鉴》提供给科技小组参考使用。当出现不认识的动植物时可以拍照进行对比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