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老年大学校长 董利华
培养康乐向上的现代人
□昆明老年大学校长董利华
“康”“乐”是目前全国老年大学(学校)办学的基本宗旨,各级老年大学所开设的声乐、舞蹈、摄影、太极拳等专业都属于康乐的范畴。这些课程的开设,丰富了学员晚年生活,为他们带来了知识、健康和快乐。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康乐在身体表象上所占的比例更多一些,并不一定代表一个人的内心已经具有了康乐向上的精神,与成为“跟上时代的人”仍有较大距离。
作为一校之长,笔者提出了对本校老年学员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康乐向上的现代人、终身学习的带头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传班人。本文仅围绕“培养康乐向上的现代人”这一目标,谈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学者将离开工作岗位进入老年后的人称为人生中的“丧失期”,丧失了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换言之就是指丧失了工作、权力和地位、金钱以及健康的时期。同时,还伴随着脑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惧怕孤独,不耐寂寞等特征。因此,老年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满足当今老年群体的爱好需求,更要在培养老年人身心康乐方面起到主阵地作用。
康乐的目标看似容易,但实现起来颇有难度。尤其是心理上,一旦“健康”出现问题,“乐”的目标就会受到影响,“向上”的目标就更难达成。毕竟生活得幸福和生活得有意义,是两个层面上的感知。具备了康和乐,也许可以视为幸福的人生,但只有向上、向善不断地追求,才能绽放生命的光彩。因此,对于老年大学来说,坚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教授学员们跳舞、唱歌、写写画画可能是更为重要的任务。
在西班牙召开的国际老年大学协会第96届理事会议和国际研讨会上,将“老年大学,公民和社会凝聚力”作为研讨主题,认为老年大学要把“促进社会整体发展”作为办学的重要目标,这与笔者提出的老年大学“四个培养目标”十分切合。在这四个目标中,“培养康乐向上的现代人”是基础,老年大学要将其作为主要任务,立足于培养跟上时代步伐的现代人,才能在促进社会整体发展上有所作为。
“现代人”的定义比较宽泛,国际上以1945年、中国以1949年为界,将此后的历史划为“现代”,若以这个年代为标志,老年大学中的绝大多数学员都是出生和成长于“现代”的人。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面对新思维、新技能和新的生活方式层出不穷的社会,如何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人”?笔者认为,无论老幼,如果不勤奋学习、不去主动适应,都会被社会所抛弃。快速发展的社会也对老年人提出了新要求,成为其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进步的促进因素,对调动、发挥老年人智力产生了催化作用。同时,社会越重视老年人的智力发挥,越能延迟他们的心理老化速度。
笔者认为,无论如何界定“康乐向上的现代人”,但对于一个合格的老年大学学员来说,应该具有开阔的眼界,发散性思维,不受负面情绪干扰,主动提升生命的价值,既要保证身心康乐,更要努力成为一名积极向上的人。正如西班牙会议所提出的老年大学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社会凝聚力的载体,通过老年大学的学习,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素质,促进其提高重新融入社会的能力。因此,老年大学培养老年学员要从这个基点出发,这对于老年大学来说是新课题,也应是今后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的一个新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曾指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总开关”。老年大学理应开设有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课程,从人性的角度对“三观”进行全面讲述。
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位老年人都具有正确的“三观”,但老年大学的确应该在加强老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在帮助老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老年人走进老年大学,不是单纯来娱乐、健身的,而是以学习、提高为目的;不仅要追求生活的幸福,还应该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生命的意义。老年大学应通过各种教学和活动,鼓励引导学员以传递正能量为己任,用康乐向上的现代人标准要求自己,让老年大学真正成为社会公德的高地,让老年学员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社会道德的引领者。
培养康乐向上的现代人,笔者认为,心理学和思想道德课程必不可少。昆明虽然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省80%以上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集中于此,但具体到老年心理教育课程,师资却非常匮乏。心理学方面的专兼职教师,大多面向广大青少年,鲜有涉及老年领域的。教授思想道德的教师尽管并不难找,可“名师”难求。老年学员饱经风霜,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快速、广泛,他们见多识广,对于人生观、世界观等一般化的宣讲,根本不感兴趣,所以老年大学亟须这方面高水平的专家、教授。
在落实四个培养目标上,昆明市老年大学正准备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教学方式,改灌输型教育为引导型教育。对于缺乏优秀师资的课程,将尝试借助远程教育手段。同时,积极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寻求优秀师资。让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昆明老年大学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更有作为,在促进社会融合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昆明老年大学 程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