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沙特、伊拉克、俄罗斯等16个产油国17日在多哈举行关于“冻结原油产量”的谈判,但最终未能达成一致,未来国际油价的走向依然扑朔迷离。在这次原油价格动荡中,最受外界关注的当属俄罗斯。西方长期存在着一个观念,即国际油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俄罗斯的对外腰板强硬与否。而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则来自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石油价格“塌方”式暴跌,对苏联坍塌解体造成的致命影响。
石油红利支撑苏联全球扩张
二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苏联由于粮食政策出现一系列失误,谷物等农作物的产量元气大伤,外加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导致国家工农业结构失调,甚至无法保证粮食自给。从1972年起,苏联已成为美国粮食的长期主顾。幸运的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60余个超大型油田,石油产量突飞猛进。1975年苏联石油产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进出口平衡。此时苏联已沦落为世界最大谷物和消费品进口国,40%以上的食品依赖进口。从1973年到1985年,苏联80%的外汇收入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一半以上的外汇储备用于进口粮食和消费品。
对于苏联而言,更好的机会还在后面。1960年-1970年期间,国际油价保持在每桶1.8-2美元的水平。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国际油价暴涨到每桶12美元,引发西方经济危机。1980年两伊战争的爆发再度引起油价上扬,1981年国际油价一度高达每桶39美元。
在此背景下,苏联能源出口的收入增长了14倍,外汇像海水涨潮般汹涌而来。凭借“石油红利”,苏联大肆挥舞硬通货购买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消费品,轻而易举地在国防建设、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强硬性格此时也得到充分发挥,凭借出售石油的庞大收入,苏联野心勃勃地推行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战略。在1988年出版的《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美国总统尼克松精心统计了苏联上世纪80年代对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的惊人数字:每天3500万美元!全年累计更高达128亿美元(不包括苏联对东欧卫星国的援助)。其中每年援助亚洲的越南35亿美元;拉丁美洲的古巴49亿美元,尼加拉瓜10亿美元;非洲的安哥拉、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30亿美元。而陷入经济萎缩的美国则“屋漏偏逢连夜雨”,接连遭遇越战失败和水门丑闻,冷战对抗明显出现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
里根瞄准苏联“命根”
很多人都熟悉美国里根政府1983年用“星球大战”计划制造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的经过,然而里根更早启动的另一项对苏举措却少有人注意。美国着名冷战学者、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彼得·施威泽在专着中披露,面对咄咄逼人的苏联,里根上台后迅速与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等要员在对苏政策方面达成共识:“冷战前30年,美国一直遵守游戏规则,没有越过雷池半步。但这种寻常手段无法赢得冷战竞赛,美国必须扬长避短。”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时,里根的经济顾问亨利·罗恩献计说:“美国应该把军备保持在高水平,诱使莫斯科全力追赶我们,同时停止供应苏联经济赖以生存所必需的东西,美国在10年内就会看到苏联体制如何垮台。”当时世界经济衰退并伴之以石油价格下降,里根政府决定趁火打劫。首先,美国严格限制向苏联出口开采和精炼石油的高技术设备,阻挠和破坏苏联与西欧的天然气管道合作项目。其次,里根秘密授权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访问沙特,与法赫德国王达成绝密协议,凭借“市场力量”压低国际油价。2002年11月,俄罗斯联邦原第一副总理叶戈尔·盖达尔在华盛顿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演讲时承认:“苏联解体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85年9月13日。”正是在这一天,沙特政府石油部长依照与美国的秘密协议,宣布停止保护油价,大幅增产石油。1985-1986年,沙特石油日产量由200万桶猛增到1000万桶,导致国际油价从每桶35美元一路狂跌,1986年跌破10美元大关,跌幅之大史无前例。美国则紧密配合、遥相呼应,在国际市场抛售石油战略储备,造成油价持续暴跌。
军火是苏联继石油之后的第二大出口换汇商品。上世纪70年代油价高涨时期,苏联向中东产油国出售的军火增加5倍。油价暴跌后,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等大量购买苏联军火的产油国立刻面临外汇捉襟见肘的窘境,导致苏联军火销售收入暴跌,沉重打击了苏联经济的第二大支柱军事工业。
苏共中央政治局曾致信法赫德国王,谴责沙特发动石油经济战。但沙特凭借美国的支持不为所动,外加苏军入侵阿富汗对沙特造成重大威胁,使其更坚定了与美国联手抗苏的决心。由于沙特的油田在海湾沙漠,开采成本低廉,海运出口便捷;而苏联的超大型油田在西伯利亚冻土严寒区,加上设备落后、开采和运输成本高昂。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油价暴跌后,沙特的石油收入仍然增加了1/3,而苏联的石油工业入不敷出,濒临破产。
油价崩盘引发塌方式溃败
里根政府在国力衰退、苏攻美守的困境下,通过逼迫苏联进行军备竞赛,同时秘密操纵国际油价暴跌,终于在数年内就使苏联陷入巨大困境。1990年,苏联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有95%以上经常短缺,年通货膨胀率达到90%以上,预算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更要命的是,1988年世界粮食歉收,美国趁机限制粮食出口,国际粮价从1989年起持续暴涨,小麦价格的上涨尤其迅猛。
苏联的全球争霸战略需要天文数字的资金才能维持运转。油价崩盘掏空了苏联从西方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粮食和消费品的财力,急剧削弱甚至瘫痪了苏联向各加盟共和国、东欧卫星国以及越南、古巴等盟国和世界战略要地输血、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的实力,迅速造成国内外“塌方”式全面溃败。在外交领域,苏联被迫妥协退让,阵营坍塌瓦解。在国内,经济极度困窘,食品严重短缺,国家濒临破产,民众怨声载道,军队利益严重受损,甚至困难到军饷都不能按时下发。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病急乱投医,没有深入分析导致苏联经济灾难的外部原因,反而将困境完全归罪于自身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传统弊端。结果这场由油价暴跌引发的经济危机,继而演变为经济灾难,最终造成政治失控。
美国冷战学者彼得·施威泽认为:“把克里姆林宫推下灾难的深渊,并非哪一个事件或者某一项政策。如果当年克里姆林宫没有面临美国的军事挑战、在波兰军管和阿富汗战争的地缘政治挫折、在石油出口方面因油价暴跌蒙受数百亿美元硬通货损失,以及无法获得西方技术等综合因素所造成的累积效应,我们有理由相信苏联可以闯过风暴。苏联的共产主义制度,并不是一种在任何国际环境中都命中注定会自我毁灭的体制。里根政府的秘密战略能够、而且确实改变了苏联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