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强
摘 要: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是其难点和重点。做好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保证煤矿采掘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结合工作经验,分析了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存在的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采掘工作面;煤炭资源;冒顶事故
中图分类号:TD32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6.09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日益提升,带动了煤矿开采产业的发展。目前,煤矿开采产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煤矿开采本身属于相对危险的行业,加之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导致我国的煤矿安全事故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采掘工作面顶板事故是煤矿安全事故之一,因此,一定要做好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工作,从而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1 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事故的类型
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事故的种类非常多,主要可总结为以下3种类型:①煤壁周围出现的冒顶事故。在一些煤层的直接顶中,因存在原始裂缝和人为采动而导致顶层产生相互交错的裂缝,加之支护支架等措施不到位,煤壁周围会因受到压力而出现塌陷的情况。②放顶线周围的冒顶事故。在采煤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顶板下沉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进而出现大量的游离岩块,这会对稳定性较差的支架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支护结构的撤出也极易引发顶棚冒落的情况,进而威胁着采矿工人的生命安全。③巷道掘进工作面的顶板事故。在巷道掘进中,如果在未采取支护措施时发生了上层岩石失去支撑的情况,则极有可能引发冒顶事故。
2 完善顶板管理的措施
2.1 加强对稳定煤层顶板的管理
管理人员应严格控制支柱的质量,并定期检查支柱的情况。一旦发现其存在安全隐患,则应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正确使用端头出口支护、帮贴支护、切顶支护和超前支护,以防发生顶板事故;重视初次放顶工作,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作业,并做好各个环节的衔接工作;根据顶板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行管理责任制,明确具体的责任人,从而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完善顶板管理工作。
2.2 加强对局部厚煤层顶板的管理
煤矿采掘工作面与局部厚煤层相遇时,会出现矿压异常、各个煤层间形成离层的情况,加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顶板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冒落现象。针对此种情况,管理人员一定要选择支撑力较大的支护方式,并在构造带的两侧采用回采支护的方式支护。
2.3 加强对工作面棚顶顶板的管理
管理人员应根据煤层顶板冒落与端面的距离确定棚顶管理的方法。如果冒落与端面的距离不超过1 m,则可临时在塌冒区钻眼并插上直径为32 mm、长度为2.3~2.7 m的钢针;如果二者的距离已超过1 m,则必须在机炮巷道的棚顶内施工。
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性,需要从而冒落区的一侧开始,在挡煤板外设置一定数量的工字钢架,并敲帮问顶,以保证顶板所受的压力在允许范围内;提前在悬臂梁的煤壁附近放置1根与煤壁平行的长方形木板。
为了预防顶板的二次冒落,需要在机炮道内设置单体液压支柱,并使用采煤机进行多循环作业。
2.4 加强对掘进工作面、巷道顶板的管理
煤矿生产企业应进一步推广应用“三小”技术和光爆锚喷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的开采水平;大力应用新型支护材料,比如采用锚网、锚梯形钢筋梁等代替传统的锚杆,并不断推广小锚杆、小钻头和小药卷技术;根据巷道的稳定性选择锚杆的长度和锚固力。
巷道顶板岩石的类型较多,主要包括泥页岩、石灰岩和砂岩,其松动范围分别为1.2~2 m、0.4 m和1.0~1.2 m。无论支护哪一种岩石,锚杆的锚固力都应保证在20~40 kN。除了在支护一些较为坚硬的岩石顶外,一定要使用前探梁,从而提高施工的安全性。目前,比较常用的前探梁分为一梁二环和一梁三环两种。此外,还应在煤矿采掘工作面两侧7 m的范围内沿空送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面两侧的挖掘范围,并设置≥30 m的护巷煤柱,以提高巷道的支撑力。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对煤矿顶板的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和保证井下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煤矿生产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顶板管理工作,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顶板管理工作的质量,从而促进我国煤矿开采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佰敏.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体会[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4(12).
[2]袁新建.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的问题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05).
[3]刘兵.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的措施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4(09).
[4]吴文鹏.浅谈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问题[J].技术与市场,2015(07).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