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如何预防虚假新闻

2016-04-20 18:19孙聪
活力 2016年1期
关键词:假新闻受众信息

孙聪

假新闻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中时有所见,近年来,在日益发达的网络、数字技术传播渠道中,假新闻也频频冒出,社会影响很坏。因此,必须对包括所有媒体在内出现的假新闻,认清其实质及特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并努力清除,以保证新闻事业和大众传播健康发展。

一、假新闻的社会危害及其产生根源

假新闻是指与事实不符的新闻,包括现象不符和本质不符,也即基本事实不符和评价、议论不符。假新闻通过媒体传播,使受众获得错误资讯,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危害。

这类案例提醒我们假新闻扩散的一种新动向,即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成为传播假新闻的一大渠道和受灾区。现在是“自媒体”时代,谁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发布信息,有些信息一旦引起广泛关注,便成了“新闻”。符合事实的信息还好说,一旦失实,便容易滋生“假新闻”。而很多人在发布或转发相关信息时,恰恰不注意这一点,不知不觉中充当了假新闻的炮制者或帮手。

二、假新闻带来的社会危害

1.假新闻对社会舆论导向的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干扰和破坏。假新闻对受众的“蒙骗性”通常而言,读者对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拥有极大的信心,假新闻一旦出笼到未被戳穿之前往往不会怀疑,这就造成受众“群体受害”,形成受众认知上的偏差。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假新闻因技术的优越更容易以讹传讹,从而加深对受众和现实社会的危害。

2.假新闻对新闻报道生命力的戕害性。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而假新闻除了对受众造成“不明真相”的损害外,更对新闻必须真实、客观、准确的基本原则带来极大冲击,从而导致公众对新闻传播公信力的怀疑,而这种怀疑势必造成新闻传播的无效。以假新闻“纸包子”为例,当这则假新闻最初面世时,一贯关注食品安全的广大读者对报道中宣称的包子造假一事极为愤怒,但随着事件的深入调查,读者得知这一新闻报道本身才是一个虚假事件后,一下子从最初感谢媒体监督食品安全、感谢媒体拥有社会责任感转而对媒体公信力产生质疑。像这类社会影响很大的媒体制造假新闻事件,对媒体形象的打击应当说是致命的。

假新闻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三:一是追名逐利恶意造假。二是新闻真实性原则意识缺失造成的防范不足所致。三是媒体的管理出现“不适应”和漏洞所造成。比如,由于网络媒体在技术层面显现出信息来源的“无根性”以及“自由发布人”群起的特殊性等特点,媒体对此出现管理滞后、缺失等“不适应”症状,使假新闻出现的渠道和可能性大为增加,同时也给假新闻的防范增添了很大的难度。

三、网络时代防止假新闻的意义和方式

维护新闻报道的生命力,维护媒体公信力,维护党的新闻事业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从新闻制作、传播所涉及的媒体和受众的诸多方面做起,识别假新闻,消除假新闻,与时俱进地创造良好的舆论空间和传播环境。而作为广大网友,也应加强自我约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随便发布不真实的信息,更不要片面追求关注度不顾及后果。有很多媒体习惯从“网友曝”中“找新闻”,这也是导致假新闻产生的一个原因。媒体需要新闻,尤其是需要独家新闻,但在获取渠道上不能跑偏,否则难保不出问题。

1.强化主流媒体在大众传播中的主渠道作用。一旦出现假新闻,受众一般会首先从党报、党刊、党网上寻找正确答案。所以,主流媒体的真实性和可靠度越高。非主流媒体的假新闻毒害就越低,甚至完全失去市场。这是从新闻主渠道作用这一源头来防止假新闻。

2.建立健全把关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把关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必须不断调整充实,提高针对性,在网络环境下对假新闻的把关就应当不断创新,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3.纯洁新闻队伍,强化专业人员的自律和媒体管理。纯洁新闻队伍,包括建立从业者准入制度,保证具有高素质的人员方能从事新闻工作。新闻出版总署1997年发布了《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2001年出台了《关于对出版物使用互联网信息加强管理的通知》,都对虚假新闻提出了防止和处罚的措施。这些是从法规层面对新闻的制作源头和传播过程来防止假新闻,使团体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法律法规,违法必究。

4.强化防假的社会群体意识,培植全民防假社会“土壤”。当前应当密切关注的一个新情况是,假新闻有所增加并较难监管的现象与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有直接关系。从新闻传播者来看,部分媒体除了采编队伍外,还培育了编外“报料者”队伍。此外,还有民间拍摄者、QQ空间和微信等,他们都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有专家称,互联网开创了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的时代。这种现象和趋势,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防止假新闻不是媒体一己之事,而是全社会人人有责。全民防止假新闻,对每个个体而言具有两重任务:第一把自己管好,个人不制造和传递虚假或可疑的信息;第二发现虚假或可疑信息,及时举报。鼓励主动验证和辟谣。

面对多元化的传播现实人们应当思考:媒体发布的新闻可信度如何?微博微信写手的可信度如何?若都能做如此思索和拷问,假新闻得以产生的基础条件必将日益萎缩,造假和传假的可能性和损害程度也将逐渐减少,从而营造健康的传播环境。只要不断强化新闻真实性原则意识,坚持对新闻制作、发布、传播、反馈等环节实施科学而严格的管理、监督和全社会把关,假新闻就一定会越来越少。

(编辑/丹桔)

猜你喜欢
假新闻受众信息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4 smart ways to spot fake news 判断假新闻的4种聪明方法
能分辨假新闻?多数人高估自己
意大利教高中生识别假新闻
订阅信息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展会信息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