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
摘 要: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风险日益加剧,我国正在实现由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增长向以内需消费为主模式的转变。本文将从汇率制度的角度考虑,基于主权货币理论研究,提出ELR计划,有效解决如何能够提升我国内需,刺激消费,从而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增长的问题。
关键词:汇率制度;提升内需;主权货币理;ELR计划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市场风险日益加剧。近年来,中国外向型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致使外需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有学者认为,国际贸易通过提升国家要素禀赋结构与加快制度变革进程对人均产出产生了正面影响。然而,1997年与2008年相继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使我国经济直面过于依赖外需、内外发展不协调等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种种隐患,同时,还引发了产能过剩、贸易摩擦增多、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李克强总理指出,过去几年我们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靠的是内需。经济长期放缓的形势下,仍要依靠扩大内需实现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扩大内需经济是在开放条件下进行的,必须着眼全球配置资源和要素,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扩大内需和拓展外需,二者良性互动。因此我国经济发展重点旨在积极扩大内需,不但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有利于世界经济的调整与发展(人民网,2012)。因此,汇率机制的调整完善从短期看,是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调整的客观需要;从中长期来看,其进一步改革对于改善国际收支、宏观经济平衡,减轻国内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扭转经济体结构性失衡,带动经济复苏,乃至改善贸易伙伴关系与提升我国国际形象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李健,2013)。因此合适的汇率制度与政府政策选择,关系到一国经济是否健康持续发展。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
作为一国或国际社会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汇率制度除须确定汇率的原则依据;确立维持与调整汇率的办法;管理有关法令、体制和政策;还要制定维持管理汇率的机构,如外汇管理局等(MBA智库网)。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1949~1952年,这一阶段采用单一浮动汇率制度,主要特点为人民币汇率富有弹性,调整频繁,稳定性弱。第二阶段为1953~1973年,实行可调整固定汇率钉住制。这种制度使人民币汇率具有刚性,人民币汇率制度不受市场供求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失去了经济杠杆作用。第三阶段1973~1979年钉住货币篮子,人民币汇率稳定与效率的权衡决定了其制度为钉住一篮子货币。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2005年7月21日至今,我国首次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2012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布,银行间及其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格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这使得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单日波动幅度再度扩大。
三、主权货币理论与传统货币理论比较
已有货币理论与汇率制度理论研究多为以传统货币中性理论为基础讨论而来,鲜有学者从货币本质出发,对货币本身进行更深层更直观的思考。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兰德瑞与我国刘新华教授在《解读现代货币》这一专著中,创新式提出了主权货币理论,区别于传统经济学家对国家、货币、经济各层面问题的理解。这对我国面对金融危机后如何有效扩大内需,拉动国内消费,调整经济结构,从而成功完成经济转型,令经济持续平稳的增长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本文将基于主权货币理论,分析汇率与扩大内需的关系。
传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遵循“存款创造乘数”规律:即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供给,银行相应按照乘数原则增加存贷量,央行可外生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由货币政策实现对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的控制。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只要政策是可被预测的,那么货币则为完全中性。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虽然在短期为非中性,但在长期仍然是中性的。20世纪80年代末,主流货币理论的“新货币共识”提出盯住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目标无效,转而盯住目标利率,调整隔夜拆借率实现对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校正。此外,货币当局的财政政策很难发挥作用,但货币政策可以有效控制总需求和经济的增长。同时,各金融机构与市场相应对央行辅以配合,最终有效实现所定目标。结合有效市场假说,传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管理预期控制真实变量,政府监管的推出和市场自我监管更能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危机的发生(刘新华,2010)。
然而,主权货币理论从货币的起源开始,提出货币并非源于便利市场交易或节约成本,而是为获得“信用”而生。其“信任”在于公众相信国家会强制征税,人和人都必须以国家货币为支付方式向税务部门纳税,且税务部门一定会按面值接受国家货币,是为货币价值的保障,法律规定确立“法币”地位。也就是说,国家货币的持有者永远可以使用国家货币偿还对其国家的负债。国家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个国家的产物,任何形式的货币若能够被国家税务部门接受,且发行规模相对于债务负担稳定,就可按其面值流通。此后,维持币值稳定的责任在于国家财政部。审慎的财政政策意义不在于平衡预算收支,而在于私人部门的资源调配到公共部门使用知识得以维持币值的稳定,也只有财政政策才可以用来稳定币值。其实现的途径就是确保公众在较为稳定的价格水平上以向政府提供相应的商品和劳务为代价获得货币收入。相对于传统货币理论,主权货币理论并不认可货币当局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控制通货膨胀的做法,现实中,很多在采取盯住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时,并未收获原本预期的结果,同样地,货币当局也无法控制银行的准备金。事实上,中央银行的确无法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其供给必然一定源自于需求。诚然,现代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核心是隔夜拆借率,同时还需要财政部门的配合(刘新华,2011)。
四、主权货币理论汇率制度与提升内需的关系研究
由“税收驱动货币”的主权货币理论推及分析固定汇率制度时,可知中央银行为避免引起汇率波动,从而无法维持稳定汇率的目标,这便使得中央银行不能根据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发行货币。其次,为了维持稳定的汇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还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然而,外汇储备的获得主要通过出口与引进外资两种途径获得。通常,中央银行选择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从商业银行购买以获所需的外汇储备。此处以美元为例,对商业银行而言,出口企业所得美元进入其账户成为负债,同时也在资产方表现为库存现金;中央银行购买美元,作为其买入储备进入资产方,同时发行现金成为负债,此时,商业银行资产方的美元减少,人民币增加。由于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度剧增,国际收支长期顺差,自然地,中央银行购买大量的外汇储备,形成所谓的外汇占款。直接后果就是损害了国内经济增长,政府所用政策的空间受到极大限制,更限制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政府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美元是美国当局发行的货币,即为美国政府用于购买商品与劳务并最终清偿债务的手段,本质是权威政府的负债。我国作为出口国而言,出口实际应被视为一种真实的成本,收获大量美元的同时,同样也获得了美国的债务。近年来,我国的出口也的确是以牺牲本土大量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为代价,以简单粗放型低价产品斩获国外市场的青睐,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大量的出口,使得政府不能再根据我国国内需求的意愿使用人民币购买商品与劳务,反而要听任国外市场的摆布。然而对于美国来讲,其依仗美元硬通货的货币霸主地位,常年在财政与国际收支两方面均为双赤字,在美国,财政赤字之意表面浮于支出大于收入,看似政府收不抵支,经济动摇。但政府的支出是创造货币,政府持续的赤字,实际上是不断为市场注资,调动了资源,刺激投资与消费,实现经济的增长与稳定。国际收支赤字下,美国就其作为进口大国,实则通过低廉的成本满足其国内的需求,也就是说,我国愿意持有以美元计价的金融和实物资产及其收益,而非消费美国本国的商品资源与劳务。最终,双赤字带来的是对美国最为真实的双倍收益。
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还未实现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加之我国发行货币的基础条件除政府债券外还需附加含有外汇储备的资产包部分,所以,目前我国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依旧是刚性的,仍有一定真实的债务负担。我国对于以美元计价的资产的需求还将受到美国隔夜拆借利率的影响。当隔夜拆借利率较高时,我国对美元计价资产需求随之升高,汇率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为了实现政府预算和国际收支的平衡,若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则将维持相对更高的利率水平和更加疲乏的国内需求,经济增长处于低水平,对国内投资和生产率造成负面影响,总体抑制国内需求,那么这样做的真实成本就是高失业率与低增长率。
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进程中,投资与出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内需消费长期不振。即使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贸易顺差有所下降,足量的外汇储备也给中国创造了足够的缓冲以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如今我国虽然维持盯住汇率制度,但随着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及时出现由贸易顺差转向逆差现象,也是进口带来的收益大于出口的成本。当人民币汇率变得更加稳定,届时我国汇率制度亦将更为灵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对外贸易将出现新的局面,最终实现全面的浮动汇率制度,但这是长期累积与变化的过程,目前无法解决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前进的困局。
要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旨在如何有效扩大我国内需。因此,要想更好的降低失业率,提高经济增长率,稳定国内价格水平首当其冲。基于政府选择劳动力作为有效的缓冲储备,兰德·瑞教授提出了政府作为最后雇主的就业政策(ELR):政府为劳动力储备设定一个价格水平,随后在保证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按照市场价格购买它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和劳务,而不致产生通货膨胀。这种劳动力缓冲储备的固定,是的任何在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找不到工作的人都可以通过ELR获得工作得到公开规定的收入。若私人部门工资高于ELR工资,私人部门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变强,刺激生产与投资。
我国若实施ELR计划,其结果不仅仅是可以在短期内扩大国内需求,更能够在长期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增长。ELR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在于可谓我国带来多方位潜在的收益:包括充分就业、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规范化工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统一的利益框架、工资和价格稳定和社会生产率极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与政治的稳定等。中国正处于转型的攻坚阶段,城镇化的成功实现决定了我国能否跨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ELR计划可以给国有企业转型中的劳动力提供再就业或培训的机会,还可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创造机会与条件。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但劳动力结构长期失衡,非就业劳动力与待职岗位不匹配是造成失业率无法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ELR计划通过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提供工作与培训机会,提升劳动力质量与生产率,达到降低失业率,提高经济增长率的目标,如此,全民消费需求增长,促进投资,实现我国经济顺利转型与长足发展。(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健.如何打造中国外贸升级版——以人民币汇率机制为例[J].中国经贸,2013(07):62-63.
[2] 刘新华 线文.货币的本质:主流与非主流之争[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06):174-181.
[3] 兰德·瑞.解读现代货币[M].刘新华 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