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懂音乐,也知道每年元旦在维也纳有一场新年音乐会,也知道音乐会的压轴曲目是《拉德斯基进行曲》,也一定知道《拉德斯基进行曲》是在全场听众的掌声中结束最后一个音符的。这掌声固然是音乐会特殊的贺新年形式,但是它的起源,一定是给予乐队和指挥最高礼仪的感谢,同时也是对那一时刻的依依不舍。在掌声中,指挥再次登场鞠躬致谢,直至他指挥乐队加演一个精彩的片段,在掌声中约会来年元旦。卡拉扬、阿巴多、西蒙·拉特……都不止一次享受过金色大厅一年一度的掌声。
这就是谢幕。
传统的谢幕是有幕的。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谢幕桥段属于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1954年乌兰诺娃访华,在北京天桥剧院演出《天鹅湖》。演出结束,观众掌声热烈不息,大幕重新拉开,乌兰诺娃登场鞠躬,大幕合拢;观众继续掌声,大幕再度拉开,乌兰诺娃再度登场鞠躬,大幕再度合拢;观众继续掌声……那一个晚上,乌兰诺娃返场谢幕十七次,达半小时之久。乌兰诺娃之后再也没有去过天桥剧院演出,但是六十多年过后,乌兰诺娃的谢幕依旧是天桥剧院的美谈。中国所有的舞台艺术大师都曾经享受过如此谢幕的荣誉。谢幕,是台下观众的陶醉,何尝不是台上明星的得意?
舞台的谢幕是有形的。当我们说生活就是舞台的时候,生活舞台也会有谢幕。生活舞台是无形的,谢幕也是无形的,但是,在无形的舞台上,谢幕的感受是相同的。如果说,一个艺术家一生中曾经经历了无数个舞台无数次谢幕,那么最普通的人一生中也是很多次登台,很多次期待谢幕的掌声。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把自己或者别人努力做、并且做得很出色的一件事情,理解为是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罢了。
一生中可以从很多侧面很多场景登上舞台,学业是舞台,职业是舞台,做子女是舞台,做父母是舞台,婚前是舞台,婚后是舞台,不婚也是舞台……而且在这些舞台中,又是一个舞台接着一个的舞台,一个舞台连着另一个舞台。小学和中学已经是两个舞台,职场中的此起彼伏都是在不同的舞台上竞技。
有舞台就有大幕拉开的时候,有大幕拉开的时候,就有大幕合拢的时候,那就是谢幕的时候了。每一个人都有很多次登上舞台的时候,却并非每个人都会获得谢幕的掌声。谢幕的掌声是无私的,却也是吝啬的。台下的掌声,永远只献给台上配得上掌声的角儿,可能是学霸,可能是业界精英,可能是兢兢业业,可能是温柔贤淑,可能是一剑封喉……当他们离开这一个舞台时,自然也有惜别之意,但是听到了周遭的掌声,已是欣慰。这掌声也是无形的,恰是有神韵的;听不见,感受得到。很久之后,还会有人赞誉曾经的舞台曾经的那个人,还会赞誉那个人又在新的舞台掌声响起。
每个人都会拥有舞台,每个人也都会有离开舞台的那一刻,但是真的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获得谢幕的掌声。甚至有时候台下的人看不下去就撤了,那时候的舞台,真叫是孤独的舞台,急吼吼等掌声响起来。所以,不管是在哪一个舞台,有掌声的谢幕,是最惬意、甚至心旷神怡的谢幕。没有因为谢幕有掌声,这个舞台就留住了你,但是这个舞台记住了你。你唯一要做的,是对着掌声响起的地方,深深一鞠躬,说一声,谢谢。1980年10月5日,21岁的山口百惠就是这样告别歌坛的,当然她流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