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
著名财经作家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工具的使用往往比年龄的差异更具有断代的意义。
我的第一台电脑是在1995年添置的,当时花了将近半年的薪水,同事们都觉得我疯了。
有了电脑之后,我写字的速度大大加快,原本笨拙的剪报被录入到了电子文档中,取用无比快捷。更要紧的是,我成为了中国第一批拨号上网的写作者,互联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现在想来,我们这一代人是怎样淘汰上一代人的?不是我们比他们更勤奋、更聪明,而是我们比他们更乐于接受新的工具。
如同汽车淘汰马车,电话淘汰书信,不是因为马匹不够健美强壮,书信不够精致深刻,而是因为工具的革命性迭代。在新的工具革命面前,一切价值被重构,包括时间的意义和对能力的定义。
最近这几年,我的很多同辈朋友,都开始患上了“淘汰恐惧症”。在一次EMBA的课堂上,一位从事珠宝连锁业的70后学生哀叹生意不好做,消费者越来越不可捉摸。我问他,你有客户管理工具吗?没有。你知道国外新的珠宝服务DIY模式吗?不知道。你用过网银和在网上购过物吗?那都是秘书的事。我说,你把学费退了,快点回家,洗洗睡吧。
不久前去南极,随团的有一位赵先生,是从纽约赶来的,已经六十多岁,穿得青山绿水。老赵做了二十多年的袜子生意,去年,他在淘宝上卖袜子,一口气做到了细分行业的第二名,六千多万元的销量,可是却亏了几百万元。然而我看他却好像没有泄气的意思,今年他放缓了在淘宝上的投入,转而与唯品会合作,还推出了一个新的互联网袜子品牌。
70后的学生老了,50后的老赵还年轻。
有一次去一个中学讲课,一位教师站起来与我辩论。他说,不能用80、90后来断代,根据他十多年的教学经验,95后才是“新新一代”,他们与90后的区别远远大于90后与85后的区别。
这样的讨论,时时听到。在60后,大家觉得老三届与之后的“统考一代”是两类人,在70后,大家觉得1976年是个分水岭,在80后,大家觉得第一批七位数的QQ用户才是互联网原住民的标志。这样的断代永远不会有定论。
一代人对一代人的淘汰,从来不因为年龄。有没有使用同样的工具,比年龄的差异更具有断代的意义。工具的改变,只与两个要素有关,一是速度,二是效率。速度可以击穿原有的成本逻辑,效率则改变利益的分配模式。
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一书提出过“加速回报定律”,据他的计算,从2000年开始,只要花14年就能达成整个20世纪一百年的进步,而从2014年开始,只要花7年就能达到又一个20世纪一百年的进步,以此估算,人类在21世纪的科技进步将是20世纪的一千倍。
这一千倍的进步速度,显然是非线性的,其核心的动力,来自于工具的快速迭代。在这个意义上,21世纪的工具衰老速度一定快于人的年龄衰老速度。
每一次工具革命发生的时候,原有生态中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无法适应,他们的思维和运作体系已在原有的工具系统中形成惯性,那太让人舒服了,改变则意味着砸烂一切,在犹豫和恐惧中,新的竞争者已经刀逼颈部。所以,既得利益者转型升级的成功率十分低,非有大勇气者,不能背叛自己过去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