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校内环境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6-04-20 09:37张福娟
大观 2016年3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大学生问题

摘要:法治教育其本质是法律信仰教育。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在教育方法、理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高校办学者应在明确法治教育重要地位的同时,转变教育理念,全面整合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优质的法治教育资源,以大学生法治精神塑造为目标,构建高校法治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法治教育; 问题; 对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而要实现依法治国,关键环节是加强公民的法治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律素质的好坏,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成败。进入新世纪以后,大学生法治教育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和改进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迫在眉睫。

一、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生虽然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仍面临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不足等现象,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运用法律的能力十分有限。 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因为非法学专业学生的课堂法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

(一)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滞后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如在小学开设“法治常识”课程,在中学开设“法治知识”课程,在大学面向非法学专业学生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通识课程,向法学专业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必修课程。但目前,针对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都存在跟不上时代要求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被整合为同一门课程,并使用同一本教材,没有突出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独立性。从教材来看,法律部分内容占全书内容不到30%,但是却广泛涉及到我国现行的诸多部法律,内容过于庞杂和空洞,稍显枯燥。再加上课程本身学时有限,短的时间内,要求教师对基本的法律知识做一个简单的讲解都比较困难,更不用说让学生掌握知识并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了。

(二)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专业法律知识的学习,他们在承担法律部分的教学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为避免教学中的尴尬,他们在教学中甚至会刻意将道德与法律分开讲授,并且在课时分配上不自觉的重德轻法,无形中弱化了法治教育效果。

(三)教授方法、模式滞后

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沿袭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以显性的课堂教学为主,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上,校内外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因此,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之下,不但未能充分发挥高校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反而大大削弱了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教育理念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与国家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秩序相一致的现代高素质公民,重在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的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及法治观念。目的的特殊性决定了法治教育所秉持的理念应是能力与观念的培养并重,知识与行为的转化统一,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上须以养成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为取向。高校法治教育教育者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课堂灌输式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律规则,并在生活中贯彻落实。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造成受教育者的权利意识淡薄。因此,高校法治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律信仰这一方面的缺失,已经成为严重制约高校法治教育效果的短板。

二、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建成,当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模式内容应予以重新建构。以校园法治文化和社会法治热点事件等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契机,构建高校法治教育的新模式。

(一)调整教育内容、模式,转变教育理念

在当前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法律调整的领域呈侵润状,日趋扩散,而道德权威在一些领域内却日趋式微,日益逊色”。传统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势在必行。法律信仰的树立是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当大学生的内心建立起对法的关切、对法律的正义与理性价值产生了认同,法的制度将内化为他们意识上的自觉,外化为自发的理性行为当中只有将大学生塑造成具有自主意识的理性主体,才能符合现代性的应然要求,才能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培育出守法公民。

(二)加强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效果

要改变法治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消极被动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法律知识只有转化为学生的法治意识并最终转化为学生的是适法行为,才能真正实现法律教育的意识和价值。教师可采用请自身法官大学校给学生进行法治讲座、举办模拟法庭、开展法律咨询、带学生旁听法庭审判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逐步养成用理性法理学思维分析各种社会关系,以规范自身行为、维护合法权益。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育人能力

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是高校办学之本,而成功的高校法治教育同样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支撑。一方面,高校,尤其是自身没有法学专业的高校,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法治课教师的素质,并积极为法治课教师进修和培训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在综合考虑法治教育师资力量配置的前提下,以“术业专攻”为基础,应该让法治课教师和德育课教师分开授课。司法界人士既具有渊博的法学知识,又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高校如果能够聘请这类司法界精英兼任法治教育教师,定期请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给大学生讲授法律知识,对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质而言将大有裨益,而且还会给专职的法治教育教师以新的启迪。

(四)注重环境熏陶法的应用,重视营造良好校园的法治环境。

高校应通过加强依法治校的法治化管理,积极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实现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的定型阶段,只有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正确的认知,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意识和信仰。

【参考文献】

[1]黄进.法治大计 教育为先[N].人民日报,2014-11-13:8

[2]吴峰.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9)

[3]陈毓.试论大掌生法治教育的实现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9(03)

[4]黄薇.提升法治教育--关于改革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 一) [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综合版,2000(04)

[5]熊伟.迈向现代性的大学生法治教育[J].江苏高教,2009(05)

作者简介:张福娟,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研三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大学生问题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