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梨乡溢新芳——记山东省冠县兰沃乡韩路村党支部书记冯俊奎
在冠县韩路村,有一棵树龄达360多岁的“梨树王”,苍枝虬劲,冠如华盖,依然年年发新枝、吐新芽,每年结果1000多千克。如今,这块土地上祖祖辈辈靠种梨为生的广大农民,也像这棵“梨树王”一样,在省劳模冯俊奎的带领下,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在古老的梨园里,洋溢着新时代的芬芳。
冯俊奎,现任冠县兰沃乡韩路村党支部书记、山东冠县梨园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担任村支部书记十多年来,冯俊奎凭着一位共产党员的使命感、一种不甘落后的精神、一种开拓进取的锐气,带领群众改品种、抓科技、搞旅游,将韩路村建设成了一个民富村美、花果飘香的新型村庄。目前,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5万元。冯俊奎连续多年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荣获省劳动模范、聊城市新长征突击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全国科技星火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梨产业是韩路村的支柱经济,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温饱。但是,传统的种植模式,粗放的管理方式,使每667平方米(1亩)梨园平均只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如何为群众打造全新的致富载体,成为冯俊奎上任之初就考虑的头等大事。
机会总会留给有心人。2003年,冯俊奎在外出考察过程中发现,同样是梨,大城市市场上的丰水梨、香水梨能卖到8~10元1千克。冯俊奎动心了,他心想,如果韩路村的梨能卖到这个价格,农民收入将增长10倍以上。想脱贫、想致富,必须相信科技、依靠科技。抱着这一想法,他马不停蹄地跑省城、上北京,咨询果树专家,探寻韩路村引接新品种的可能性。得到专家的肯定后,冯俊奎又组织群众多次到上海、莱阳等地进行实地参观。很快,全村干部群众就达成了共识。2003年始,为百年老梨树改“截肢换头”成了韩路村的一大景观,先后引进推广丰水、黄金梨、新兴、新高等新品种,使种植效益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5倍以上,经济效益随之大幅提升。
品种的改变,对管理与销售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是发挥技术优势,改造传统产业。合作社聘请了多名果品技术专家,制订了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采取集中培训、发放宣传手册和“明白纸”、全程跟踪指导等方式,推广了树形修剪、果品套袋、施用有机肥、科学用药、测土配方等鸭梨栽培先进实用技术和无公害栽培技术,实现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标准规范、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检验等标准化管理,果形、果质和产量全面改观,而且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其次是发挥市场优势,与多家果品购销公司及出口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将冠县鸭梨系列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每年出口量达2000余吨。产业龙头的建立,成为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助推器。第三是推广标准化生产。冯俊奎积极协调,成立了“韩路果品生产合作社”,统一生产流程。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黄河浪”果品商标,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目前,韩路村生产的鸭梨已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2009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博览会金奖,被山东省农业厅认定为绿色食品。品种的提高,为农民赢得了产品定价权。目前,韩路村人均果品纯收入达到9000多元。
韩路村成方连片的梨园面积达330多公顷,树龄均在100年以上。每年清明时节,梨花怒放,一片琼涛玉浪,景象蔚为壮观,熙熙攘攘的观花人群络驿不绝。面对此景,冯俊奎在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不禁痛惜不已。他心想,韩路梨花有名气、有人气,却形不成商机,赚不来外快,实在是暴殄天物。一个大胆的想法闪现在他的脑海:发展观光农业。韩路梨园面积大,全国屈指可数;历史久远,树形奇特;梨园故事素材丰富,文化底蕴丰富。再加上全国旅游业甫兴,发展观光农业前景光明。冯俊奎通过大会说,小会讲,私下聊,取得了全体村民的支持。
2005年元月,冯俊奎聘请省旅游规划设计院对中华第一梨园景区进行了详细规划,成立了山东冠县梨园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按照“春赏花、夏看绿、秋尝果、冬品树”的思路和“生态、和谐、精细”的要求,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精品园30多公顷,填补了鲁西梨园生态文化旅游空白。目前,该景区已成为一处以梨文化为主题,集观光、民俗、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型民俗旅游区景区。该景区以具有360多年树龄的梨树为中心,有梨王宫、结义园、梨仙居、百草园、亲情园、观花园、御宿园、林间娱乐园等景点,还有落英湖、茶馆、农家乐等设施,游乐休闲及文化内涵丰富。为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影响力,先后成功举办了六届梨园文化观光周和四届梨园采摘游园活动,组织开展了“梨园春意浓,镜头看冠县”“梨园有戏”“梨园荟萃擂台赛”等50多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打响了生态文化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品牌。自梨园建成以来,共接待省内外游客约2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00多万元。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最具成长力景区和省诚信旅游先进单位,韩路村也被评为省旅游特色村。
水果产业、观光农业两大支柱产业的鼎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目前,全村发展餐饮、冷库、纸箱加工、网袋加工企业35家,吸纳300余农民就地转移就业,200余人从事果品购销和果品经纪,全村经济呈现出“两柱支撑、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风笔云墨天作纸,山嗟水哦路如歌。”冯俊奎在果树技术推广、发展观光农业、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留下一串串成功的足迹。他还在不断地探索,以求再创新辉煌。
(本刊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