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 威 通讯员 杨旸文/摄
寻找远方的家——记阿尔及利亚歌剧院项目团队
□本刊记者张威通讯员杨旸文/摄
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白色的城市,距离北京9000公里。市中心12公里处,一座米黄色的建筑引人注目;撒哈拉米黄沙粒象征阿拉伯文明,蓝色起伏的玻璃喻作地中海,这便是阿尔及利亚歌剧院。在那里,还有一个精干、和谐的城建家园。
在阿尔及尔,太阳升的很快,一不留神天就亮了。在城建绿围起的一个由彩钢板房搭建的项目部办公区和生活区中,月季、芍药正绚丽盛开着,井字形生活区累积了三年的痕迹,在这儿朝夕相处的是37位家人,从项目经理到厨师,这是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这是他们温馨和谐的家。
在食堂,菜是家乡的味道,电视正放着《远方的家》,望着一张张亲人的笑脸。阿尔及利亚歌剧院当家人杜峰常说,远离家乡开拓阿尔及利亚市场,不仅要与国际部境外员工心心相连,让远方的家与北京的家同呼吸、共命运,更重要的是理解当地人的思维,与他们心相连。
故事就从“家”中最后一位到达阿尔及利亚歌剧院项目的王雪瑶说起。
2014年9月,刚入职两个月的王雪瑶来到阿尔及利亚。当天,项目部全体员工开展团队活动,到现场捡扣件。宿舍里只留下正在倒时差的她。远离家乡、家人和朋友,“我哭了,一直以为自己很坚强,却哭着睡着了。”王雪瑶不好意思地说,不过那是她第一次哭,也是最后一次。
她与另外4名室友住一个宿舍,5位姑娘最大30岁,最小的93年出生,其中4位是法语翻译,1名是阿拉伯语翻译。翻译,是境外施工与国内工程区别最大的岗位,她们不仅是语言的桥梁,更是项目与外界联系的关键点,就像五线谱一样连接着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与全体员工合奏出激荡人心的乐章。
雪瑶说来了以后才发现,在歌剧院,她不仅仅是翻译。在这个国际部首次获得北京市结构长城杯的项目中,翻译的工作内容丰富了、工作强度增加了,不再是单一的工作,而是与专业工作结合起来的复合性工作。
法语翻译刘雨威一年来完成了300多名劳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签证工作,光填过的表格就达三万多张,这位奔波于阿尔及利亚政府和机场的小姑娘为保持工程所需劳动力尽了最大努力。阿拉伯语翻译袁媛在当地建材市场干得风生水起。
窦婷婷是翻译团队中把语言与专业结合起来的典范。她是项目部在阿尔及利亚招聘的中国女孩,非法语专业却以流利的法语在当地完成了70%的地材采购任务。
1米73的个子,干练的作风,让窦婷婷在阿尔及利亚建材市场格外醒目。她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知道如何让悠闲、任性且从不讲价的阿尔及利亚人降低物资价格、提高发货速度。三年来,她每天早出晚归,经受过质疑、体验过压力,披星戴月间歌剧院已完美矗立,那一刻她无比自豪。
与婷婷一起采购物资的人是物资采购主管孙健。采购高峰期,俩人走遍了项目部方圆400公里,联系了40余家沙石场,只为了在这个建筑材料卖方市场的国家采购到性价比最高的物资。歌剧院项目做媒,孙健收获了人生最大的幸福——他与翻译苏肖童成就了一段异国情缘。
2013年1月25日,包括钢筋、防水材料、混凝土搅拌站、塔吊、装载机等在内的第一批物资从天津港发运。
3月7日,这批物资抵达阿尔及尔港和吉恩吉恩港,经过一个半月的清关,所有集装箱和散货才进入施工现场,整个海运过程长达3个多月。
“阿尔及利亚建材资源非常匮乏,商务部又规定经援项目主要物资材料和机械设备必须从国内采购,整个歌剧院可以说是通过漫长的海运建起来的。”孙健说。“第一批物资,我们请了清关代理公司在阿尔及尔港负责清关,后来发现自己办理清关手续既可降低成本,又可提高清关速度。”
从第一批物资3个多月才进场,到最快一批物资45天进场,在海上运输生命线上,歌剧院项目树立起境外工程建设的标杆,从钢筋、石材到门把手,工程所需90%的材料设备以最快的速度运进现场,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物资保障。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运出了一个歌剧院。”孙健对这一点很自豪。
而施工过程中的一场意料之外的难题,也让项目部员工记忆犹新。
2013年10月,基础结构第一次大面积浇筑混凝土。杜峰、钟生平、李政等项目部班子成员为了一千多方混凝土的浇筑做足了功课,技术交底会、用PPT为工人讲解操作流程、根据地质特点严格把控混凝土配比、砂石料准备似乎万无一失。
但是,当浇筑到100多方时搅拌站坏了,而保持浇筑混凝土的连续性是保证建筑质量的关键。紧急时刻,项目部全体动员,从应急预案的备选厂家中积极联系当地搅拌站,最终在一家中国人开的搅拌站找到了合格的混凝土,一车车混凝土运进了现场,确保了浇筑的连续性和浇筑的质量。“在与时间比拼中,团队齐心发挥出最大的力量。”项目部总工程师李政说。
项目安全主管赵树祥,“司令”是他的绰号。他爱干净、重细节,好助人为乐,是项目部有名的热心人。在安全检查时,赵树祥拿着手电一点点找隐患、找漏点的故事都是从别人口中得知。谈起自己,“司令”总笑着说:“我没干啥,都是应该的。”
质量管理员刘先应感叹——境外工程质量管理难度太大,“这些中国工人长时间在阿国施工,已经习惯阿国的施工标准和技术水平,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工作效率远不如我们在国内使用的工人。”这是刘先应干得最累的一个工程,工人只会欧式钢筋搭接,刘先应便手把手地教工人怎样用直螺纹套筒连接;工人不知道如何做防水,他也得一个一个地教。
开工之初,当地基下挖到8米流沙层和地下水,一度阻碍工期推进。“首先保证施工质量,不惜以增加成本为代价!”这是管理团队共同的声音,比图纸规划多打了300多根咬合桩做止水帷幕,这是阿尔及利亚历史上首次应用止水帷幕技术。
在降水作业中,阿尔及利亚没有人工降水技术,项目组研发了自动降水系统。在阿尔及利亚的第一次人工降水系统应用、第一次成功运动PM管理软件管理项目,这些值得骄傲的第一次,杜峰如数家珍。
……
在这个37人的大家庭中,杜峰有很多种身份——家长、管理者、倾听者、解决问题的人,最后才是项目经理。三年来,杜峰为歌剧院项目鞠躬尽瘁。
他是个诙谐幽默有责任敢担当的人,谈起这些年在项目上的感受他说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在海外工作,第一次走到综合管理角色,第一次做项目经理,第一次带这么大的团队,第一次用三年的时间认真做一件事。
2012年10月中标,10月底杜峰来到阿尔及利亚,与先遣组借助中铁19局的力量才完成开工典礼。三年时间,杜峰依靠真诚与实干赢得了阿尔及利亚文化部、大项目管理局和中国驻阿大使馆的青睐,为拓展北非市场奠定了基础。
“三年前,阿尔及利亚人只知道中建,不知道北京城建集团,一座高品质的歌剧院,我们让当地人了解到了BUCG的实力。”杜峰认为只有学会用当地人的思想思考才能融入阿尔及利亚市场,这也是拓展境外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今,提到歌剧院项目,当地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一切都是杜峰与全体管理人员不断努力的成果。
做项目、谈管理、带队伍,对杜峰而言是很多第一次的集合。对于他的团队,有句话他一直挂在嘴边:我们要过正常的生活。
“我希望给他们家的感觉,这里是工作的地方,更是朝夕相处的地方。”日复一日的异国生活让每一个离开家的人需经历过新鲜、彷徨、纠结、孤独最后才能适应。组织篮球队与中资企业打比赛,在生活区养宠物、野外烧烤、捞鲍鱼捡贝壳、逛名胜古迹,种种活动只有一个目的,真正的属地化管理,让去境外干工程与在国内做工程一样便利和安心。
境外工程对国际部而言是一个常态,融入这个国家,爱上这个国家,打破管理壁垒,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才是长期发展、保持最佳团队战斗力和执行力的根基,才能完美诠释国际部的团队氛围:简单、包容、坦诚,阳光。
“无论是国际部还是二公司,我们都是城建一家人。歌剧院,全新的管理模式,全新的家园感觉,大家不分彼此,从最简单的吃喝到攻克最艰难的施工难题,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不懈、互相鼓励、互为支撑。”杜峰说。
2015年12月中旬,马腾和精装设计师王佳先期回国,他们都在春节前与分别已久的恋人举办婚礼,钟生平、李政、赵树祥等人坚守在工程现场,刘雨威、袁媛等人已经加入到国际部新成立的阿尔及利亚代表处,在代表处经理刘辉的带领下与13名成员继续深耕北非市场。
杜峰也回国了,三年前,他的女儿刚上幼儿园,歌剧院建成时,女儿已经上小学了。没有陪伴女儿成长是杜峰最大的遗憾,用三年时间带领团队在阿尔及利亚建造出一座让艺术永恒的建筑,在北非深深烙下城建印记,这又是他和团队成员最大的收获。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