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宗禾
社会:让技术工人更加体面和有尊严
文_宗禾
从小到大都是好学生的田园,求职的不顺利却让她很受挫。
“国考、省考的成绩都差了一点点;简历投了不少,通知面试的企业没几个。有家旅游网站愿意录用我,但一个月工资2500元,还要经常加班,我不太想去。每天都在等待中度过,都不知道自己能干啥了。”刚开年,已上大四的武汉大学法学专业学生田园就开始为找工作忙碌。
田园说,班上60多个同学,有10来个去了广州闯荡,大多都在房地产公司做销售,月工资只有两三千元,必须铆足了劲儿做业务拿提成;还有20来个考上了研究生;剩下的大部分都没有找到工作。
与田园不同,技校毕业的小宋,当年还没到毕业季,就被许多用人单位争抢。“我是学数控专业的,当初读书时很多人不愿意选这个专业,嫌当车工又累又脏。其实只要学好了,我们这个专业很容易找工作,而且待遇都不错。”小宋说,他最后选择了首钢机械厂,工作4年后已经成长为一名数控高级技工,每个月工资6000多元。“高级技工哪儿都缺,很多高级工的月收入都一万多元。”
就业市场正上演“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方面是部分企业招工难、用工荒问题仍然突出。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去年的千户企业用工情况季度追踪调查显示,近年来企业招工难度日益增大,特别是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尤为突出。
此外,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技工短缺的现象非常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认为,就业市场上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反映出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实际上就是不匹配的问题,如岗位和人之间的不匹配,地域上的不匹配等。目前还不能说我国的大学生人才过剩,其实我们的大学生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一些大学生就业难说明现实中缺乏大学生合适的岗位,技术型人才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许多企业为招不到优秀的技工而烦恼,有的企业花大价钱购买了国外最先进设备和技术,但产品质量就是上不去,不是设备技术不行,而是工人技能不行、工艺不行。一流技术工人的短缺严重影响着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前途,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技术人才?
在这个处于现代工业体系顶端的产业里,手工工人虽已越来越少,却不可替代,即使是生产高度自动化的波音和空客,也都保留着独当一面的手工工匠。在我国也有这样一位手艺人——中国商飞上飞厂钳工胡双钱。
55岁的老胡是上海飞机制造厂里年龄最大的钳工。在3千平米的现代化厂房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班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但是打磨、钻孔、抛光,对重要零件细微调整,这些大飞机需要的精细活都只能手工完成。
胡双钱说:“有种是角度很小的,直角的零件,它刀子伸不进去,还要靠手工来修锉什么的。就说有一个零件,你如果说很急,数控机床做的话要编程,但是靠我们机加工来做,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就把这个零件给做出来了。”
航空工业,要的就是精细活。大飞机零件加工的精度,要求达到十分之一毫米级别。胡双钱的手因为长期接触漆色、铝屑,已经有些发青,经他的手制造出来的零件被安装在近千架飞机上,飞往世界各地。
至今,胡双钱已经在钳工岗位上工作了35年。他经手零件几十万个没有出现过一次质量差错。在长期的严谨实践中,他还发明了“反向验证”等一系列独特工作方法,确保每一个零件、每一个步骤不出差错。
“我们需要的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生力军;是视野宽广、技术扎实的好技工!”湖北省总工会经济技术部负责人说。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中国制造2025》为“制造强国”建设添上了重重的砝码,也向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采访中,专家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工人已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现代产业工人不能只靠力量,要学会动脑子、勤思考、敢创新,只有通过苦干、实干、巧干才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全国技术能手田京卫说。
目前,我国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和地位的“顶层设计”已经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
这描述出技工的美好前景,但如何落实还需要各地方部门对政策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完善。
“可以说,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为基础、以企业行业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下一步的重点是如何进一步将国家政策和专项计划落实到位,真正夯实国家的顶层设计。”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认为。
如何使技工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作用?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能力建设研究室主任袁良栋认为,政府一方面要加大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投入,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基础办学条件,优化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布局。另一方面要引导职业院校对接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的技能人才需求,深化“工学一体、校企双制”校企合作模式,支持学校、企业以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开展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引导和激励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推动专业设置和一体化课程改革。
另外,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尤为重要。东风汽车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提高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投入的积极性,一方面需要政府帮助企业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可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比如,对拥有高级技师并达到一定人数的企业,可以给予税收优惠或作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之一。
专家认为,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能提高技术工人工作尊严和社会地位,让他们更加认可技工岗位,并为之努力奋斗。
让技术工人更加体面和有尊严,让技工行业更有职业吸引力和社会竞争力,才会有更多的劳动者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