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晶晶 蓝宝兰 孙可镁
最后的花边店
辨识不同民族的人,第一眼看的,便是衣冠。
8年前,福建罗源畲族服饰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精湛技艺的肯定,也为它贴上了没落的标签。
在福建,畲族服饰店被当地人称为花边店。而现在,花边店早已从罗源县城的大街小巷里销声匿迹。在松山镇竹里村,还有全县最后一家做畲族服饰的花边店,老板兰曲钗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整个福建省还能缝制畲族服饰的200多位师傅之一。这个十来平方米的店面里,摆放着两三台缝纫机,黑色棉布堆成堆,五颜六色的花边从竹编箩筐里溢出来……
与大多数民族服饰一样,绣花图案多代表本民族的图腾、传说。畲族人崇拜凤凰,无论头饰、衣服、鞋子,还是装饰,无不围绕着凤凰图腾。而花边,则多以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为造型。“罗源畲服上衣的最大特征就是宽花边,可达十几厘米,全是刺绣,纹饰杂而不乱。”兰师傅嘴上说着,脚踩着缝纫机就把一条鲜艳的花边缝在了袖口上。早期,在服饰上绣花边是为了增强衣服的耐磨性,后来逐渐演变为装饰花样。
做了几十年畲服的兰师傅,只需1天时间就可以做一套普通的畲服,但如果需要手绣,就得花掉他八九天的时间。
“刺绣是最花工夫的环节,会做畲服的人少,能做畲服刺绣的人就更少了。”在兰师傅的家族里,现在只有他一人懂得畲服刺绣。而有趣的是,在畲族,绣花是男人的手艺活。可比起女装的华丽,男人的“短服”简单极了。短服是以蓝、褐色的麻布制成的短衫,长袖宽襟,衣长较短,刺绣极少的图案。天热时,只穿短服,冬季则会在短服外面套一件褐衣。褐衣与马甲类似,没有袖子,肩部狭窄,领口宽圆,胸前镶布扣五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下地种田,还是吃饭串门,我们都穿短服。”兰师傅回忆说。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去城里打工,再加上畲汉通婚,穿畲服的人越来越少。到了上世纪90年代,几乎只剩年近古稀的老人才穿畲服了。裁缝店的生意日渐冷清,兰师傅离开了家乡,带着裁缝手艺到泉州石狮做起了西装。直到最近几年政府慢慢重视畲族文化的保护,每年定期举办“三月三”山歌节,博物馆也开始举办畲服展,社会对畲服的需求慢慢多了起来。
于是离开家乡13年的兰师傅在2007年回到竹里村,重新挂起了畲服裁缝店的招牌。除了政府活动外,畲民结婚、搬新房子、祭祖等事宜也会带来一些生意。
订做一套普通的畲服,需要1 000元至2 000元不等。生意好的时候,一年能盈利9万元,不好的时候,只能赚五六万元。“生意还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兰师傅叹气道。“一套衣服可以穿很多年,政府今年办活动买了,明年就不再置办,畲民也一样。”前年,兰师傅的裁缝店做了180套畲服,去年数量降至160套,兰师傅预计今年会更少。
这些年来,有些人把畲服穿破了,有些转送了他人,少数的则压在箱底,留作死后寿衣之用。逢年过节,回乡的年轻人想到的也是为父母带几套时髦的服装,而不是畲服。但兰师傅还是想把畲族服饰制作技艺传给儿子兰银才。他一直在裁缝店帮忙,但也计划着外出打工做生意,“一家六口人,指望不了这家店。”
众筹本民族的文化
4年前,各地兴起了建设畲族特色村寨的活动。罗源县在霍口畲族乡福湖村建立了畲族服饰传承与保护基地。这个承担畲族文化传播的地方不过是一栋两层楼的老屋。斑驳的白墙,风蚀的栏杆,只是新添了几张搁饰品的木桌子。
因为这个保护基地是与一家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合作的,所以在陈列形式上有了一点创新。一边向人们展示传统的畲族服饰,另一边则悬挂着一件件改良过的畲族凤凰装。“随着年龄的增长,畲族妇女的服饰会有所变化。少女时期的衣领、袖口、衣边绣,一般以大红色、桃红色夹着金黄色的花纹。慢慢地,色调就会逐渐变得素雅、端庄,花边的宽度也会渐渐变宽。” 三公主畲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兰挺海介绍道。“其实如今的凤凰装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服装面料采用麻,现在变成了麻、锦并存,领口到衣角的花纹宽度也逐渐变窄,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在泉州泉港区山腰街道的钟厝村,人们也做了一件与罗源县畲族人相似的事,在老村里建了一个畲族文化馆,介绍畲族的传统节日、特色饮食、服饰图案等,陈列着小至发簪、碗具,大到生产工具、木制楹联,以及独具特色的服饰。不同的是,这些展品都是村民“众筹”而来。
钟志云是村里少有的没有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之一,听说村里要建这个文化馆时,他从家里找出几套孩子小时候穿的畲服捐献出来。“平时放在家里没什么用处,在这里集中展示了,才发现这些东西有着不一般的意义。我从来没有发现我们畲族的文化这么丰富多彩。”他感叹道。
在这场抢救畲族文化的行动中,除了成立文化馆,人们还开始翻修祠堂、修建新柱子、铺水泥路,有些地方还准备修建6 000步的登山步道。甚至规划好新农业基地,供游人采摘向日葵。当然,还需要建设文化广场,继续壮大三月三的畲族风情文化节……
文化不能成为记忆
尽管在福建的畲族人数众多,但浙江丽水的景宁,却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这里的畲族人是在明清时期从福建迁至于此。经过多年的历史、生活积累,景宁的畲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氛围浓郁,畲族服饰、山歌、舞蹈、婚嫁、节庆等生活生产习俗保留十分完好。本地人对畲族文化的抢救行动,聚焦在畲族服饰设计大赛上。
“中国畲族服饰设计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特地安排在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举办决赛,今年已是第三届。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秘书长顾小华每年都担任评委,他说:“在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举办决赛,一是让大家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看到一场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相互碰撞的视觉盛宴;二是希望推进畲族及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今的时尚服饰融合,共同促进新气象。”
兰金美是上一届大赛的金奖得主。“我是畲族人,灵感来自祖母的凤凰服,我一直记得她裙子上的刺绣花边和像扇子一样的褶皱。”因为经营着自己设计的时装品牌,兰金美对市场的潮流动向很敏锐。她将收腰设计与宽大的落肩形成对比,以畲文化中传统的符号装点服饰。正是经历了这次大赛,潜藏在兰金美内心的畲族之情被激发出来。比赛结束后,她开启了畲服高级定制之路,专门定做具有畲文化风格的日常服饰与礼服。“这样的比赛,也是在让我寻根。”因为畲族服装设计大赛并不只是让设计师闭门造车,组委会还会安排设计师们到畲乡体验当地人的生活,婚嫁迎亲、耕种织布的过程,深入当地几家畲族企业讨论商业运作,从各个角度对畲族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
这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参赛的还有来自英国的选手。Shay McCarthy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曾在ONLY担任设计师。因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理解,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创造出夸张时尚的作品。“畲族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民族,我很渴望去了解他们,将不同的文化结合,通过我的作品向英国和其他国家的人们介绍畲族这个神奇、独特的民族。”
今年,大赛选定了一个主题——“畲”华绽放,要求服饰设计具备一定的市场适销性,符合人们某一生活或工作场景的穿着。为此主办方特地划分了范围:社交晚宴、商务礼仪、户外休闲、居家亲子等方式。“这种方式,会让大家从艺术的角度让畲族服饰更加生活化。”顾小华说。
畲族的现状,或许代表着中国所有少数民族现今所面临的问题,而畲服之变,或许正成为一条可行的文化保护之路。希望畲服能应了那句“文化复兴,衣冠先行”的古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