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伟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它要求将教师“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能动活动,即让学生将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内化、吸收和运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全面的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基于以上认识,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作了初步的探讨与尝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 主体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05-01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它要求将教师“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能动活动,即让学生将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内化、吸收和运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全面的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一、以生为本,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就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想办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人尽其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确保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最大限度的快乐和热情。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只有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我们应该: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来说是无字之书,无言之教。但人都是有感情的,小学生的感情较之于成人更丰富,更纯真,也更易于被损伤,他们当然也要求成人以同样的纯真的感情来对待他们。课堂上,教师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都无疑“在教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第二,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融洽合作。要让学生知道:班集体就如同一个大家庭,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应情同手足,相互关心、相互合作,形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才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自动地学习,自动地去创造。
三、转变教学观,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学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在一篇篇课文教学中,如果能找好每篇课文学生学习思路的切入点,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得出自己满意的答案,那么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有趣味,有收获,学习主动性高。
四、学法与教法并重,让学生自主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学实效,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让学生找到发展的途径,这样他们才会乐在其中。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凭借精心选择的语言,精心选择的教学方法,精心安排的活动内容、时间和方式,让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快读、快思、快写、快记、快速课堂小结,逐步找出适合自己的高效率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自信
学习目标是否得当,对学生主题参与程度只至关重要。因此,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尊重和信任学生,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学习目标或学习方法,包括与教师相反的见解。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六、恰当的引入竞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是小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而竞争机制的引入正是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外在动机,而且能够作为一种鼓励进取、鞭策落后的诱因去调动学生尚不成形的各种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积极进取、敢于拼搏、不甘落后的精神和成功感等健康的思想品质。
七、鼓励质疑问难,引导积极探求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学习也是这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验,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积极探索、寻求的途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是学生欲求主动完成学习内容的体现,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有疑,就说明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大脑在积极地思考。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诱发出他们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而解决疑难,使学生取得进步。
八、寻找兴趣信息,引发主动参与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性,也是推动人去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内在动力。教学中使学生学习从枯燥乏味达到兴趣盎然,需要教师积极找寻课堂中的兴趣信息,亦即教学中的兴趣结合点,它包含了教材、课件、环境等各方面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而教师收集兴趣信息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基础。也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可根据内容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手段使教学材料以诱导的方式呈现。
九、贯穿情境活动,诱发自我完善
情境不仅指存在的现实,同时也包括暗含的境界。(辞海980页)情境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情境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情境的刺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探究学习内容,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也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提出“相机教学”的主张,就是指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运用情境,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地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可见,课堂中贯穿情境活动,是使学生主动探求,诱发其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同时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课堂教学中落实主体性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每一位教师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胡广宝.课堂质量关键是学生参与的质量[J].学周刊,2011(26).
[2]蒋月珍.让学生在参与中快乐学数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