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张宁)
这周,我再来给大家说说英语教师出身的大企业家马云和电工出身的著名相声演员苗阜的故事。
五马云:出身英语教师的大企业家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现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在2016年2月25日发布的《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上,马云家族以1400亿元人民币居中国富豪第二位。
马云第一个正式职业,应该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英语老师。马云,1964年9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黑五类”家庭(因为他的爷爷抗战时期曾经做过保长)。作为一个“黑五类”的子女,在那样的年代,本来应该是“夹着尾巴”做人,但身材瘦小的马云却经常会和别人打架。13岁时,因为打架记过太多,他曾被迫转学。之后,马云参加了中考,考了两年才考上了一所极普通的高中,其中有一次数学只得了31分。1982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结果不出意外地落了榜,数学只得了1分。这让他充满了挫败感。后来他跟表弟一起到一家酒店应聘服务生,结果表弟被录用了,他则惨遭拒绝。老板给出的理由是他又瘦又矮,长相还不好。马云高考落榜以后,父亲马来法见他意志消沉,为了转移他的注意力,就给他找了个蹬三轮车给杂志社送书的活儿,但是没干两天,他就不干了。因为在他心里,还是想上大学。1983年,马云第二次参加了高考,但还是落了榜,不过这次他的数学成绩提高到了19分。马云的父母劝他死了上大学的心,好好学门手艺,但这时他想上大学的心已愈加坚定。1984年,马云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第三次参加了高考,这次,他的数学考了89分,但,但他的总分离本科线还差5分,只能读大专。大专就大专吧,已经考了三年的他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成为了杭州师范学院的一名大专生。这时,命运之神第一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那一年,杭州师院的英语专业本科竟未招满,院方决定在专科生中补录几名英语成绩优异者,马云的英语成绩不错(他从小就对英语有兴趣,12岁时,买了一台袖珍收音机,从此每天都会收听英语广播),得到了这个在今天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专升本的机会。进入大学后,马云变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凭借出色的英语成绩稳坐外语系的前五名。之后他又当选了学生会主席,后来还担任了两届杭州市学联的主席。1988年,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外国语系英语专业毕业,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英文教师。之后,他又成为了杭州市优秀青年教师,并发起了西湖边上的第一个英语角。
1992年,由于很多人来请马云做翻译,马云成立了一个名叫海博的翻译社。不过刚开始的时候,翻译社的收入一直是收不抵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马云不得不背着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卖起了鲜花、礼品,还曾经销售过一年的医药,推销对象上至大医院,下至赤脚医生。直到1994年,翻译社才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这时,来自西雅图的外教比尔和马云聊起互联网,马云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1995年年初,马云作为翻译到洛杉矶沟通落实一个高速公路的投资计划,处理完公事后,比尔带他去参观了一个ISP(网络服务提供者)公司。在参观完这个公司后,一个创业计划在马云的脑海里形成了。3月,马云回到国内,立刻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办了停薪留职,然后自己拿出六七千元,又向妹妹、妹夫借了一万多元,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当时公司只有三名员工——他、他夫人张瑛和何一兵。此时,离中国能上Internet网还有3个月的时间……1999年3月,马云正式辞去公职,后来被称为18罗汉的马云团队回到杭州,凑够50万元人民币开始了新一轮创业,开发阿里巴巴网站……从此走上了一条成为大企业家之路。
六苗阜:出身电工的著名相声新贵
苗阜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相声新贵之一,但他并不是像很多相声演员那样,从小就拜师学的相声。他1982年1月出生在陕西省铜川市一个铁路职工家庭。小时候他不怎么爱说话,甚至有点儿自闭。上小学二年级时,他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相声。他觉得有趣,就到学校里去学说,竟把小伙伴们都逗笑了。从此,他就有了一个长大要当相声演员的梦想。后来,苗阜从宝鸡铁路运输高级技工学校毕业后,在西安铁路局梅家坪供电段当了一名电工。一天,西安铁路局工会办了一个慰问职工的演出,并从北京请来了两位相声演员。苗阜义务前去帮忙,台上台下猛忙乎。当时,在工会负责文艺活动的王先生觉得这孩子特别能干,也特有眼力见儿,就从自己的劳务费里抽了50元给他。苗阜称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笔“演出费”。这时,苗阜心中的那个相声梦又重新被点燃了。起初家里人并不支持他“搞文艺”。苗阜的爸爸是个厨师,人很严肃,不希望他去说相声。“当时,我妈也老教育我,好好上班,说不定将来能当个工长”。但是他对相声却有着一种疯狂的热爱。他经常研究马三立和姜昆等人的作品,渐渐地,从中琢磨出了不少门道。苗阜有句名言:只要心里有梦想,哪里都可以是梦想开花的地方,甚至是在电线杆上。有一年冬天,他正在野外的电线杆上抢修线路,西安的一个相声迷打来电话。两人聊着聊着,突然聊到了一个不错的相声包袱。苗阜激动得忘掉了寒冷和危险,就在电线杆上和对方对起了“活儿”。当时,大雪纷飞,电线杆上挂满了冰溜子,他的手上冻得全是口子。下班以后,他脸都没洗,就坐车往西安奔。对方见他这副模样,说:“好家伙,你咋成这样了?”2002年,苗阜开始在西安铁路局艺术团说相声。终于走上了职业相声演员之路。五年以后,他又和一帮曲艺爱好者在西安一家茶楼创办了“青曲社”,并打出了要“中兴西北相声”的旗号。当时,西安没有愿意花钱听相声的人,来的都是喝茶的,顺便听下相声,“当时我们一天的收入只有600元,20个人分,其中两个老先生,拿走一半,我们剩下的18个人就分300元。最惨的时候。我所有的银行存款加起来只有36块8。”追忆往事,苗阜感慨万千。就这样,顶着压力,一路摸爬滚打。苗阜终于混到了今天这个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