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2016-04-19 07:50:39晏旸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真实性红楼梦

摘 要:对后人所续小说八十回后故事的真实性(是否和曹雪芹原意相同),我心存怀疑,由于种种原因,八十回后的故事与原故事的本来面目的却存在出入。

关键词:《红楼梦》续书;曹雪芹原意;真实性

作者简介:晏旸(1996.3-),女,汉,现为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全日制本科大三在读学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1

读完《红楼梦》我心里的震撼是强烈的。作为初读者,我虽怯于谈论但是还是斗胆尝试。对后人所续小说八十回后故事的真实性(是否和曹雪芹原意相同),我心存怀疑,由于种种原因,八十回后的故事与原故事的本来面目的却存在出入。下文我将从三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理解。

一、被遗忘的画卷

《红楼梦》三十九回,贾母命惜春画《大观园行乐图》。后来与之有关之事——“海棠社”给惜春放掉半年的“创作假”、薛宝钗为作画的工具器材开出单子、作为管家的凤姐提供的物质上的支持等,都看出大家对此画的重视,更不用说贾母的一再的催促。但是就是这样一幅极重要的画,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竟未提到,我以为这是一个败笔。

一方面,画卷出场的缺失使故事丧失了完整性,给人有头无尾之感——前文大费周章的做了种种铺垫,到了八十回后竟了无踪迹,让人感到失望。另一方面,这也让故事的悲剧感有所减弱。贾母命惜春作此画时已对贾府的潜在危机有所察觉——这大观园盛景只是大厦崩塌前的虚幻景象,要留住此景也只能让它残存在画卷上。因此,“惜春”作画是贾府由虚假繁荣转向衰败的分界事件之一,是预示悲剧的。在第四十八回里众人看画“十停方有了三停”,就是说这幅画就算没有全部完成也至少完成了一部分。在八十回后的叙述中对此画的再次交代能产生繁华与落魄对比下的强烈悲剧效果,有利于增强小说的戏剧性与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有争议的人物续写

小说中所刻画的人物众多,大部分的出场人物都做了最后的交代。面对残本,后人对出场人物的续写的却有传神到位之处但对于一些角色的描写似乎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1、贾宝玉:本来“性乖张”的宝玉到了八十回后竟教人学起《女儿经》来。如此行为显然有违曹雪芹原意。

2、林黛玉:在前八十回一向最反感经济功名的林黛玉,在序书中居然用言词劝勉宝玉读书,于是便有了别扭的“黛玉劝读”描写。

3、香菱:小说第五回,宝玉所见判词,香菱一页写有“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很明显后句中的“两地生孤木”指的就是夏金桂,香菱碰上金桂的结局只能是死。但是后人的续著却将香菱扶正,这实在是荒诞。香菱的原名本叫甄英莲,即“真应怜”之暗示,也就是说曹雪芹一开始就设定了香菱悲剧的结局。

4、惜春:同样在第五回,惜春判词中写道“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首先值得注意的词是“缁衣”,这穿着给人的感觉是破旧寒酸的。第二是“青灯古佛”,这明显是古庙才有的景象。所以惜春最终剃度的庙宇应该并非栊翠庵。

5、巧姐:判词中有言“巧得遇恩人”,所以序书确实写到了巧姐被卖而被刘姥姥所救的事情,这是没有多大争议的。但序作者最后却写巧姐嫁进了一乡下地主家,并且又回到父亲身边。这显然是扭曲了曹雪芹的构想。第一,且看第五回巧姐判词上的画——“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很显然巧姐最后并没有回到贾府,而是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妇。第二,我们试想一下,以刘姥姥的见识和水平,她有能力帮巧姐谋到这门亲事吗?

除上所提,另有很多值得商榷处,如此这些有待研究者们继续发掘和探讨,以便为后人还原出一个最真实的《红楼梦》来。

三、 应是“大悲剧”结局

原作前八十回曹雪芹不断埋下伏笔,暗示最后的结局应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是序书却为贾家安排了一个“兰桂其芳,家道复出”的大团圆。这显然是荒谬的。以下将从几个点来论证应该是大悲剧结局的原因。

1、原作者曹雪芹的身世背景:“生于繁华,终于沦落”可以说是对曹雪芹一生的最好概括。

前后生活的落差以及生活的窘困培育了他的悲剧意识,反映在作品中则是对人世沧桑的感慨——作者就是那块“无才可去补苍天”的被弃之石。而在其原作中反映出的“佛道思想”也间接表明曹雪芹抛弃繁华功名的人生观。这种看破红尘的价值倾向理应把小说推向一个更加彻底的悲剧里。

2、封建世族衰落的必然性:《红楼梦》中以三大家族为封建贵族世家的代表,而世族所依托的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虽然小说一开篇就写到“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但书中所说之社会大抵都以明清为模板,而此时正值封建王朝由盛转衰之际。社会的悲剧衍生出家族的悲剧,家族的悲剧又分化为了形形色色的人生的悲剧。大观园中一切失落的繁华都是这悲剧里的牺牲品。

3、曹雪芹的暗示:众多的谶语是此书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判词、诗词还是灯谜都无不影射家族没落的悲剧。后人对此研究众多,在此不便多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物语言也暗示了悲剧,如在第十三回里,秦可卿托梦王熙凤就曾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这正是对贾家结局的最好写照。

以上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对《红楼梦》八十回后故事真实性的看法。后来的续书者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作者的原意,但这样的扭曲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大团圆”的文学传统、小说的商业价值以及续作者本身的资历等都是潜在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北京第1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3]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01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真实性红楼梦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28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18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38
从《红楼梦》看养生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54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传媒评论(2018年5期)2018-07-09 06:05:24
别样解读《红楼梦》
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10
广告的真实性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