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洁
一起寻找影子的真相
☺ 程洁
带女儿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
我家有个熊宝宝,扯出整卷卫生纸搭火车轨道、把锅放在地上在里面蹦,都是小菜一碟。她就是我3岁半的女儿小团子。
相比熊行为,更麻烦的是她的各种问题,比如“悬崖是什么呀”“水为什么往下流呢”。尽管她口齿不清,说话时断时续,但意向明确,得不到答案就会“夺命连环问”。而很多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
昨天晚上,小团子又提了一个问题:“妈妈,人会死,那影子也会死吗?”一下子又问倒了我。我只能反问她:“你觉得会怎么样呢?”她看了看我,没回答,但过了一会儿跑来大声说:“妈妈,快把我的问题发给科学家,这样科学家就可以在他的手机上看到我的问题了。”
虽然我并不认识科学家,但我有万能的朋友圈。于是,我马上行动。
很快,就有朋友回应了,随着大家的转发,我还收到了朋友的朋友们发来的回应,有说不会死的,有说影子没有自主变化的。
我认真地把朋友们的答案念给小团子听,没想到她并不满意。她还是问:“影子会死吗?”
被追问紧了,我就问她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她什么也没说,扭头走了。
我想起上周家里死去的兔子,虽然兔子死去的那天,女儿并没有太大的反应,但她心里一直还牵挂着那只兔子。
也许,是因为前几天看的视频——一群意大利孩子探索影子的故事。看完了,她说自己一直在“想呀想,想呀想”,然后开始玩一个游戏,就是想方设法和自己的影子分开——用毯子盖住影子、用塑料刀割影子、跑得飞快希望甩掉影子。
也许,那个晚上,她只是正好在头脑中把死亡和影子连接起来,就问出了那个问题。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猜测。
我之所以猜测,是因为想了解小团子提出问题的意图,从而能有效地回应她。女儿之所以能提出各种问题,并非是我回答得多有效,而是我回应得从来都很及时,哪怕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也会坦白地告诉她“妈妈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学习,上网查、找书看或者可以……”她总是会自然接着:“问知道的人。”然后,我们会一起大声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乐意花时间倾听她提出问题,她感受到我的关注和理解,也许还能感知到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着巨大价值。所以,她才能带着好奇,勇敢地不断发问。
说到底,当我们成人积极回应一个孩子时,她会更愿意积极主动去学习。比起问题的答案,答案背后的知识,这些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难道不是更重要吗?
我需要继续支持她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把我认为的所谓对的答案告诉她。这样,她才会继续天马行空般地提出问题,享受追求真相过程中的快乐。
后来,一位朋友又发来新的回应:“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影子,陪伴自己的一生,哪怕死了也会陪伴着,因为怕他们孤单!”
小团子很喜欢这个答案,一直重复着:“人死了,影子陪着他,就不孤单了。”
但是,我没想到的是,她接着问我:“妈妈,可以带我去标本世界看看吗?因为我想看看人死了,影子怎么陪着它!”
我当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因为她想出了一个我们都没想到的办法,去现实世界寻找真相。接下来,怎么办呢?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人体标本世界是女儿一直想去的地方,但我和家人都不敢带她进去。幼小的她还无法理解我们大人面对死亡时的不适感。而死去的宠物、家里的绘本(比如《獾的礼物》《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甚至大人之间偶尔的对话,已经让她自然地接触到死亡的概念。也许,在她幼小的心里,死亡并不可怕,就像她想去看悬崖、雪山、海底、月亮一样,死亡就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她想知道死亡的真相。
当我们因为生活的忙碌、思维的惰性,习惯、麻木地去接受真相,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孩子、也给自己一个与更广阔世界连接的机会,去倾听不同的声音,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物?所以,接下来,我需要挑战自己。
一天早上,我告诉她安排周末去一趟北京自然博物馆,陪她一起去看人体标本世界。她很高兴,一个劲儿说太好了。接着,我平静地告诉她:“我其实不太想去,我可以把你送到门口,你自己看完出来吗?”3岁半的她立马瘪嘴:“妈妈不去,我一个人看不了。”没等她哭出来,我接着说:“那你要想个办法,让我既能陪你进去,又让我看不到我不想看的。”她认真想了一会儿,跟我商量:“你坐在小车上吧,我推你。”紧接着,自己也乐了:“我的小车太小了,你坐不下啊。”我也乐了:“那我们一起再想想吧,反正还有两天的时间呢。”
想啊想,看啊看,听啊听,走啊走,做啊做,当我们专注在这些生活的当下,享受着过程中与更广阔世界的互动,未来也许就不那么可怕了!
呼吸着北京的雾霾,我常常在想,这难道就是我们乐意交给孩子的世界吗?我能做点什么?当然,未来的他们也许能更有创造性地解决,而不是像此刻的我戴着猪鼻一样的口罩,惴惴不安,一味抱怨。未来的他们始于今天,也许我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我会继续去听,努力听懂女儿的各种问题,跟她对话,陪她寻找答案,带她去看世界,认识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一起构建属于他们这一代的学习图景。我相信,拥有陪伴、回应的她,面对未知的挑战,才不会害怕!
>>给家长的贴心提示
1:多花时间听孩子的话
要知道,因为声带薄、肺活量小,3岁左右的孩子如果不是有意控制,说话的音量常常不大,发出的语音也不够准确和清晰,比如翘舌音、前后鼻音等。所以,当孩子说不清时,一定要耐心地多听。
2:在对话中听懂孩子的问题
进入3—4岁,孩子的词汇量激增,但由于逻辑思维水平尚在发展,语言的连贯性不强,有时会断断续续,主题不明,逻辑不清。所以,孩子提出的问题常常让人费解。比如,我有时候也听不懂女儿在说什么,常常需要更用心地听,连续地问和关注,根据之前和她对话的经验去猜测、验证她到底问的是什么。
3:积极回应孩子的提问
当孩子问我们问题,我们可以自己回答,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图书、上网搜索,也可以求助更多的朋友,还可以走出家门,更应该去可能帮我们找到答案的现场。陪伴孩子,在与文本、人、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互动中,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对孩子发问的最好回应。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北京市教科院早教所兼职教研员。)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朱璐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