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童年备个份

2016-04-19 08:55周云龙
莫愁 2016年9期
关键词:爱人微信儿子

☺ 周云龙



给孩子的童年备个份

☺ 周云龙

人在什么时候说话最真实、最自由、最智慧、最有趣?儿童时期,童言无忌嘛。准确点说,是6-10岁这个年龄段。之前,还处于牙牙学语,说话的准备阶段;之后,又纷纷进入寡言少语、选择性发声阶段:一方面,人开始有了学业的压力;一方面,人有了心理安全感的诉求,知道有些话不宜说、不能说了。我不是语言学家,没有系统研究,只是依靠身边的某些个案,谈谈自身的感受。

儿童节那天,微信上形形色色的鸡汤和追忆齐飞,有关孩子的话题接力刷屏。我本无意掺和,收拾旧的采访本,看到自己一组短章式的日记,竟然被它吸引住了,上面专题记录着儿子成长中的诸多轶事、趣事、糗事,那时他正在小学低年级。当时,只是觉得有点意思,随手一记而已,十多年后回看,才觉得意趣盎然,可谓“有点意义”。

孩子是自己的好。仅仅从随手记录的二三十个段落看,儿子早期的表达,简直是哲学的、文学的,甚至还是美学的。不过,事实上我并不知道,哪些是真正有情有趣的,哪些是暗合儿子特性的,所以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在微信好友圈,邀请同事朋友做了一次票选,以下是得票靠前的几个片段——

之一:每天的晚饭,儿子常常吃吃停停玩玩。这个习惯不好,我意识到事关长远,不可小看,便不断寻找机会对他进行严肃教育。前天,我又唠叨了几句,儿子居然一本正经地还我一嘴:播电视剧还插播广告呢,我就不能歇一会儿再吃吗?

之二:男孩子太顽皮了,有一回,我真的忍无可忍,动了大怒。这小子被逼到墙根,急了,竟然慌不择言,脱口而出一句“市骂”——应该是从同学那里学到的。我有点吃惊和担心,但又不想激活他的逆反意识,只是瞪了两眼,而后问他:下次还说不说了?儿子显然被我吓住了,但又不那么服气:下一次,我在心里骂你!

之三:儿子从学校里带回一份“自愿征订单”,要我给他订阅《米老鼠》,或者《世界之最》。我想,订的课外读物够多了,等他妈妈回来一起商量商量再说,儿子态度坚决:不行,明天就是最后一天了。我就奇怪了:妈妈昨天在家,你怎么不说?家里的小事,一般都是爱人做主。儿子笑了:就是等到这时我才说的,一个人好对付,两个人就不容易对付啊!

之四:见儿子一到家就开始做家庭作业,心里窃喜。瞥了一眼题目,造句:一边……一边……他写了两行答案:小明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小明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对都是对的,可是吃饭时看电视,卫生吗?走路时看书,安全吗?我不淡定了,随即引导他再好好想想。儿子说,反正造句没错。我又一次提醒,语法是不错,但这么说不太合适。他被说烦了:这么造,行不行?一边拉屎一边看书。我告诉他,这个就更不雅了。他反唇相讥:那你不就是这样的吗?

之五:期末考试前夕,儿子终于安静、沉稳了,爱人及时给予赏识教育:这些天表现蛮好的嘛!儿子紧接着便问:妈妈,像我这样子,将来能不能成才?爱人继续鼓励:可以!那我将来成不了才,我已经长大了,时间又不能倒过来了,怎么办?儿子心里并不踏实。爱人循循善诱:你只要认认真真就能成才,用大功成大才;用小功成小才……你将来想成大才,还是小才?儿子斩钉截铁地说,成小才!爱人顿时怅然若失:为什么?儿子如实作答:大才小用不如小才大用!爱人追问他哪里听到的理论,儿子一脸得意:我看报纸呀、电视呀,那上面说的!

在我记录的有限片段里,还有好多涉及孩子的亲情观、友情观乃至幼稚的爱情观,如果全文照录,那可以出一册薄薄的《成长童话》了。想知道这小子现在与我们交流的状态吗?大一学生了,和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一样,难得主动打个电话回来,微信里给我们的回复,多半是言简意赅的“吃了”“知道了”。就是偶尔假期回到身边,双方也很少再有亲切友好的交谈。叮嘱多了,他就报以不耐烦的一声:别烦!

所以,回到正题,我晒出那些童言趣语,不过是想提醒年轻的父母,从现在起,就做一个有心人,把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做个记录,不只是在微信上传美图、录视频。其实,记录的同时,往往也是为人父母者暂停下来自我反思的一个过程,明智者会不断有对自己教育行为的矫正和纠偏。微信上一个帖子说,如果你的孩子有下列貌似愚蠢的问题,很可能是“未来之星”,千万不要轻视:1、天会不会掉下来?2、月亮和太阳可不可以换个位置?3、妈妈,我看见了鬼,你信吗?4、人类会不会在一夜之间全被毁灭呢?5、机器人会不会变成真人?6、全世界会不会成为一个国家?7、是不是可以不上学?8、是不是可以没有作业?——好好回忆一下,你还记得孩子曾经给你提过哪些疑问——曾经给你出过哪些难题,令你尴尬甚至不安?对孩子那些貌似愚蠢听似滑稽的问题,我们又曾经是怎样的态度?

多留意孩子的童年,那是孩子最天真无邪的时光,最异想天开的时刻,那也是人与自己、人与他人相处最和谐的时段,说话没什么怕的藏的,而他们的听众也没什么骂的恨的,多半是欣赏的姿态。一生之中,这是最珍贵的状态。人生是一次单程的旅行,如果有些同步的记录,那是多生动的纪念,多温馨的记忆。事实上,亲子交流的好多场景、好多细节,做父母的不是回看记录,也已经印象模糊,仅仅是过去了一个“十年”。而孩子的记忆里,对自己过去的所言所行更是一片空白:原来,我还是这个样子的?!

而我觉得更有意义的是,未来的某些节点,譬如婚礼,譬如生日,可以摘选那些成长记录的片段,配些图片、音乐,来个现场播报,绝对比单纯的寄语或祝福,有看点,有嗨点,有泪点。这些留给他们的孩子,未尝不是一份早期教育的“活教材”。

编辑王淑娟623358414@qq.com

猜你喜欢
爱人微信儿子
仁者爱人
打儿子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微信
微信
微信
下一世,你是我的爱人
儿子
再见了,我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