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不及而立的彭清华和团队开始整理散落于湖湘中医眼科各流派的名医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资料;30年后,“湖湘中医眼科名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传承与推广”项目(下称“湖湘中医眼科名家”项目)荣获2015年度湖南科技进步一等奖,已是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彭清华代表团队登上领奖台,于鲜花和掌声中收获荣誉。
30年前,“湖湘中医眼科名家”项目启动,凝聚了近代湖南中医眼科学术精华的传承画卷逐渐清晰地呈现于世,开国内对特定时间段、特定地域的专科名医群进行系统研究之先河;30年后,收获的喜悦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让“湖南中医眼科名家”项目模式辐射至全国,让我国中医药事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成为项目团队新的奋斗目标。
在国内中医学界,眼科“湘军”可谓赫赫有名,一大批艺精心诚的名医专家在业内和患者中享有盛誉。但在我国中医行业上千年的发展史中,拜师学艺、口传身授是主要的传承方式,许多古法古方更是家系独传、传内不传外。这种相对封闭的传承方式让许多精妙的诊疗方法濒临失传。再加上有些眼科专家已经作古,或是年事已高,抢救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诊疗经验已是迫在眉睫。
“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老祖宗和前辈们留下的宝藏就此消亡,保护它、传承它、推广它,提高年轻中医眼科医生的诊疗水平,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项目组成员、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秦裕辉说,这是“湖湘中医眼科名家”项目开始的初衷,也是湖南中医眼科学界的共同目标。
早在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相关部门、湖南中医眼科学会便已经有意识地开展“湖湘中医眼科名家”项目的研究,当时还是“愣头青”的彭清华和秦裕辉及其团队便开始收集整理湖南十位眼科名老中医的医案及经验方,并对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提炼、归纳和总结。这十位专家分别是毕人俊、文日新、刘佛刚、李熊飞、张怀安、刘大松、肖国士、李传课、魏湘铭、谢康明。“老中医们的子女和学生是收集素材、整理资料的主力军,而仍然健在的专家们更是不辞辛苦,亲自动笔,令人感佩。”彭清华说。
“我父亲在世时,最惦记的就是将毕生行医经验整理成册,以示后人。”名医张怀安之子、“湖湘中医眼科名家”项目组成员、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张健教授在完成了父亲的学术思想整理工作后,曾动情地说:“父亲在天有灵,看到自己的愿望成真,想必也会感到欣慰!”
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以张健为例,一周要看五天半门诊,一天约诊疗40位患者,下班回家后已是疲惫不堪。“整理工作只能熬夜完成,那时电脑还用得不利索,打字速度也挺慢,但我甘之如饴。”张健说得轻描淡写,但实际上,老专家们留下的文字材料有限且并不系统,想要从中提炼出精华,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不过,张健认为,倘若既能完成父亲遗愿,又能为后人造福,自己再辛苦也值得。他用五个月时间,完成了7万余字的张怀安主要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经验的撰写工作。
“还有一些老中医开始此项工作时已年近80,其早年跟师的弟子大多也年事渐高,他们提供的许多素材在术语使用上惯用别名,文字运用与出版要求也有差距。”彭清华说,项目组在收到这些素材后,对其进行规范、编辑及验证的难度不小。
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90年代末,项目组花了近20年时间,整理总结散落于各流派的学术精华,整理名老中医经验方近200个。自2000年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以眼科名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核心的,诸如《中医眼科名家十讲》、《眼科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等18部学术著作陆续出版,总发行量达30余万册。
中医之传承,一为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的医学理论和治病之道,二为静心观性、返观内求的内证实践和修持方法,三为仁心仁术、济众博施的医德医风。在“湖湘中医眼科名家”项目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承。
在十大名医中,肖国士师从毕人俊,张怀安师从文日新,李传课师从刘佛刚;而在项目组成员中,彭清华是李传课的弟子,秦裕辉曾师从刘大松、李传课、肖国士、魏湘铭四位名医,张健接过张怀安的衣钵,文志军则是文日新的学术经验继承人。“源远流长的师徒传承,让湖南中医眼科名医辈出,综合实力可排进全国前三。”秦裕辉自豪地说。
然而,即便如此,要真正做好传承并非易事。“一方面,古代中医的许多宝贵经验是以古籍文献的形式流传至今,但如今的年轻人能看懂古文并融会贯通的太少;另一方面,中医药科学人文色彩浓厚,许多方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再加上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需要综合判断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药方。倘若学生缺乏悟性、不擅思考,就不可能学有所成。”秦裕辉对此深有感触,“如果没有老师带,学生会走弯路,而广泛地跟师、跟名师,则是一条成才的捷径。”
因此近十年来,“湖湘中医眼科名家”项目组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老中医们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我现在去开学术会议,演讲主题都被指定为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品牌。”彭清华对此相当骄傲,“我们还主办了6期国家继续教育专题培训班,在全国推广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认同。”
不仅如此,湖湘名老中医的主要学术观点如眼科肝窍学说、玄府学说、角膜病分层论治、从肝论治目系疾病等还被写进全国规划教材及研究生教材。在名家学术思想的指导下,项目组还牵头制定了高风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青风内障(开角型青光眼)、消渴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作为国家行业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在全国推广应用。
当然,只有教材,没有名师的言传身教,传承就只是空壳。“以己为例,我既是医学院科班出身,又跟师学徒,两者兼得从而受益终身。”秦裕辉谈起恩师,语气满是崇敬,“刘大松老师教我如何与病人打交道;李传课老师教我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以严谨的态度做学问;肖国士老师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值得我学习;魏湘铭老师则教我如何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解决临床实践问题。每位老师特点不同,但都德高术精,我终身难忘。”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10名眼科名老中医的指导下,湖湘中医眼科后继有人。他们共培养学术继承人56人,指导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9人,培养进修生70余人,培训学习班学员200余人,带教本科生实习生300余人。
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的自制药处方上,列有滋阴明目丸、益气明目丸、眼明灵、舒肝明目丸等近二十种方剂。“这些都是根据湖湘中医眼科名家的经验方制成的医院内制剂,而在整个项目中,根据名医经验方开发的制剂及中药新药多达50余种。”彭清华介绍道。
“不仅仅是老中医们的经验方被开发成医院制剂,他们的学生也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临床实践探索出新的医院制剂,这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秦裕辉补充道。早在2008年,秦裕辉就开发了中药新药“双丹明目胶囊”,这也是国内首个获批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科新药。
这些制剂和新药已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等十余所医院广泛应用,不仅为患者擦亮了心灵之窗,更创造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张怀安老师用来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经验方眼明灵不仅在国内轰动一时,在国际上也是鼎鼎有名。”秦裕辉说。张健对父亲的心血结晶更是推崇不已:“20世纪90年代时,从日本来我们医院住院诊治眼病的就达数百人,结果导致医院外宾病房爆满,只好临时租用附近宾馆改成新病房。”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积累,也是中国最有原创优势的科技领域。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的发展空间被压缩,发展前景与其深厚实力不成正比。因此,中医药不仅要传承,同样需要创新。这也是“湖湘中医眼科名家”项目的灵魂所在。“全国类似的项目很多,但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推广应用模式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秦裕辉自信地表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彭清华看来,获得湖南科技进步一等奖只是对过去工作的一种肯定,对于未来,他踌躇满志:“未来五年,我们要借助更大的平台,总结全国50位眼科名老中医的学术精华,并在创新方面加大力度,将名老中医的经验方开发成新药,开发成各种各样的产品,让更多消费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