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培,耿冬茹,刘志军(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工业4.0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维——产业链与专业链的对接与融合
王培,耿冬茹,刘志军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大力增强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高职教育与现代产业链要素具有内在关联性,实现产业链、专业链和人才链的紧密对接和深度融合可以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机制。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主动适应工业4.0人才能力要求的必要性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产业链、专业链与人才链内在关联性,探讨产业链与专业链对接的策略和途径,提出双链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工业4.0;人才培养模式;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这种转型既是我国工业化内在逻辑的现实演绎,也是对席卷全球的“工业4.0”浪潮的积极响应。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职业教育与经济存在着天然的、特别密切的联系,具有直接制约或有效提高劳动者素质、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独特功能,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建议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落实规划的政策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接口,是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切入点。产业链与专业链虽然分属不同研究范畴,但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天然联系,使产业链与专业群以及产业链之间基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形成了一种“丝丝相扣”的逻辑关系,使职业教育的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进行对接和融合既有理论支撑又有现实需求,也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宽了视野,即根据产业链的类型、特点构建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人类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每一次工业革命爆发所释放的巨大能量,都创造出了与以往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观,其影响也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多个层面。学术界以每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进步为标准,将工业革命分为以蒸汽机技术为主导的工业1.0,以电气技术为主导的工业2.0,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工业3.0,而呼之欲出的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技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它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产业转型、优化、升级,消除传统制造业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等积弊的巨大推动力。为了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版的工业4.0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规划是一个通过顶层设计整合各种技术手段来完成工业生产,以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工业发展战略,它以加快工业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为主线,致力于改变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分析人类所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我们很容易发现,虽然每次工业革命最终会外化为产业结构的剧烈变革,但是技术结构作为维持产业结构体系运行的功能性结构,发挥了工业革命“催化剂”的作用。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技术进步的技能偏态性特征愈发凸显,也就是要求参与生产的劳动力具有更高的技能水平和更高的受教育程度,才能应用新型技术设备进行生产。反映在就业结构上,就是高技能劳动力所占的就业比重和收入比重不断扩大。在工业4.0中,劳动者要具有与先进制造技术相适应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在生产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传统的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和设备的维护者。工业4.0时代,劳动者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即能够迅速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迁移于新环境中,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职业的要求。我国工业4.0发展战略的实现,不仅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更要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的素质。改善劳动力供给中的技能结构,要求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充分发挥高职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
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1]。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旨归,它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和以直接获得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正如前文所述,高职教育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对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进而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借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因此,工业4.0规划描述的产业转型升级蓝图的实现客观上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工业4.0劳动者能力的新要求,积极有为地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和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不断增强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以促进产业的顺利转型升级。前文分析了工业4.0中,劳动者需要具备“即插即用”的能力,即复合的职业群能力,这客观上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化选择就是将职业教育的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进行对接与融合,因循产业链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特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产业链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同一企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协作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组织”[2]。与产业链相关的概念是价值链。价值链是美国教授迈克尔·波特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一种集合体,该集合包括了设计、生产、销售、配送及辅助活动等,这些功能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生产活动构成了一条能够创造价值的生产链,即价值链。[3]学者研究发现,产业链的不同阶段其附加值不是均匀分布的,若用一条曲线描述不同阶段的价值关系,则整个曲线形如一个微笑符号:高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位于曲线两端的设计和销售环节,处于曲线中间底部的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其原因归结为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和组装环节知识、技术和创新的含量最低。目前,我国企业主要从事产业链中游的生产,制造业规模大,利润率却很低,因此,中国要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升级,就必须促进产业由中游向附加值更高的世界产业链上游和下游转变,提高产业水平和价值竞争力。
专业链是指一门学科专业由课程研发形成到衍生出具有相互联系的分支领域、新的综合性专业、边缘性学科专业的派生系列。[4]行业的系统分化所塑造的行业内部具体产业流程所需人才和技术的专门性和特定性,客观上约束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或专业培养方向的确定,因此专业链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层次专业的内在联系和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与相关产业链的衍生过程具有一致性和对应性。人才链,一般是指家族间、师徒间、师生间人才辈出的社会现象。在高职教育的语境下,人才链具有特殊的含义,它是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系列与产业链由低到高的人才技术能力要求具有正相关性,人才链中每个“节点”对应的人才培养规格都应该适应产业链相同层次的岗位技术能力要求。
正如上文所述,产业链、专业链和人才链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结性,这种内在的关联是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的客观反映,也使产业链与职业教育专业链和人才链的对接与融合具有逻辑必然性。但是“三链”对接与融合的过程中,三链的地位和角色是不同的,产业链处于主导地位,专业链与人才链必须适应产业链开发和发展的需要,反过来,产业链的开发和发展也必然会支持和促进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而且,专业链和人才链的超前发展,会调节和引领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
图1 产业链、专业链和人才链之间的关联性
通常情况下,产业链所涉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关联所形成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使各产业要素呈现出彼此关联状态。虽然从形式上看,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形如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从微观上看,这一完整连续的产业链是被分割成一段段的,在地理上分布于该经济区域甚至是全球各地。而且,这些分离出来的、具有高度的地理集聚特征的节点,往往形成“大区域小离散”的产业集群。这种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模式,使高职院校和地区企业群结成了天然而紧密的纽带,产业链与高职教育专业链的对接和融合具有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将产业链与专业链进行对接和融合,主要是将产业链要素和高职专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通常构成产业链的要素包括资源、产品、知识、企业、管理和服务。实现产业链与高职教育专业链的对接与融合,首先,要求高职院校牢固树立按照产业链不同特征与功能进行专业、专业群设置和定位的思想,切实体现专业建设的产业因素。其次,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方面,要求按照产业性质和要求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课程开发,根据行业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在真实工作场所下开展以项目开发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此外,产业链的产品因素凸显了现代社会的分工和协同效应,其变化也将影响企业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催生后者发生变化,因此,高职院校新增专业和改造传统专业要聚焦产品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的设置、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集聚在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和高职院校目标的一致性,使校企双方都有意愿构建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最重要的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与产业链进行对接和融合,必然要求建立相应的合作平台,以实现资源、信息、技术、服务的共享,这客观上需要组织和制度保障,因此必然激发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机制的创新热情,推动产教结合下高职院校的体制创新。
进入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是世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规模、效益持续提高。但是,从国际产业链分工来看,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以生产组织为主,自主创新不足,核心技术缺乏,发展受到国外信息技术发达国家制约。因此,《中国制造2025》行动规划中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之一。要扭转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这种落后的发展局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道路。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就是将高职教育嵌入产业链,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按照产业链构成的逻辑关系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
信息技术专业的定位和设置必须体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围绕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打造专业链。专业、专业群的设置要瞄准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使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高度融合,按照二者融合的节点设置专业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且,信息技术专业建设的改造要切忌盲目和随意,要对专业建设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深入分析职业岗位和对应的工作过程,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并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和方法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二)按照产业链要素的关联关系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
产业链各要素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和经济关联形成了一定的逻辑关系,即产业链要素的逻辑顺序和空间分布制约着产业的性质和发展。知识是产业链的重要构成要素,产业链的知识含量及知识沿产业链的流动、扩散、溢出决定着产业的进步和升级。因此,信息技术产业专业建设要主动地融入产业链的各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按照产业链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产业链的产品要素决定了产业链中的组织分工与协作,因此,应以产品为载体,开展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三)积极发挥双链融合的聚集效应,培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服务环境
在同一产业链中集聚了许多企业和高职院校,而促进产业链与高职教育专业链对接和融合可以放大这种集聚效应。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高职院校集聚在同一产业链下,在同一目标的指引下,经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的组织和引导,以集团、联盟的形式组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信息共享、知识共享、平台共享和机制共享,从而降低转换成本和交易成本,实现产业升级与专业建设的耦合,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波.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6(2):112-114.
[2]宋胜洲,郑春梅,高鹤文.产业经济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45-46.
[3]王京晶.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院,2013.
[4]秦虹.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探索[J].教育科学,2013(5):76-81.
New Thinking in the Reform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Linking Industry Chain and Specialty Chain
WANG Pei,GENG Dong-ru,LIU Zhi-jun
(Hebei Software Institute,Hebei Baoding 071000,China)
Abstract:Greatly improving service industry ability of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direction and goal of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ation in our country.There is inner dock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modern industry chain.Linking industry chain and specialty chain together can innovate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Taking illumining the necessity of talent cultivating work in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adapting actively the new demand of worker ability for Industry 4.0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industry chain and specialty chain,and makes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reforming cultivation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linking industry chain and specialty chain.
Key words:industry 4.0;talent cultivation model;industry chain;specialty chain;talent chain
作者简介:王培(1977-),男,河北高碑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技术;耿冬茹(1965-),女,河北饶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刘志军(1978-),男,河北任丘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招投标。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基于信息技术产业链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RSHZ-2014-03033)
收稿日期:2015-11-10
文章编号:1673-2022(2016)01-0027-0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