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桂莉,王义成,郭继忠,要 彤,邹玉安,张三明,徐 涛,秦少强
(1.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张家口市医学会,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和肽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关性研究
袁桂莉1,王义成1,郭继忠2,要 彤1,邹玉安1,张三明1,徐 涛1,秦少强1
(1.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张家口市医学会,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目的 探讨血清和肽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83例为研究组,非高血压患者42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人员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清和肽素水平,并同时检测其血清TG、CHO、LDL-C、HDL-C、FBG、UA水平,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及形态特点,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易损斑块组血清和肽素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稳定斑块组血清和肽素水平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发现,血清和肽素水平与易损斑块Crouse积分数呈正相关,r=0.59(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患者血清和肽素明显升高,检测其水平变化是判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方法之一。
和肽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斑块;颈动脉超声;高血压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性抽样调查显示,颈动脉狭窄是脑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1]。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导致缺血性事件的原因之一[2]。部分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由斑块脱落导致,斑块的稳定性并不取决于斑块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斑块的类型,即主要成分和形态学特征[3]。根据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和超声回声特征,溃疡斑块、窄底硬斑块和软斑块因脂质核心大,表面纤维帽薄,含有大量炎性细胞,容易破裂,称为易损斑块,此类斑块易形成新的血栓或斑块内出血、坏死[4],是脑血管意外的高危危险因素。众多学者公认,高血压可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对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所以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尤为重要。作为一个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和肽素在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我们探讨了和肽素水平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01—2015-12月就诊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83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组,其中男53例,女30例;平均年龄(62.40±8.22)岁;饮酒31例(37.35%),吸烟23例(27.71%)。另外选取同期42例非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63.89±10.08)岁;饮酒12例(28.57%),吸烟8例(19.05%)。全部入选人员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有病例均排除脑梗死、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病史及应用抗凝药物史、外伤史、肺心病病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血液病、8周内的严重感染。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超声检查结果分组
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声特点[3,6],分为①扁平斑块:表面光滑,局部隆起或增厚的中等回声;②软斑块: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回声弱于周围血管外膜,不伴声影;③溃疡斑块:斑块粗糙不平,表面不规则,边缘缺损,回声可减低或稍增高;④硬斑块:回声强于周围或等于周围血管外膜,不伴声影。根据斑块形态硬斑块可分为:宽底硬斑块和窄底硬斑块,宽底硬斑块指斑块与颈动脉附着处基底宽,窄底硬斑块指附着处基底窄。溃疡斑块、窄底硬斑块、软斑块纳入易损斑块组,扁平斑块、宽底硬斑块纳入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的纳入无斑块组。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7]:Crouse总积分等于两侧颈动脉斑块的最大厚度之和,内膜中层厚度≥1.2 mm判定为斑块已经形成。0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1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2 mm;2分:动脉硬化斑块出现且未造成明显狭窄;3分:20%≤管腔狭窄<50%;4分:50%≤管腔狭窄≤99%;5分:血管完全闭塞。
1.3 方法
1.3.1 资料收集
分别采集研究组、对照组空腹血4 mL,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收集,送检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同时采集受试者肘静脉血5 mL,室温静置30 min,3 000 r·min-1离心30 min,收集血清置入EP管中,编号后置-80 ℃保存待测,应用和肽素ELISA试剂盒(北京奇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和肽素浓度。患者均于干净明亮诊室内至少安静休息5 min,排空膀胱后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测量前30 min内禁止吸烟和饮咖啡,相隔2 min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2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相差>5 mmHg,则相隔2 min后再次测量,然后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
1.3.2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由一名经严格培训的超声科医师操作,采用Toshiba Aplio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随机配备SMI成像软件,线阵探头,频率3~10 MHz,嘱被检者取仰卧位,头略后仰,使其颈部放松偏向检查对侧,沿胸锁乳突肌外缘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记录有无斑块、斑块形状、斑块大小、回声,并记录相应部位斑块的Crouse积分。
1.4 统计学方法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影响因素比较
研究组低密度胆固醇(LDL-C)、尿酸(U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空腹血糖(FBG)、舒张压(DBP)、收缩压(SBP)、高密度胆固醇(H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影响因素比较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和肽素水平比较
研究组血清和肽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浆和肽素水平比较
2.3 血清和肽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关系
易损斑块组血清和肽素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 (P<0.05),稳定斑块组血清和肽素水平与无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血清和肽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关系
注:与易损斑块组比较*P<0.05。
2.4 血清和肽素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
线性相关分析发现,血清和肽素水平与易损斑块的Crouse积分数呈正相关,r=0.59 (P<0.05)。
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是由下丘脑产生的一种生物活性肽,具有调节渗透压、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学作用,是体内非常重要的应激激素之一[8]。但AVP半衰期短、结构不稳定,外周血中很难追踪到。和肽素是AVP羧基端的一部分,由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5 000,是由糖基化包含的一个富含亮氨酸的核心片段,和肽素稳定、检测方便、容易保存,可精确测其浓度。研究表明,和肽素在心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重要意义[9]。有学者指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关,不稳定性斑块形成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10]。我们研究了和肽素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旨在为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年龄、性别、吸烟者比例、饮酒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研究组LDL-C、U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G、CHO、Glu、HDL-C、S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高血压、高血脂相关。葛海燕等[11]经试验证实,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较健康人群增高,在合并高胆固醇血症后斑块的发生率进一步增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血清和肽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易损斑块组血清和肽素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血清和肽素水平与易损斑块的Crouse积分数呈正相关。由此可推测血清和肽素水平可能是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一个生物学指标。Sinning等[12]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研究证实和肽素和其他现代生物学标记物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关,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AVP主要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细胞体合成,在脑垂体后叶储存,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HPA)轴的刺激因子,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当遇到适宜的刺激(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时,则下丘脑室旁核可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AVP作为HPA的刺激因子,从垂体后叶释放入血,其对CRH有很强的协同作用,AVP和CRH一起共同使垂体前叶释放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肾上腺皮质,使其分泌皮质醇,应对应激反应。和肽素和AVP有着共同的化学合成来源,以等摩尔的量合成和分泌,检测和肽素的浓度可提示AVP的释放[13]。所以易损斑块组血清和肽素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但是和肽素的具体生理机制及AVP对易损斑块的敏感程度目前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有研究证实,有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血清和肽素水平,如糖皮质激素[14],本研究未对血清和肽素活性进行研究,没有消除活性对试验的影响;血清和肽素不是颈动脉斑块的特异性反应标志物,对于易损斑块,没有对应的血清和肽素值界定。因此血清和肽素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血清中和肽素水平可以作为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标志物,为识别斑块的稳定程度和早期识别易破损斑块提供依据,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证实。
[1]吴国斌,严臻泉,史万英,等.颈动脉斑块形成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4,36(10):1501-1503.
[2]王艳阳,杨耀国,陈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8(1):78-83.
[3]曹衡玉.超声探讨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脑血管意外的关系[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6,44(1):64-66.
[4]袁桂莉,王义成.颈动脉超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7(5):349-350.
[5]王纯,梁雨露.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39(1):80-83.
[6]Faggioli G L,Pini R,Mauro R,et al.Identification of carotid vulnerable plaque'by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orrelation with plaque histology,symptoms and cerebral computed tomography[J].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11,41(2):238-248.
[7]朱建钢.颈动脉斑块评分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J].安徽医药,2016,20(1):137-138.
[8]袁桂莉.危重病病情预测指标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6):1715-1718.
[9]刘军,王东明.和肽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27(4):236-238.
[10]曹丽.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研究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2):184-185.
[11]葛海燕,张晓峰,章晓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临床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3):47-48.
[12]Sinning C,Kieback A,Wild P S,et al.Association of multiple biomarkers and classical risk factors with early carotid atherosclerosis:Results from the Gutenberg Health Study[J].Clin Res Cardiol,2014,103(6):477-85.
[13]胡玲,董美学,冯金洲,等.和肽素在脑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9):1690-1693.
[14]de Kruif M D,Lemaire L C,Giebelen I A,et al.The influence of corticosteroids on the release of novel biomarkers in human endotoxemia[J].Intensive Care Med,2008,34(3):518-522.
[责任编辑:李蓟龙]
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No.13277731D)
袁桂莉(1970-),女,河北张家口人,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和肽素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
R 743
A
10.3969/j.issn.1673-1492.2016.12.003
来稿日期:2016-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