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东梅 马玲
对于科研,他孜孜以求,力争上游;对于教学,他诲人不倦,倾囊相授。他就是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桑润滋教授。他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一直从事动物繁殖与胚胎工程领域生产、教学、科研、推广工作及宏观畜牧业、科技与教学管理工作,用超前的创新思维,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更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科研创新人才。
多年来,桑润滋曾先后承担各级科研课题30余项,取得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科研成果2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项。1982年,刚被调到河北省农垦局所属的芦台农场奶牛实验站(暨河北省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研究中心),他便担当起了河北省“奶牛胚胎移植与开发”项目负责人和秘书长的重任。在没有先例、资金匮乏、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人手又少的情况下,一种使命感让他没有退缩。1983年,河北省第一头胚胎移植犊牛——“冀胚一号”安全降生;1985-1986年,又产下我国首批(15头)让黄牛“借腹怀胎”所生奶牛犊。并研究出了黄牛接产、助产、产后护理的三项十条方法。为加速我国奶牛业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和方法;他还带领课题组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了HB8804型胚胎分割仪的研制及其分割牛胚胎获得成功。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们的好评。1989年与中科院谭丽玲研究员合作实现了我国第一对黄牛“借腹怀胎”产下同卵孪生奶牛犊。1989年,河北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研究中心,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胚胎移植优秀单位”。
在河北农业大学,主持国家“九五”重中之重专题——“肉牛高效快繁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过程中,揭示了影响母牛乏情和不孕症的主要因素和机制,明确了应用早期断奶、生殖激素诱导等技术措施是解决母牛乏情的有效方法;在国内外首次利用微卫星DNA标记方法,预测了肉牛的杂种优势,并首次提出肉牛最优杂交组合的分子数量遗传学综合评选新方法;依据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特点,在进行繁殖和育肥对比实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并实施了宜繁则繁、宜育则育,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北繁南育、西繁东育”相结合的肉牛区域化繁育模式和技术。该成果获得2000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1999年,桑润滋主持的“应用生物技术加快纯(良)种肉牛繁殖技术”研究中,首次研究了He-Ne激光穴位照射超排母牛提高其胚胎数的穴位、照射时间和机理;西门塔尔和夏洛来纯种肉牛洲际引种移植妊娠率达63.6%,为国内新高;并和中国农大朱士恩教授合作首次研制成低毒、高效的牛胚胎玻璃化冷冻液——EFS40和简便易行冷冻方法,同时获得我国首例玻璃化冷冻胚胎试管牛和玻璃化冷冻胚胎分割的试管牛犊,该成果获2002年中国高校(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
桑润滋和河北省畜牧研究所李英研究员共同主持的国家“九五”“肉牛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中,对全省7个县数百个村庄近5000头牛进行测试研究,取得近6万个数据。获得国内领先水平以上科技成果25项,其中11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125篇,出版著作6部,大大推动了河北省肉牛产业的发展。2001年,该课题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2004年获得河北省省长特别贡献奖。
桑润滋还从抑制素免疫等三条途径进行“人工诱导肉牛双胎研究”并均获成功,双胎率由自然繁殖的0.5%提高到30.3%。在国际上首次应用抑制素免疫母牛产下双犊。在开展“热应激对肉用种公牛精液品质影响及机理研究”中,他们搞清了其机理,并提出了缓解种公牛热应激的技术措施,大大减少了冻精造成的损失。
近年来,桑润滋教授又带领课题组研究了幼羔超排技术,并成功获得我国首例绵羊(杜寒杂交)幼羔超排的3只“试管绵羊”,该技术通过缩短时代间隔的方式加快肉质绵羊的繁育,极大提高我国羊肉的产量。
桑润滋注重教学和人才培养,他讲授的本科生课程“动物繁殖学”,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以他为学科主要带头人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分别于1998年、2005年取得硕士和博士授予权。据不完全统計,该专业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60余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他本人培养的26名硕士研究生,有的已晋升为教授、博导,有的晋升为正副处(县)长,成为教学、科研、行政、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即使多年后,他的学生提到桑教授都会表现出无比尊重和佩服之情。
他和他的团队共发表论文200余篇,经检索大部分被他人引用。他本人主编出版高校教材和著作10余部。
因为他在科研和教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先后获“全国劳动模范”,“为我国畜牧兽医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先进个人”、“建国60年动物繁殖学科功勋奖”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桑润滋教授仍怀着满腔热情坚守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为我们共同的美丽“中国梦”发挥着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