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楠
很多拟上市公司欲哭无泪,好不容易私有化成功后,现在又回不来了。大量潜伏的基金也懵了。
这世上最让人伤心的财经故事,莫过于你忙忙叨叨小一年,借钱、私有化、退市,准备好了去某个神奇的地方上市,等你兴冲冲地回来一看,发现那个神奇的地方突然消失了。
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重要事件——战略新兴板的提法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被删除。其实当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再出现“战略新兴板”时外界也曾有分歧,一种看法认为国务院的授权文件已经出台,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通过了该文件,国务院为注册制干的事都干完了,接下来是证监会技术层面的事了,不用特别在意这个细节;第二种看法认为,这一条今年没写进报告,表明今年不搞了。
很快,各种舆论及小道消息汇总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战略新兴板真的暂时不搞了。很多拟上市公司欲哭无泪,好不容易私有化成功后,现在又回不来了。同时大量潜伏的基金也懵了。
我们将时钟拨到一年之前,战略新兴板曾是证监会2016年的五大重点工作任务之一。设计中的战略新兴板地位高于创业板,低于主板,而且将设置在上交所。这让上海的主管部门兴奋不已,上海一直以来都不是一个能孕育互联网巨头的城市,阿里来过又走,盛大盛极而衰,大众点评被合并。上海能吸引到蚂蚁金服、爱奇艺这样的独角兽落户,除了良好的商业环境和人才储备外,强大的资本市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而对于成立7年的创业板来说,战略新兴板的暂停可谓是一大利好。分析师们认为战略新兴板一旦推出,将拉低A股市场上成长股的估值。欧美两地约45%的中概股符合战略新兴板上市标准,再加上国内优质非上市资产,估计新兴板推出后上市公司质量比现有创业板标的将显著提升。目前只有乐视和暴风科技这样的妖股在创业板独领风骚,而当质量远远优于他们的“海龟股”和国内迅速成长的“独角兽”加入战局后,价值重估将不可避免,甚至将导致创业板出现大崩盘。
分析普遍认为,这是刘士余上任证监会主席后采取的让股市修生养息的措施。现在假设,战略新兴板在整个“十三五”中都不再实施,会对哪些企业和市场主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影响一 创新企业面临寒冬
原来最觊觎战略新兴板的企业有两类,第一类是刚拆了VIE结构私有化后准备回A股的中概股,这类股票很多本身资质就不错,持续盈利(如360、如家、博纳),只是不甘心低估值,回来想做第二个“暴风科技”罢了。对于这类企业来说,现在排队或许要等很久,但是借壳上市的机会依然很大,只要符合《重组办法》,相信还会出现巨人网络拟借壳世纪游轮,盛大游戏拟借壳中银绒业这样的案例。
但还有一类企业则不会那么幸运,那就是国内的“独角兽”们。这些企业还处在烧钱补贴抢占市场的阶段,之前战略新兴板淡化盈利要求,主要关注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其它财务门槛介于主板和创业板之间,允许暂时达不到要求的新兴产业企业、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现在当一切回到利润率,成长和利润无法兼顾,会让这些企业的价值观和导向出现大的问题,上新三板不甘心、上主板没资格,上纳斯达克,开什么玩笑?今年美股IPO同比减少了90%,一家科技股都没上,连UBER都在赔本叫卖。
而那些持续给“独角兽”输血的人民币基金也会及时调整战略,“1+3(一年投入三年退出)”、“1+1(一年投入一年退出)”模式将会更多得到投资人的青睐,要成长更要利润,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个别企业无法融资可能再也没有机会登上资本市场。
影响二 监管层管理思路趋稳
在证监会前主席肖钢任期中,我们看到的资本市场,改革举措不断,试图与发达市场接轨:从期指、融资融券、期权的推出,到国际板、注册制、战略新兴板。甚至包括熔断机制,都是希望通过金融改革迅速与国际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然而,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市场的剧烈波动带来了全球范围内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忧。
在新任证监会班子看来,目前的底线是:市场稳定压倒一切。战略新兴板始终在注册制的大框架之下,进行市场内部分层,新设独立市场板块,实施差异化制度安排。现在为了市场稳定,注册制暂缓,那与之配套的战略新兴板单兵突击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而且更重要的是新三板、创业板、战略新兴板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没有理顺。新三板门槛低,6000多家企业良莠不齐,90%的企业零成交。创业板又卡得太死,盈利要求将成长期的互联网公司拒之门外,漫长的排队和低下的效率使得企业等不起,同时更使得上市的企业变得奇货可居,容易遭到恶炒,估值也远远超过合理的水平。现在战略新兴板如果交给上交所,是否会和创业板形成重合,甚至对创业板造成巨大冲击也不得而知。
因此我们也很好理解,管理层的整体思路还是希望利用新三板这个平台多做实验,毕竟注册制在新三板上实验成本最低,对市场冲击最小。
影响三 壳的悖论会否重新上演
“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这是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的名言,也很适合现在资本市场上所面临到的一个悖论,上市公司只生不死,越来越多,最终失去了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价值。
现在的局面是,要上注册制,先得退市机制完善,清掉大量僵尸企业作为前提条件,但是退市制度早就有了,为什么A股那么多垃圾公司退不了市?是因为审核制下的排队机制导致了企业上市时间成本太大,所以垃圾公司的空壳很珍贵,市场会不断地进行保壳,而一般垃圾公司被保壳,就恰好各种指标保证刚刚符合留在市场里的要求,保壳也是在合理合法情况下的市场行为,又不能强行判定为保壳而直接否定。现在为了求稳定,减少了新股发行数量,战略新兴板也不搞了,每个海龟都想着去A股借壳,那些壳公司就更不愿意放弃了,从而又反向阻碍了注册制和金融改革的推进。
当然这个说法有些循环论证的意思,但对于接下来的金融市场来说,ST公司“保壳”,海龟中概股“借壳”,投资者拿着报表“猜壳”(猜哪家公司会被借壳)的局面很有可能出现。
(作者系第一财经内容运营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