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三得

2016-04-16 23:06郭洪平
法治新闻传播 2016年3期
关键词:稿子生动感情

■郭洪平



写人三得

■郭洪平

众多新闻体裁中,比较偏爱人物报道,确切说是典型报道。说不清为什么,从20岁时在部队院校时,不知不觉就埋下了喜爱人物报道的种子。那时,军校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请来童兵、胡文龙、涂光晋、赵景云这些老师给我们讲课,他(她)们推荐的写人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被军校喜欢新闻写作的小青年们视为写人经典。大家私下议论,穆青、冯健、周原究竟是些什么人?怎么就能把一篇人物报道写得如此深沉、壮美、大气磅礴、震撼人心?以后,多次阅读到这篇人物通讯,每读一次,都咽哽鼻酸,心绪难平。

转眼到《检察日报》已经16年了。这16年,由于多数时间在做专职新闻采访,写人的机会比较多。粗算下,前后大概写了30多个检察英模,有长有短,但能够称之“人物”的也就七八个。比较有名气的,如北京的方工、山东的白云、陕西的王书田等。除了这些,写过的其他典型或英模还有安徽的吴信林,黑龙江的朱建德、魏艳玲,贵州的廖兴国,山东的李美兰,重庆的龚勇,河南的孙国宪、袁广业,最高检机关的喻中升、夏健翔等。粗想似乎有体会,但细想也都是些别人知道的道理。写人这东西,如同木匠打家具,各有各法,各有各招。同样做个大衣柜,张木匠可能做成这样,李木匠可能做成那样,王木匠还会做成另外的样子,老远看去,都是大衣柜,很难说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如果非要分个高下,也只能看大衣柜的内部、细节、做工这些隐藏起来的工艺。有的可能细致些,设计也多一些。而有的可能就粗犷些,简单些。当然,看你喜欢什么风格了。

就我自己而言,理想的典型人物报道,应该是有角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它应该能打动人、感染人,至少,看上去是一篇是经过设计、有一定构思的作品。文章的主题、故事、细节、语言等应该是新颖的、感人的、可信的、生动的,如果某种程度上再能与读到它的人产生一点点共鸣,那就再好不过了。

结合这些年个人体会,我觉得,写好人物,主要看作者肯花多少功夫,用多大力气,下的功夫和用的力气,与作品的质量应该成正比。实践中有三点写人心得与大家探讨交流。

一得,把材料翻烂。“翻烂”不是真的把材料翻烂弄破,只是个比喻而已,核心是要做好功课。我们采写一个先进典型,总会接触到与典型相关的各种材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典型所在单位提供的事迹材料和故事;二是作者自己采访、搜集到的相关材料和故事。这些材料到了作者手里,怎么用它,也有讲究。是普通看看,大体对付一个稿子算了?还是认真研读,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再深入采访挖掘?这里面差别很大。

当年入行时,有经验的老师、同事经常和我们说的一句话是,“把材料好好看看”,没有细说,但我知道那是让我们认真研究、思考,从中找“点”、找出有价值的东西。我也亲眼见过他们自己写稿子时,为找一个不一样的角度,能把材料反复四五遍甚至更多,上面画满了圈圈道道,希望能从材料的某几个字,或某一句话中找到一点启发或灵感。他们的这些习惯,对我有明显影响。做记者这些年,研究人物、写稿子,我已经习惯了过去老师、同事们教的方法,自己一遍一遍地翻材料、做标注,研究材料的时间要比写稿子的时间多得多。我觉得,翻材料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沙里淘金”的过程。别人提供的材料或自己采访到的材料,有时量会很大,材料多有个麻烦,很可能一些好东西会埋在里面,如果不仔细,人物身上许多有价值的“碎金子”就会淹没在材料的“沙子”里。所以,建议初学写稿的人先学会研究材料。如采访完的录音,一定要自己整,自己动手才有感觉,边捋边想,既能很好地消化材料,还可能在整理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启发。

二得,把感情注满。写人物,技术是第二位的,作者的感情永远是第一位的。你倾注多少感情,作品就会呈现多少惊喜。有时候我们看人物通讯,觉得有的写得好,有的写得不好。写得好的共同特征是,生动、感人、可信、催人泪下、给人鼓舞。写得不好的共同的特征是,虚、大、空、假,令人厌烦。为什么会这样?除了作者笔头功夫不同外,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对人物的进入程度不一样。作者有没有进入人物,进入多少,最终会直接反映在作品上。

进入人物,需要作者真心投入感情,全身心沉浸在其中。好演员为塑造一个角色常会“入戏”,这样演出的角色才活灵活现。用心的作者写人物也需要“入戏”,这样写出的人物才真实可信。“入戏”,需要作者一点点蓄积。当我们接到一个采访任务后,前期的准备,看材料,采访,座谈等等,都是“入戏”的过程。作者“入戏”了,对人物的感情注满了,才能进入人物,理解人物,直至最后“灵魂附体”,写出字中带情,句中带泪的报道。

2005年写《人民检察官的楷模》时,我尝试让自己“入戏”,前期做了很多感情酝酿,关在屋里一周写这篇通讯。我想象我就是自己要写的王书田,生活中遇到那么多艰难,碰到那么多不易,是一种什么心境?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当写到王书田为治病卖房、欠下大额外债,岳父为减轻女婿经济压力,宁肯自己到菜市场捡吃别人不要的菜叶,也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1万元养老钱拿出来悄悄替女婿交付医药费,王书田得知真相后坐在医院病床上哭得一塌糊涂等情节时,作为作者,我自己也泪奔了。我想,写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作者释放感情的过程,你蓄积了多少感情,笔下就会释放出多少感动。换言之,你用情多少,就感人多少。

三得,把语言抖活。很早听过一句话,“文似看山不喜平”,意为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这是很高的要求,我等常人很难达到。倒是曾带过我的一位部队宣传科长说过一句话,至今想来比较受益。他说,写稿子,文字最怕四平八稳,老老实实,一定得想办法把语言拨弄得像鱼一样活蹦乱跳,这样写出的稿子别人才有可能看两眼。“拨弄”“活蹦乱跳”这些词我觉得很形象。

语言这东西,也很像提线艺人手里的木偶一样,木偶能灵活自如,上下翻飞,全靠艺人手里几根提线在抖动,提线抖动恰当,木偶就生动灵活;提线抖动不当,木偶就生硬呆板。所以,写稿子,除了立意外,语言的生动尤为重要,可能直接影响别人想不想看下去的欲望。

怎么生动?似乎难有定论。就我自己而言,我比较喜欢“穷琢磨”,有时还有点“穷较劲”,总想把语言弄得生动活泼一些。早年间常为琢磨一个开头或一段话,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想到一句话不错,赶紧开灯起来把它记下,搞得自己神经兮兮的,家人也跟着睡不好。但细想想也值得,这些“穷琢磨”“穷较劲”得来的语言,后来用到稿子中,确实给文章增添了亮色,升华了主题,使文章看上去更生动,更有感染力。让文字生动,建议先从“三多”下手,多用动词,多用引语,多用场景。还要注意语言的提炼,简洁本身也是一种生动。同时,尽量多用群众语言,群众的白话要比材料里的官话生动好多倍。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稿子生动感情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带着感情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放胆情结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拖稿的各种理由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